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2019-12-05 12: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长江商学院有这样一位校友:她叫郑圣音,在三十几岁的年纪,放弃了金融和正在起步的企业咨询工作,全职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为将来成为商业领域与公益事业的桥梁做系统的知识储备。

她说在长江和一群人经历了一些事儿以后,幸运地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召唤。公益于她,就是她的爱与责任,就是她逆风也要到达的地方。

郑圣音

上海圣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2016中国间隔年计划“长江导师”

长江商学院金融MBA校友、校友会秘书长

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技术,而是源于对“生而为人的意义”的更加开阔的理解。

——John Naisbitt

生活是一场逐步展开的旅程,对爱、认可和成功的追求缓慢而坚定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也许按部就班直达终点,也许会因为一些人,或一个偶然的际遇,被引导朝向内在去探寻、追问“我是谁,什么才是我的价值”,从而转变外在的生长方向。

作为生长在祖国金融中心上海的85后,我是个幸运的人。一路顺风成长,学的金融,本科毕业就顺理成章地加入外资银行,当需要学习进修并寻找更多可能性的时候,被长江金融MBA录取。

我在长江的师兄师姐,无一不是商界的精英翘楚,沿着他们的脚步,我跟自己说:Mia,未来可期。

长江金融MBA2012上海班校友合影,郑圣音Mia(右二)

但我想分享的不是这些,而是在长江和一群人经历了一些事儿以后,幸运地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召唤,于是在顺风成长的时候,选择去逆风的方向追寻最真实的自己——2019年,放弃了金融和正在起步的企业咨询工作,全职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为将来成为商业领域与公益事业的桥梁做系统地知识储备。

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成长的试炼场上,爱与梦想是方向,商业思想是装备

成长,总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独特,甚至有点神秘的过程,不能强行复制于任何一个人。

一所学校能做的,可能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体向更好自己发展的环境,比如汇聚更好的生源,提供足够高远广阔的学习资源平台,引导并守护每个学生,提高个体进化和意识飞跃的可能性。我希望寻找到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同时收获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2012年,我入学长江商学院,成为金融MBA2012级的一名新生,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段改变人生轨迹的奇妙旅程。

学校希望我们在金融和管理课程之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善其身的同时,不忘济天下。

时至2017年,学院特意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必修的24小时公益学时,这是长江办学理念的一部分,通过引导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和未来领袖践行公益,使之关注并更好的参与到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中。

因为个人兴趣,再加上过往用业余时间持续在参与一些公益项目,我很自然地在班级中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开始了我的公益“试炼”。

当时因为我们自己不够专业,慎重选择后决定参与专业公益项目“一个鸡蛋的暴走”——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于2011年发起的公益徒步筹款活动,是一个平台性公益筹款活动,旨在为多个儿童领域的民间公益项目筹款,当时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组织形式和外部影响力。

从当时我们几个班委开始筹备,到2018年7周年时,长江版“一个鸡蛋的暴走”已经逐步成长为长江金融MBA的代表性公益项目。发起方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曾这样评价长江的组织策划及后勤补给工作:这方面做的比我们这些专业的还细致。

我们是商学院的学生,在组织效率方面确实拥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我们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通过完整地前期调研分析,大家在联劝已有的项目组织形式基础上,从系统性、精细化等方面进行了更符合我们团队特性地迭代,用自建的一些运营方法,降低组织的管理颗粒度,提升长江版“一个鸡蛋的暴走”项目运营效率。

比方说,我们把运营分成六个板块:活动宣传、队员招募及训练、运营赞助、后勤保障、募资活动和财务。

每个版块由指定负责人牵头,根据项目的整体策略和发展进度,每周更新和迭代部门工作计划,并提交总结周报,保证全体参者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还能力出一孔,有效的运作机制配合长江公益理念的持续驱动,很快我们每个参与者就跟上了发条似的,感觉使不完的劲头,不管本身自己的工作多忙,都保证不影响项目的组织和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商业与公益的融合,如同化学反应般感染了每个人。这时,我们已经从起初的试试看,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参与。

从一到多,具有长江DNA的“一个鸡蛋的暴走”的成长历程

2014年,这个项目落地长江后发展到了第三个年头,我所在的长江金融MBA2012上海班,连同金融MBA2013上海班的师弟师妹共同参与活动,从当年参与该项目的52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代表长江商学院获得了全国年度单队筹款第一;

