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号12月3日消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12月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治理做得怎样,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特殊意义。
市域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市域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抓住了市域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市域具有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市域作为城市和农村两种社会形态的结合体,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把市域作为完整的治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市域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与县域相比,市域治理对象更多样、治理问题更典型、治理体系更完备,需要市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宏观指导。与省域相比,市域直面基层一线,直面社会治理各类问题,需要拿出微观层面的操作方案和具体解决办法。
——市域在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中的特殊作用。目前,一些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汇聚在市域,防范化解矛盾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市域。
市域是观察矛盾风险走向的晴雨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最先在市域显现。分析掌握市域矛盾风险的规律特点,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风险态势,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预见性、实效性。
市域是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的主阵地。当前矛盾风险系统性、跨界性、传导性特点突出,市域越来越成为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关键层级。这迫切要求以市域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市域资源手段优势,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进行防范,从源头、传导、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行化解,防止矛盾风险向上传导、向外溢出。
市域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大平台。市域层面对人民新需要感受最直接、最灵敏,同时又有充足的资源和手段及时有效回应人民新期盼。这就要求从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出发,从防范化解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高度,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市域的平安为全国平安奠定坚实基础。
——市域在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优势。市域有自身独特的基础和优势。
市域具有政策制定的自主空间。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享有地方立法权,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创新探索政策空间。
市域具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基础。市域往往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多样的资源手段,能够统筹各种资源力量,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市域具有大胆尝试的回旋余地。市域在探索社会治理政策和模式方面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有利于破难题、开新局,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供新经验、贡献新方案。
积极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把握市域社会治理规律特点,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引领力。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
树立系统融合的理念。系统融合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关键,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系统融合思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产生治理效能的倍增结果。
树立开放共治的理念。开放共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市域层面面对的问题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特点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树立包容协商的理念。市域具有社会结构多样性、利益诉求差异性、社会关系复杂性的特征,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包容是基本前提,协商是基本方式。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树立精细精致的理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精细化。转变粗放式治理模式,细化治理单元,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精确的过程推进和精微的治理技术,达成精准、精细、精致的治理目标。
——理顺纵向架构,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统筹力。进一步理顺市、县、乡镇(街道)权责关系,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
市级层面重在统筹协调。将市域社会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推动解决重大问题。
县级层面重在组织实施。不断优化县级机构职能体系,提高协同高效组织实施的能力。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压实各方责任、聚焦解决突出问题、组织推动任务落实。
乡镇(街道)层面重在强基固本。乡镇(街道)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由社会治安向各个领域扩展,以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平台为依托,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服务管理到位。
——完善横向体制,增强市域社会治理聚合力。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把分散的资源聚起来。
完善党委领导体制。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真正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治理成效上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作用。
完善政府负责体制。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职能体系优化协同高效,健全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积极探索扁平化治理模式,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进一步厘清上级职能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权责,完善条块协同新机制,推动力量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
完善社会协同体制。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边界,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接起政府减政放权释放的具体事务。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推进方式革新,增强市域社会治理驱动力。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借鉴一些地方制定“自治组织依法履职事项清单”和“行政权力限制事项清单”的做法,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探索在“村改居”社区推行“政经分开”和集体产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理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坚决把前科劣迹人员和涉黑涉恶问题人员挡在门外。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推动设区的市用好地方立法权,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立“明规则”、破“潜规则”,用法治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把人民群众实践中广泛认同、操作性强的道德观念及时上升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发挥德治先导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实现对城市运行的超强感知、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推动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智能化平台,构建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智慧政务网,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
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善于运用制度威力防风险、解难题、补短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主动破解社会矛盾外溢这一最突出的难题,提升市域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针对社会矛盾形成、演变特点,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
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从源头预防社会稳定风险。推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搭建党委和政府、责任主体、群众之间协商平台,完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的制度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完善排查化解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早在小。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发挥好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大力推行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本地。
——主动应对治安问题复杂多变这一最现实的挑战,提升市域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一手抓群众反映强烈治安突出问题的解决,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补强,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为主线,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把握黑恶犯罪滋生蔓延特点,强化“抓省促市”、“抓市促县”策略,强化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密切跟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推广一些地方搭建跨区域合成作战平台等做法,提高对大要案件、多发性案件的侦查打击能力。
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为目标,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坚持专群结合,布建起社会治安防控的天罗地网。
以推进公共安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为重点,增强公共安全管理实效。严格落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健全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安全防范管理机制,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
——主动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一最明显的短板,提升市域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办事堵点,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聚焦流动人口有序融入,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流动人口真正在城镇安定下来,增强获得感归属感。
聚焦“放管服”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便捷化。在市域层面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行简政之道、开便利之门,切实解决好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成为常态。
聚焦个性化服务,推动市域公共服务精准化。通过政务服务APP、社区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准确把握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健全公共服务评价机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处理好“六个关系”确保各项部署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组织保障措施,凝聚各方力量智慧,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中央、省、市等各个层级,必须同向发力。中央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省级党委政法委发挥组织推动作用,市级党委政法委发挥主体主责作用。
——正确处理统筹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确保精准实施。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中央政法委将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市进行深入调研,解剖麻雀,总结推出一批适合东中西部各自实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为不同地区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样板。
——正确处理试点先行与面上推开的关系,增强示范效应。中央政法委研究制定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既为开展试点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又为试点成效评估提供衡量标准。各地要抓紧抓好试点工作,做到起点高、靶向准、方法新、带动强。
——正确处理制度创新与制度运行的关系,释放制度威力。在制度思维上再强化,在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在制度集成上下功夫,在制度执行上见效果,以制度现代化驱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正确处理治理现代化与各有关工作能力的关系,提升治理能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着力提升统筹谋划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政策把握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舆论引导能力。
——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确保善作善成。实行目标化管理,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实行项目化推进,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确保一年一个新进展、积小胜为大胜。实行责任化考核,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综合治理)考评,与全国平安建设(综合治理)表彰挂钩,科学评估各类责任主体工作质效,以责任到位确保落实到位。
(原题为《中央政法委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再出实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来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