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杰:“影像力”如何化作“影响力” ▸讲述◂
影像的力量来自事实本身,
来自你的严谨的论述,
来自于你抗压的能力。
—— 陈 杰
近日,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与长宁区文联联合举办,上海市长宁区摄影家协会与上海摄影职业培训中心承办的一场“行有极·心无界”摄影人主题分享会在沪举行。《新京报》首席记者、极光视觉联合创始人兼摄影师陈杰就如何化“影像力”为影响力,和广大摄影爱好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何谓记者——自我意识的进化
2016年以前,在参与创办《新京报》初期,我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训练了我在现场的出色的突破能力和高度的新闻敏感。但是,那时我更多的专注于对影像的追求,而对事实背后的探究远远不足。也就是,我到达了现场,远没有抵达真相!后来在管理岗位,对曾经经历的无数事件,因一知半解而颇为困扰。
无论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也就是真相。所谓真相,是你通过你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严谨调查、科学阐释,辨识出的真相。真相未必等同眼见为实!只有经过充分调查,才能不断逼近真相。作为新闻调查记者,一旦步入探寻真相之路,便注定干预现实!往往,我们都怕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听不得外来的或者内心的理性的刺耳的声音,自鸣得意的在自己营造着的假象里,形成自己的信息和认知“茧房”。真正的身体力行,带给自己的应该是冷静,是反思,是对自己专业和认知能力不足的思考。这个阶段,与我来讲,对事实的理解,未必是基于全面、严谨、深入的事实。揭示真相的第一步:
报道事实。其可能带来的作用
1,体制所制定的自上而下的问责机制。
2,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法律途径才是正本清源。
3,促进监督机制的完善,普及常识,警示公众。
照片中的事件,报道后,在各方有力推动下,成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判法,改变了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生态。 陈杰 摄影像力——“真相”的载体《俯瞰污染的大地》2015年8月12日·天津 陈杰 摄首先,“影像推动力”的前提是“影像语言”,“影像语言”的卓绝表达水平,永远是一个摄影师的终极追求,我们都在追寻“影像语言”的路上。摄影师可以赞赏自己在某个时刻的精彩,但,永远不要满足自己对影像整体的思考水平和实践经验。构建个人的整体的有特性的视觉语言,应该是每一个摄影师的抱负。然而,“影像”无法独立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影像”要切入社会转型的契机,才能形成推动力,或者让其成为某个进程阶段的符号。再则,“影像”要成为“真相”的载体,才能构成影像的力量。
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我尝试融合媒体的新闻采集和传播:文、图、视频、声音。介入调查前,几个要素评估:重大、建设性、研究价值。
1,从单一的事件,到持续关注,到相关议题的深挖。
2,更系统的田野调查、图文和视频的记录。
3,从传播导向,延伸到传播、可持续研究和存史。
4,从单纯的“揭黑”,到对解决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影像”表达过程有难以名状的本能意识和主观意识,但事实(真相)是基于理性判断。2017年至今,我们发表的十多篇有重大影响力的报道,有力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我们的宗旨:力求每一篇调查报道,结构严谨,在事实上无懈可击!
环境报道的主张环境报道的基本主张:对环境违法事件监督,要从过去的单纯揭黑,延伸到探究环境违法事件背后的种种困境。既要严谨调查违法行为,也要厘清事实背后的根源,更要与各方共同探讨目前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因境。我们的目的是推动生态文明的公共意识、促进制度完善。
《沙漠之殇》2014·内蒙古 陈杰 摄2014年8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一根排污管穿过沙丘,通到沙漠腹地的4个巨型排污池,把从3.2公里外引出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其中。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这使得我国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西部环境问题被纳入国家环境治理的重点,这些区城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规制在不断提高标准,有效地抑制了环境恶化,并且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几个西部城市,在经历环保风暴,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后经济水平逐步提升。
2019年1月1日,《土壤染防治法》在《新环保法》实施4年后推出,表明我国在致力于推动更大的生态领城改革。
为弱者存照,让事实推动改变2016年悬崖村报道之后,我开始系统调研四川凉山、甘肃定西、贵州毕节、新疆南疆等。表面上最凝固的社会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很多地方最初的生活是相对理想的,后来因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匮乏,以及外界高速的发展,这些区域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保障等严重滞后,但改变是需要审慎判断的,这也就是精准扶贫所提出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相关报道,同样也要谨慎。
悬崖村的改变 陈杰 摄10月8日,国庆结束,悬崖村村民陈古吉送孩子们下山上课。 陈杰 摄对于这一类报道,我们要从人类共性的情感出发——比如悬崖村村民搬迁时的故土难离、适应新家的忐忑……这些都呈现了个体生命的情感张力。
而对于问题报道,我们更多地关切迫在眉睫的困难,通过现状呈现,推动改变。悬崖村报道关切孩子们危险的上学路,引入社会力量来解决当地政府可能不具备条件的核心问题,报道引入的不仅是公益资金,也让他们获得了社会的温暖,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极光视觉联合创始人兼摄影师。擅长融媒体报道和传播,目前主要深耕于贫困和环境等领域的报道与研究。获得2016年荷赛奖一般新闻三等奖、先后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获得金镜头年度杰出记者。
文编|刘莉娜
美编|潘华佳
原标题:《陈杰:“影像力”如何化作“影响力” ▸讲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