2015年,长江暴走队员影响力突破班级和地域的限制,覆盖全国金融MBA校友,总共筹款72.8万元,其中“长江金融MBA8队”筹款总额高达56.7万元,是暴走项目历史上单只队伍筹款最高额,至今仍保持记录;

2016年,72位长江暴走队员共带动了701人参与捐赠,当年我们影响的参与人数超过此前三年总和;

2017年,第六个年头,生长出了社会级的影响力。这不再是我们金融MBA的“专属”,长江MBA、EMBA的校友们自发加入暴走队伍,当年还有幸得到了黄晓明、吴京等长江EMBA校友的声援,在当年我们荣获“联劝公益基金会年度爱心伙伴”称号;

2018年,7周年的我们从起初的十来个人,发展为150人的规模,庆祝活动特别邀请到哈佛大学鳄鱼合唱团出席表演,那一天我们歌唱,狂欢,为自己喝彩。

长江版“一个鸡蛋的暴走”7七周年现场

狂欢之后的反思

恰逢2019年的暴走活动与长江上课时间冲突,这一年我们暂停参与。但思考不曾间断,是时候反思过往,展望未来。

思考1: 关于传承

公益的传承,到底应该传承什么?

是仅仅把单一项目做得更长久,还是让参与人数的规模更大,亦或是在募款数量上再次有所突破?

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们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种更长效的机制,例如,设立金融MBA项目的公益委员会,以长江公益理念为核心去实现传承,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个公益项目,让参与的人保持鲜活与热情,让更多未曾体验的人真正参与到公益中来,获得和我一样的力量感与方向感。

思考2: 关于自己

公益于我曾经是很个人的兴趣,我有源自少年时期的经历体验,以及成人后在实践方面的坚持。近十五年来我始终保持热情,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公益。

在长江的公益试炼中,就好像是有一小撮儿不安分的力量在内心涌动,让我慢慢觉察:公益对我来说,可能意义远不止那些许星火。

商业与公益,都在追求高效地解决问题,前者解决的是商业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公共问题,而最终,两者都在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商业与公益也越发相互融合。在提升商业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也许真的可以做得更多。

长江是梦想的放大器,让我看到内心的力量,朝梦想出发

我希望自己成为公益与商业的桥梁,用金融和商业的专业知识,在公益和商业双向赋能的道路上发挥自己一点点作用——用公益的本心引领商业,用商业的智慧铸就公益。

关于我的选择,很多人这样问过我:你三十好几不小了,就这么走出舒适区,追求所谓的理想,你不害怕么?公益就凭你一个人能做什么?你靠什么生活?

我也怕的,因为恐惧未知与不确定是人的本能,我愿意分享调服内心恐惧的过程,并尝试给出答案。

公益这件事,外界看上去仿佛是参与者在不断付出,然而并非如此,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在不断被滋养。就像生命没有阳光雨露无法生存一样,我们的灵魂需要这样的滋养才能强大。

“一个鸡蛋的暴走”这个项目对我是很重要的契机,它帮助我发现: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去扩大公益的影响力,通过长江平台把“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理想具象化,从“一个人的一小步”到“一群人的一大步”。

砸钱很容易,但我们拼的是付出的汗水、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自己能够带来的改变,心胸不断开阔,这种“丰盈”推动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

后来随着项目的扩大,参与者从单纯的金融MBA校友群体,发展到其他项目的长江校友,我们得以更好地整合学院内外各方智力与资源,在更大范畴内,以项目管理模式做公益、提升公益效率,让商业带着使命感回归本心,用商业的智慧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个过程,对于参与其中的我来说,就像经历了一次身心的“进化”,逐渐生长出主动改变人生轨迹的勇气,我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公益创造变革,我相信生命本自富足的能力,相信商业与公益的力量。

开头我就说过,我是个幸运的人。

希望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在合适的年龄理解爱和责任,发现内心的召唤。心之所向,脚步才能到达。当然这样的机会不会在原地等你去发现,你需要很努力地成长才看得到。

就像鱼一样,只有它跃出水面时才能俯视整片海洋。新的视角,往往需要我们从那些曾经占有全部生活的东西中抽离出来,才能获得。

也许,你可以和我一样,选择来长江,与和你一样优秀的人,尝试跳出水面,发现世界上更为精彩的未知。

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成功或者被爱,而是能够完整自己,活出真实的灵魂,尊重自己的天赋与使命,给予世界无限的仁慈、包容和爱。

相信更好的你,就在不远的前方。

end

原标题:《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