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九十万字,身体需要,头脑更需要
原创: 杨运洋 读库
▼“医学大神”文库本系列近日陆续入库,预售的订单预计12月15日左右发货,久等多日的读者终于可以率先检阅老六口中这套“本年度最重要的出版成果”。
14本书,90万字,2424个内页, “医学大神”系列以巨大的体量生动再现四百年现代医学小史,精细描摹十四位业界传奇大神,是一套集医学史诗、人物传记、科普著作于一身的大众读物。
本书适合对医学、科学、历史、人文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只要你关心自己的身体,这套书就值得推荐,因为医学本就是研究人体的科学,而医学史就是人类认识并把控自己身体的历史。如果你关心人类智慧的成果,并且愿意为了解这些成果的产生过程和思想方法燃烧一些脑细胞,那更可以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这套书也适合医学院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等专业读者。
盈手可握的文库本正适合放在他们的白大褂口袋里,希望先辈的故事能让他们得以深入了解自己所献身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为什么要写他们?答案很明显,因为他们够神。他们身上有故事,更有我们普通人可以继承并发扬的“神”。
所谓“医学大神”,指的是曾为现代医学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十四位人类巨子。他们各有各的天分和才情,也各有各的传奇和故事,但他们共同的神异、神通与神勇之处在于,每一位都为整个人类留下了惠泽万世的丰厚遗产,这遗产不仅在技术层面拯救了人类的生命,更可以在精神层面医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现代医学的发展起于解剖,而现代解剖学发端的标志是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一书,这本以插图精美、结构准确著称的巨著纠正了此前统御千年的盖伦解剖学的二百多处错误。尽享现代医学福祉的我们很难想象,在维萨里之前的医生——哪怕是圣人般的盖伦,对人体的认识居然都是以动物解剖为依据的。
安德烈·维萨里(1514年-1564),现代解剖学之父接下来一战封神的是哈维,他于1628年提出的血液循环论,如今已经写入中学课本,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他将实验方法“重新引入”医学研究,更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
威廉·哈维(1578-1657),血液循环规律发现者第三位的业绩更是通神,他居然将动物身上的毒液引入人体——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首次尝试牛痘接种。近二百年后的1977年,人类终于在地球上彻底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迄今为止也是唯一一次消灭一种疾病。如果你是胳膊上种有小花的大朋友,应该感谢他;如果你是没有种过花的小朋友,更应该感谢他——因为詹纳的贡献,如今的小朋友连种痘的皮肉之苦也免除了。
爱德华·詹纳(1749-1823年),毕生推广牛痘疫苗,防治天花接下来,是塞麦尔维斯、南丁格尔、菲尔绍、巴斯德、李斯特、科赫、奥斯勒、埃尔利希、班廷、弗莱明……
十四位永生于世的人物,是我们所有人的救命恩人。他们薪尽火传奠定现代医学基础,前赴后继攻克顽症痼疾,使得近几百年间的人类,终于能将健康和生命把握于自己而不是天命的手中。
他们的卓绝贡献,他们的传奇故事,值得2424页的书写,当得起90万字的描摹。
为什么要他来写?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够格。不过,并不是我们要他来写,而是他自己要写。
朱石生,1961年生于南宁,1982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从医十七年,后移居加拿大,另修学位,转行IT业十五年。
初次收到作者这份简历时,最让我震惊的是“移居”“另修”和“转行”。而就在“医学大神”的写作告一段落、后续的医学史写作列入计划之时,朱老师又来了一次转身,这段简历的最后应该再加上一句:现为职业作家。
他曾经是最讨厌医学话题的人,是环境的改变和距离让他真正理解并接纳了现代医学。
1978年参加高考时,身为医生的母亲做主替他报考了医学院,但朱老师有自己的想法,想当画家、想学无线电,甚至还苦练武功、想做一个侠客,就是没想过当医生。出国之前他已经改做心理咨询,到国外后又改学计算机,这些都是反叛的结果。但去国改行之后,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又重新思考起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且真正和医学建立起智识和情感上的联系。
他一直是热爱读书写字的人,但网络大学才是真正给予他写作训练的地方。
在四壁藏书的家里,无人陪伴的他只好自己找书去看。在医学院的晚自习上,他呆坐在五斤重的教科书前,也曾写下咿咿呀呀的隐秘文字。后来,因为网友的鼓励,身在加拿大的他在“士兵突击吧”里挖了个超级大坑。但他没有弃坑,三四年的时间和九十多万字的篇幅,不仅让《士兵突击笑谈录》建成封顶,也让他重塑了写作的价值观念,建立了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这个会看病的IT工程师又码出了九十万字,这就是“医学大神”。
专业的人往往没有动力书写自己所在的领域,跨界的人往往没有能力跨越专业的界限,用文字书写医学领域的专业史,我们没发现比既跨界又专业的朱石生老师更合适的。
他写的他们有什么不同?
