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玉门油田: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
点击图片,了解征文比赛详情!
苏联有巴库,
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
就有玉门人。
——李季
玉门,一个古老的地方。“酒泉延寿县(玉门)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玉门石油。
玉门,一个神奇的地方。“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当代诗人李季道出了玉门的独特地位。
追溯我国石油工业的血脉之源,应上溯到1878年在台湾兴办的苗栗油矿和1905年在陕北兴办的延长油矿。然而,开发于1939年的玉门油田才算真正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
康世恩: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鸡”
1939年3月,玉门油田从延长油矿调来两部德国和美国制造的木制钻机,钻井井深可达200米。1937年,抗战爆发,“洋油”断绝,“一滴汽油一滴血”。 在民族危亡之际,在穷塞绝域之地,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老一辈知识分子怀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牵着骆驼,搭起帐篷,披星戴月,开始了在玉门油田早期的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测。1939年8月11日,位于玉门老君庙旁的一号井获工业油流,玉门油田由此诞生。
至1945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万多吨,所产油品陆续运往抗日前线支援抗战,对缓解大后方的油荒、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一个完好的油田被移交到新中国人民手中。经过十年建设,玉门油田成为一个拥有4000余人和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水电、土建、运输等石油专业队伍的综合性石油企业,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玉门油田探明可采储量1700多万吨,年产原油7万多吨,共生产原油50多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
被誉为全国炼油行业“五朵金花”之一的尿素脱蜡装置于1963年建成,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炼油先进水平的差距。新中国百废待兴,石油工业体系亟待建立。玉门油田肩负使命,被列入“一五”计划。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从兰州发出电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大庆会战初期的“五面红旗”四面来自玉门油田。上图为20世纪60年代“五面红旗”资料图,他们分别是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和朱洪昌,只有段兴枝不是出身玉门油田。几十年来,玉门油田发挥基地作用,先后抽调10万多名员工和4000多台(套)设备,参加了四川、大庆、长庆、柴达木等全国10多个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以及上海、兰州、南充、荆门、长岭、延长等10余个炼化企业的建设,仅千人以上的人员大调出就有近20次。10万玉门儿女的脚步走遍了白山黑水、黄河两岸、燕赵大地、烟雨江南、巴山蜀水、雪域高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正如康世恩所说,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鸡”。
玉门油田油田青西作业区钻井现场 赵勤摄影2013年,西部钻探公司首次在玉门鸭儿峡油田尝试工厂化钻井。上图为工厂化钻井平台。
征程漫漫,上下求索。走过70多年开发历史的玉门油田,确立了“产量重上100万吨、建设百年油田”的“双百”战略。“双百”目标是玉门石油人的不老梦想。新一代玉门石油人誓让“石油摇篮”这面旗帜在祁连山下高高飘扬。
【玉门脸谱】
玉门油田的开拓者——孙健初
孙健初(1897年—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1934年至1938年先后三次勘察玉门石油。1938年10月,他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坚定信念,牵着骆驼来到冰天雪地的玉门老君庙旁,帐篷中住宿,老羊皮御寒,进行地质勘察。1939年8月,他确定的老君庙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也翻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曾著有《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祁连山一带地质变迁史略》等,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是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祁连山下的“冬青树”——郭孟和
