- +1
上海银行老克勒于进江:人活着就要找事做
原创: 殷晓琪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殷晓琪
于进江近照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身份,原工行上海分行宣传处的老员工于进江,曾经历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份转换,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少年,成长为光荣的革命军人,合格的银行管理干事,离休干部,再到社区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健康达人”,一步一个脚印,并最终获得了相伴一生的身份:“学者”。
所谓学海无涯,读不尽的世间书,于进江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铭,活到老学到老,为后辈做出了榜样。“我的经历太多了,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起……”于进江快人快语,笑着表示,要说自己这辈子,最与“小”字有缘,从小到大,“小猪倌”、“小大人”、“小事人”、“老小人”……都是在不同时期,身边的人送给他的绰号。“为了事业所付出的青春年华,我无怨无悔。如今,我离休20多年,入党60余年,人已年近90岁,还能腿脚灵活、面无老斑,牙齿整洁,目光有神,且生活得很幸福,全靠党的领导好、社会制度好和各级政府、居委的关心照顾好。真想再活回一个青春时代!”
“小猪倌” & “小大人”
年轻时的于进江1931年6月出生于山东文登市的于进江,长于乱世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只管往深山里避走逃难,像个野孩子一样,备战送情报,爆破、打击日本军,偷着种地,养猪放牛,哪里来的书念,大字也不识几个。”1947年4月,年仅17岁的他,在山东威海卫正式加入了人民解放军队伍,从此扛起枪支,随着军队南征北战,到熔炉中戎马生涯。因年龄过小,于进江被转到建设大学(原抗大)土地改革工作队发动群众斗地主。除了行军打仗,军队里还进行文化普及,让于进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日益养成勤奋刻苦的读书习惯。后来,他一边参加反蒋保卫战,一边抽空学习政策之外,实用的财务、会计等课程。1948年8月,济南解放后,于进江所在部队了接管华兴造纸厂,他便一人兼顾了接管员、秘书、护厂等数职,到了12月,他们和省立商专学校北海银行干训班,混编成由华东财协领导南进接管上海梯队,一路南下,行军、防空,又学习了接管政策和银行知识。
当于进江随着部队渡江解放上海时,基本能够识文断字,通晓世情了。1949年5月底,部队开进上海,很快接管了伪中央银行,于进江服从安排,成了一名银行的管理人员。“我那时是密押秘书,也是党务总干事,总联络,主要负责保管领导的公章,收党费等。地下党组织找到两位信得过的银老法师来协助我,每当对外业务需要盖章时,他们便在旁掌眼。可以说,我是从敲图章开始练出了管理银行的本事。”半年后,于进江又参与了社会上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打击投机倒把,以及反假钞等活动。“兴许是我说话口气大、干话力气大,肩担百斤不在话下,不知何时起,就招来‘小大人’之说。”
虽说人小志气大,但“小大人”也有憨厚的一面。大约是在“二·六轰炸”事件发生之际,防空警报骤然响起,出门办事的于进江乘着有轨电车,急停在大光明影院门前,场面乱成一团。他茫然无措地随人流冲出车厢,在奔跑一段路后,才回神发现口袋里收的7元党费不见了,“那真是急的两腿都发软了,立马哭着奔回原停车处兜圈子寻找……也不知过去多少时间,最后还是领导亲自来寻人,将我拽回了单位。”领导当即呵斥了他,之后,党组织决定从他每个月1元的津贴费中,分六个月扣出7元钱。此事,最后被副军代表方祖阴(地下党员)知道了,随即表示:“这样小于就太苦了。”便私人拿出7元钱替于进江补上了党费,让他至今提起依旧感激万分。
“小字辈” & “小事人”
1957年后于进江被划为右派,整整23年,下放农场劳动,当过建筑工,做过勤杂工,也曾短暂回到银行做出纳、储蓄员、收兑金银外币……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他仍不忘学习,靠着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同事帮忙补完初中课程,又到私人学校去完成高中学业,“那时候,每天白天工作、干活、开会,晚上还要坚持上三节课,非常忙碌。”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费了两年时间,取得了来之不易又梦寐以求的高中文凭。这样到了1979年3月,于进江才重返银行,在会计出纳科任副科长,此后陆续担任了南码头新员工培训班主任,淮海中路分理处主任、支部书记,徐汇区办事处副主任,直到1984年5月,被任命为徐汇区办事处党委书记。期间,于进江印象最深的,是人到中年,下基层做了工会主席。