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频】《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第6集:四川方言是如何分区的

2019-12-04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请点击上方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您还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上茶喽!听众朋友们,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大型广播专题《四川方言》。我是浩岷。《四川方言》,之前的节目我们说到了四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古蜀方言、官话方言之后,才形成了现代四川方言。不过仔细听听四川方言,你会发现在四川各地的方言五花八门,差异还很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说一说四川方言的分区。

四川方言是方言里的一座宝库。曾有说法是,当年投票选择普通话的基础语言,成都话仅仅比北京话差一票。四川方言的特色和它独有的广泛的沟通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只要便利交流,就有生命力。

我们今天的四川方言,实际上是明清湖广填四川以后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方言和四川本地传承的方言的综合,所以四川方言中还时常听出这些地方方言的影子。而云、贵、川、渝这几个省市的方言都能互相沟通,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也有易于理解的对应关系。

四川地区的西南官话分布地域广,使用人口多,其内部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进行分区。方言学上,通常以语音为标准进行方言划分,首先根据声调的类别,其次根据声母和韵母的情况进行分类。

1987年由黄雪贞绘制并撰文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整个西南官话分为12片,四川的西南官话分属其中的4个片区,主要是成渝片和灌赤片,另有个别地方属贵昆片和黔北片。

成渝片在西南官话中占绝对优势,分布在四川省和今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省中部、北部、东部、南部和重庆市在内的80多个县市。最基本的语音特征是古入声字一般读成了阳平,比如数字“一”读成yi2(音同“移”),数字“七”读成qi2(音同“其”)。成渝片在四川的西南官话中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作为强势方言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地点的方言对四川的西南官话有重要影响。

灌赤片是四川全省方言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的数十个县市。本片区的共同语音特点是古入声字依旧为同一个调,以数字为例,入声字的“一、六、七、八、十”为一个调类,与普通话四个调的读法不同。

岷江小片,主要分布在岷江中下游地区和赤水河流域。主要特点是,古入声字独立成一个调,如数字“一”读作ye5(也有读yi5的,5即代表第五个调类),数字“七”读作qie5(也有读qi5的)。

仁富小片,主要分布在岷江、沱江下游地区。总体语音特点是分平翘舌,古入声字读去声,如数字“一”读作yi4(音同“意”),数字“七”读作qi4(音同“气”)。

雅棉小片的方言点主要是雅安、芦山、名山、汉源、石棉、天全、宝兴和泸定八个县区。最重要的语音特点是古入声字读作了阴平声调,比如数字“一”读yi1(音同“衣”),数字“七”读qi1(音同“欺”)。

【四川方言如何演变而来?历史上数次大移民,让四川方言从古蜀方言、官话方言到现代方言,历经千年发展,不断地融合,包容、创新、创造,是天府文化最好的诠释。】

欢迎您继续收听四川方言节目。刚才我们说到了四川方言按照音调是如何分区的。还有一种分法是将四川方言分成了南路话和湖广话。湖广话在之前有期节目中我们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那什么又是南路话呢?

“南路话”是四川人对当地的另一种方言的俗称。“南路话”在岷江以西及以南,特别是成都西南的都江堰、温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和新津一带的方言。它在语音、词汇上都有自己的特征,最明显的不同于“湖广话”的语音特征是入声独立。在更大范围上,有这种语音特征的话沿岷江以西一直向南分布,经乐山、宜宾直至泸州地区,再折向东北进入今重庆市境内。由于水路便利,东南而去的岷江是古代成都、乐山、宜宾等城市经长江进出四川盆地的主要通道,商旅必经,这条通路称为“南路”。成都的“湖广人”称讲这种当地话的人为“南路人”。南路话或“南路腔”,在四川作家李劼人反映辛亥革命前成都生活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就用过这个词。

语言专家根据对南路话和湖广话语音特点的比较认为,两种方言的语音相似度并不高,音系内部结构互不包容,所以专家认为南路话不是湖广话在川西南地区演变的结果,而是元朝末年以前,四川本地汉语方言在当地的后裔传承的语言。两种方言的特点可以这样总结:“南路话古老,湖广话时髦。”

所以不管是湖广话,还是南路话,都是四川方言的典型语言,很有趣,比如喜欢“反着说”:热闹,要说成“闹热”;公鸡,要说吃“鸡公”;不晓得,要说成“晓不得”。四川方言有着独特的文化,那就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继承性。

透过四川方言这个“活化石”,一张活色生香的天府文化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下一期的节目开始,我们将带你走遍四川,去领略全省各地的方言特色。

结束语:一样的四川人,不一样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让你在鲜活接地气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天府文化独特的魅力。特别鸣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方言研究中心和周及徐教授对节目的精心指导!更多精彩内容您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会!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广播FM88.2倾力制作,联合打造。

长按下方二维码,访问

方志四川•音频电台

您还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频】《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第2集:蜀地方言的源头在哪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顾问/审听: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四川省语言协会副会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省汉语方言保护工程首席专家)

审稿:周亚欧(四川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撰稿:申 焱 刘 心

主播/制作:李申建(播音名:浩岷,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在读硕士研究生)

统 筹: 陈 奎

制片人:罗 鹏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

原标题:《【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频】《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第6集:四川方言是如何分区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