郭孟和(1907年—1983年),山东即墨人,1938年进乌苏油矿工作,1945年到玉门油矿工作。1949年,他积极参加护矿斗争,迎接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2月8日,郭孟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玉门油矿解放后的第一批中共党员。1951年1月,为提高钻机利用率,郭孟和率钻井队打破惯例,冒严寒,战冰雪,在海拔2500米的玉门青草湾地区钻井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石油史上冬季钻井的先河,被誉为祁连山下的“冬青树”。
钻井闯将——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970年),甘肃省玉门市赤金乡和平村人。15 岁到玉门油矿扬子公司当小工,后到运输课驮运队赶马车。1950 年转到凿井部当钻井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 年11 月23日,王进喜率领贝乌五队用12台拖拉机将钻机整体搬至新井位,创下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的“三当天”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
1958年10月19日,贝乌五队钻井进尺达5009.98米,创造了全国钻井月进尺的新纪录。贝乌五队获得“钢铁钻井队”荣誉称号,队长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60 年3 月,王进喜率1205 钻井队赴东北参加松辽石油会战。
【走进玉门】
玉门地名:庙也为名 井也为名
玉门矿区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没有什么名称。后来,一些农民到这里淘金,为求得神明庇佑,修了一座老君庙,就有了老君庙这个名字。
1939年,孙健初在老君庙旁设计的油田第一井出油,油田便以老君庙命名。因为有了油,“甘肃老君庙”便闻名全国。外地人给这里写信,在收信人地址一栏只要写上“甘肃老君庙”几个字,这里的人就能收到。
玉门还有一个地名叫八井,是指老君庙油矿办公楼附近的一片地方。1941年,八井喷油后奠定了玉门油田规模开发的基础,为纪念这口井就把这口井附近的地方称为八井。后来,在八井周围盖起了办公楼、住宅楼和商店,这片区域就一直沿袭统称为八井。玉门市区有了公交车后,在这个地方设立的站点就叫八井,是玉门公交(当时叫交通车)最南端的终点站。
玉门人名:“玉”字当先
以孙健初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是玉门油田的拓荒者;以郭孟和、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是玉门油田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为玉门油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并把他们对玉门油田深厚的感情寄托到孩子身上,体现在孩子的名字当中。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玉门人,是玉门油田的第二代建设者,他们的名字中大多带着一个“玉”。男性叫“玉生”“玉明”“玉军”“玉国”“玉柱”“玉刚”“玉兵”等,女性叫“玉红”“玉花”“玉芳”“玉霞”“玉珍”“玉萍”“玉荣”“玉兰”等,因此,玉门油田的“油二代”重名重姓的特别多。翻开花名册,“李玉生”能找出几十个。这些“玉”字辈们,带着父辈的嘱托与梦想,带着玉门的基因与血脉,扎根祁连山下,奋战石油河旁,续写着玉门油田的新辉煌。
玉门口音:“拿”不离口
严格说来,玉门是一个移民城市。上世纪30年代,孙健初们牵着骆驼到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他们当中有些是国外归来的留学生,有些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些是石油勘探领域的专家和领导,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到王进喜时代,玉门油矿从玉门当地和河西各县市招收了一批石油工人,都是甘肃口音。上世纪50年代,4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到玉门,大多是陕西口音。后来,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生、转业军人、陇东等革命老区的招工人员和技工学校学生等投身玉门油田建设。玉门成了一个五湖四海人才汇聚之地,各种口音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种被称为“玉门普通话”的玉门口音。
“玉门普通话”既不同于玉门当地口音,又不同于标准普通话,而是地地道道的玉门石油人特有的乡音。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说“拿”“拿们”,意思是指“他”“他们”或者是一个单位或团体的代称,比如“拿说拿不去了”“拿们早就来了”等。“拿”字按字义究竟怎么写字典里查不到,只能以“拿”字来代替读音。出差在外,如果听到有人说“拿”字,不用问,会心一笑,那准是玉门石油人。
玉门味道:沙枣面烧壳子
玉门人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西北人喜好酸辣,四川人偏爱麻辣,南方人好吃甜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叫沙枣面烧壳子的面食走进了玉门人的生活。
玉门当地和周边盛产沙枣,等沙枣成熟后,将红红的沙枣晾干去核搓成粉末,然后加糖和酒调制成馅,包入用清油、鸡蛋等兑好的发面中,加以烤制,就成了沙枣面烧壳子。沙枣面烧壳子大小如桃,看上去色黄鲜亮,吃起来油酥清香,咬上一口中间的沙枣馅,更是酸甜可口。如今,调到外地工作的玉门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个味道,总要捎口信给他们的亲朋,要求带一份正宗的玉门沙枣面烧壳子。
文章源于:中国石油报
原标题:《玉门油田: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