据他介绍,这项群众工作,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没有哪一桩事是不管的,“还得经常走街串巷、探东家访西家”,就这样成天忙碌着,也常被有心人指责为“庸庸碌碌之徒,尽管小事的人”。在那个特别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的年代里,于进江感慨道:“我听了也认了,做过检查。但第二天还得继续做庸碌之事,这样检讨次数多了,大家便习惯叫我‘小事人’。我也不泄气,其实心里特亮堂,那么多文件下来,都写明了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大事。”上世纪90年代工商银行网点外观因为政治觉悟高,改革开放后,于进江还担任了上海分行政治思想研究会秘书长,以及财贸办政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写下多篇文章,组织了多场演讲活动。1989年,工行指派年过半百的于进江接替支教上海市讲师团奉贤分团,作为分团长参与了农村艰苦条件下的教育事业。一个多学期下来,他与分团团员以及居住学校的师生,同吃住同劳动,打成一片。为“燎原计划”出谋划策,并在具体实施工作中,主动争办实事,如有一次,他听人说西渡砖瓦厂急缺泥料,便马上托人去江苏太仓联系。后来知道市里将在奉贤开一条新河,开河必有泥。又立即通过有关同志传递信息,牵线搭桥,使青日乡和西渡砖瓦厂成交80万吨河泥,创经济效益达27万元。
为落实该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培养大批有用的农村科技人才,于进江积极帮助县里开展普、职、成兼顾,农、科、教结合的活动,把技术力量引进奉贤。他多次上门与上海技术师范学校联系,拜访学校领导和技术人员,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后来,技师院在齐贤乡成功开办了“食用菌植讲习班”,并进行了食用菌厂的改造。而在宣传上,于进江也想出了很多新点子,特别聘请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主持陈醇和市委党校的老师刘德强到奉贤南桥镇授课三天,听众达350人次。又在该课程的基础上,会同县教育工会组织由32人参加的演讲比赛,主题为:“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爱校、爱乡、爱本岗,建设奉贤,建设上海”,使“燎原计划”深人人心!据说,他在居住的学校的教师活动中心初建时,还充分利用场地办起了舞会,开展了交谊舞培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老小人” & “明白人”
光阴似箭,到了1991年8月,于进江自工行离休,在市财贸办又工作了三年,之后开始在江苏路居委,高阳路居委街道,浦东新区金桥镇居委讲党课,讲养生,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我不算聪明却是个明白人,一离休我就没闲着,积极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生活节奏和方式。先后学过舞蹈、舞剑、刮痧、电脑、文学、茶艺;还经常听讲座,看书剪报,积累资料,把知识学以致用。”最初他看到金桥镇社区学校的相关招生信息,便一口气报名了电脑和折纸两门课程,学会了用电脑看新闻,与远在瑞士的儿子孙子视频聊天。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金桥镇社区学校师生共同推荐下,参加了上海市“健康达人”的比赛,从2700人中胜出,成为上海市的“健康达人”。据说,他还勇于创新,将古今中西的音乐进行混搭,创作出了“农民探戈舞”,在金桥镇才艺秀大汇演上大方展示,成为不折不扣的社区名人。清学者王文韶有云:“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如今,获得过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星光奖的孙子,是他最大的骄傲,可谓逢人便赞。
“我成天乐呵呵的,到处唱唱跳跳,陌生路人都说我不服老,像个‘老小人’。人老了,也可以不邋遢,衣着时尚,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闲暇之余,裤腰放放大、钉个鞋掌、修个桌椅板凳等等……周围邻居碰上我干这些活,会唤我‘小裁缝’、‘小皮匠’、‘小木匠’……我自己也挺开心的。我认为人生有两个年龄:一为生理年龄、二为心理年龄。身体锻炼好、心态调整好,全凭自我掌控。老人也要与时俱进,做文明、做开明人。”“我是先做学生再做先生,我非常乐意去单位、镇文化广场教跳舞,向中老年人宣讲科学养生知识。一句话:人活着,就要‘找事做’。有事就能忘记年龄、忘记疾病,积极面对人生。”做人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原标题:《【银行老克勒】于进江:这辈子与“小”字最有缘,人活着就要找事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