说起来,同样的人物不应该有什么不同,但真写出来,还是大有不同。
绝对真实的历史永不可得,后人能做的只是通过对故纸的挖掘努力逼近真相。得益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朱石生老师可能比其他人挖掘得更深入些,为我们呈现的历史与人物更逼真些,而去专业化的写作理念,又让普通读者读起来更通俗,更生动些。
有人写作喜欢强调标签,但朱老师笔下的人物都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概括。对于南丁格尔和弗莱明这样比较熟悉的人物,这套书要讲的故事可能会颠覆你此前的认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丁格尔是温柔的“提灯女神”“白衣天使”,但书中讲述的是,她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极短,在医学史上的真正贡献是推动医疗系统的改革,让“护士”真正成为护士、让“医院”真正成为医院,而身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她性格非常强硬,与大众的关系也谈不上亲密。
有些文章侧重励志的情节,似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高尚的情操就不足以彰显人物的伟大,但这套书中连一个这种鸡汤风味的励志故事也没有。比如,在风靡全球的青霉素故事中,弗莱明的穷孩子出身、发现青霉菌杀菌作用时的意外、成名前的平凡,都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让他成为光环笼罩的标志性人物。
大众最为熟悉的医学人物之一: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医学大神”要讲的故事,虽然也必须从弗莱明讲起,但笔墨的重点在于发明青霉素的更关键人物——以弗洛里为首的牛津团队,以及他们提纯青霉素的过程:弗洛里如何组建跨学科的团队,如何有目的地筛选文献,如何在大西洋的两岸争取支持,反向提取、对流提纯、柱色谱法、实验组、对照组……这些似乎枯燥的历史事实和专业概念,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营养,正可以锻炼头脑,滋养心灵——读起来居然也滋味无穷。
与弗洛里一样隐于历史深处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席特利。这是作者特意要求插画师补绘的一张肖像“医学大神”呈现的是一种“高像素文本”,每一处情节和数据都有可靠的来源,作者克制、冷静的文字中,总是在不动声色地铺陈细节,正如插画师余智勍老师一笔一画地为这些人物绘制封扉肖像。很难说哪一笔是必需的、哪一笔是溢出感官需求的,但笔画多了,我们自然就得以看清大神的真实形象。
罗伯特·科赫(1843-1910),结核杆菌鉴定者,190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作为大众读物,“医学大神”也在努力帮助读者跨过专业的门槛,但并没有一味回避专业术语和表述——很多时候,不了解专业细节,就无法体会前人伟大工作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朱老师甚至特意补充了一些专业性的扩展阅读,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构成一套人体病理学讲义,故事读完,也就理解了人体何以生病,又何以康复这一贯穿全书的问题。
专业图表。《邪症迷思:塞麦尔维斯与产褥热》内页他写的他们,的确与众不同。
不了解这些大神的读者反而是幸运的,高保真的历史还原、高像素的人物描摹正在全新的高趣味故事中等待你去领略。
读库为什么要出?
其实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不出呢?作者爱写,读者爱看,为什么不呢?
如果非要说一说为什么要出,至少老六那里有两条一直耿耿于怀的理由是不得不提的——这两个想法都和对比有关。
一是恶魔和天使的对比。
A 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
B 组:詹纳,班廷,巴斯德,弗洛里……
“A 组是杀人恶魔,B 组是济世天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对A 组的了解和熟悉,要远远大于B 组,尽管B 组中任何一人所救的人,比A组中所有人杀人的总数还多。历数出版史上跟这两组人有关的书籍,情况也正好颠倒过来,A 组中关于任何一人的图书,比B 组中所有人加起来还多。好像历史从来就是这样不公平。”
出版“医学大神”这样一套书,也算是一种对抗——哪怕这种不公可能根本就不可对抗。
一是国内和欧美的对比。
身为《读库》主编,老六一直特别羡慕欧美国家出版和传媒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那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愿意写作面向普通读者看的文章,而且还写得特别好看、耐看。而“医学大神”系列就是他渴盼已久的类型——内行写给外行,并且能让外行看得下去、看得进去。朱老师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爱写与别人爱看之间的平衡,所以文字很好看,读者自然能够看得下去;因为具备将专业内容转译为大众读物的能力,他的文字自然耐看,能让愿意付出脑力的读者看得进去,并琢磨出余味。
分享人类智慧的成果,让内行看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让外行了解专业的热闹和门道。对读库来说,这样的工作将由“读库文库本”承担。“医学大神”只能算是一个开始——好在已经开始。
我们为什么要读?
不讲理地说,因为故事就在这里。
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的1543年,正值明朝嘉靖二十二年,而在最后一个故事中,青霉素在美国实现量产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足足四百年的时间里,在地球的另一边,医学领域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会有多少值得整个人类铭记的故事,有多少值得为之树碑立传的大神?
遗憾的是,中文世界里能够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
最极端的,现代临床医学泰斗、2016年美国医学门户网站Medscape评选“医学史上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医生”排名榜首的奥斯勒,连中文百科词条都付之阙如。
其实,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异彩纷呈的故事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作为埋在故纸之中的“数据”,并不是中文读者能够获取的“信息”。对中文读者来说,“医学大神”系列就是一个能把数据转化为信息的播放器。作者输入的数据来自数百外文传记、论文和原始文献,输出的信息则呈现为内容可靠、价值可观、形制可爱、文字可亲的十四册小书。
朱石生老师把历史转码,把专业转译,这些出自异域却属于全人类、出自古代却将永存人间的故事,终于跨越时间、空间和语言的藩篱,从历史深处的那里来到了当下的这里。
这是中文阅读的幸事。
更幸运的是,因为这些救命恩人,我们得以健康地存在。而因为我们的阅读和思考,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业绩、他们的情怀也将永远在世间传说,这当然是一种永生。
通过这套书,传递到我们手中的思维工具和科学理性精神,更可以点亮人类永恒的智识之光。
本文作者:杨运洋·读库编辑
个人订阅号:羊顿老师
“医学大神”十四册套装(附《搜神记》一册)
现代医学史诗,人类智慧交响曲
点击 阅读原文 入手这套书。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