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家无名氏早期手稿“落户”复旦大学图书馆
对作家无名氏,你了解多少?
他本名卜乃夫,又名卜宁,但更以“无名氏”的笔名传世。
他生于1917年,早年参与韩国流亡政府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并开始写作。作家靳以帮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1943年,他发表通俗浪漫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轰动一时。从1946年起,历时15年,他在杭州潜心写作,坚持完成了约260万字的文学巨著《无名书》六卷。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位1940年代崛起的文学奇才及其呕心沥血之作《无名书》,直至近30年才进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
2002年,无名氏在中国台湾去世。无名氏好友、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社长彭正雄珍藏了无名氏的几十幅手迹字幅、部分日记、长篇小说、诗文等手稿、畅销小说《塔里的女人》的手抄本以及往来书信等珍贵资料。11月29日,彭正雄把这些文献资料全部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
“印蒂现在四十一岁了。他四十年的生命奔流,一刹那间,变成空白。他毕生的人生真理追求,一霎眼间,化为微尘……”
在捐赠仪式上,无名氏的长篇小说《死的岩层》原手稿及数份粉丝抄写稿尤其引人注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无名氏在杭州创作《死的岩层》时,许多粉丝帮着抄稿,用的是薄薄的复写纸,一稿五份,许多纸张已经被复写纸的紫蓝颜色弄得模糊一片。
“看到这批文稿,我是非常激动的。无名氏于1948年出版的小说作品,纸张都已经发脆了。还有那些用复写纸写的文稿,现在年轻人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我在这些文稿上看到了我们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化痕迹。”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提及,巴金先生晚年写《随想录》,也使用过这样的复写纸。
无名氏的长篇小说《死的岩层》原手稿及数份粉丝抄写稿尤其引人注目。二十年前,陈思和为出版巴金先生《随想录》的手稿本,曾去上海图书馆、现代文学馆等处寻找巴金的手稿,发现用复写纸誊抄的纸张上的字已经模糊看不清了,幸好现代印刷水平高,才把《随想录》手稿复原显现出来。
如今面对无名氏的手稿,陈思和说:“我们面临着抢救手稿的重任,复旦大学图书馆有一流的古籍修复的设备和人才,相信一定能够把这些破损的手稿恢复原貌。”
陈思和与无名氏是忘年交。1996年,他跟随老师贾植芳先生去台湾开会,第一次见到了无名氏本人。但早在1987年陈思和已经通读了无名氏在1940年代出版的著作并在《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里增加了论述无名氏创作的内容,从而成为大陆第一位论述无名氏的文学史意义的学者。
当时陈思和以法国夏朵勃利昂的浪漫主义创作流派为参照,认为无名氏在很多地方“都流露出那位法国大师的艺术韵味”。后来两人相遇交流,无名氏委婉地说过一句:“陈思和先生大概受的是日本文学的影响”。
陈思和笑言:“日本文学比较淡雅,但无名氏的风格是浓得化不开的。他觉得我以夏朵勃利昂为参照来评价他的创作还不够,他应该是中国的歌德。”
之后,陈思和曾在武汉出版社主编十卷本的《潜在文学文丛》,其中有两卷是《无名书》的精粹,由无名氏亲自编订。陈思和深情地回忆说:“无名氏先生晚年每次回到大陆来,总是我接待他。他说过,在中国大陆,我和南京大学的汪应果教授是他的两个‘守护神’。我也没想到,他身后留下的这批珍贵手稿和文献资料,能在我任馆长的任上落户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就好像冥冥之中,无名氏愿意让我来保管他这批手稿。”陈思和还表示,复旦大学图书馆将对无名氏手稿、信札等进行电子化,并录入特藏数据库。
无名氏书法作品1983年,无名氏到香港定居,不久,又在台湾再婚安家。他也曾过着风光、富裕的生活,但晚年台湾情势的变化,沦落到衣食无着,贫病交集,几乎被文坛所遗忘。
彭正雄是台湾本土居民,但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古道热肠。他在初中时读到了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对无名氏充满了尊敬与向往。他说:“我在1997年认识了无名氏,直到他2002年往生,六年里我负责照料他的各种事宜。那时我也七十几岁了,但是每周至少要去一次他的居所打理各种杂事,包括他一周没洗的碗筷。”
彭正雄透露,无名氏没有子女。“往生后几年他太太也去世,他的弟弟允许无名氏的手稿、书信等资料由我来收集整理和保存。现在我将这些珍贵的史料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希望复旦大学的师生能对无名氏的著作展开进一步研究与更加丰富的发现。”
无名氏作品为何无名氏值得被重提?
在上个世纪40年代,无名氏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他的小说虽然属于畅销书,但作品里所表现的国际视域、浪漫情怀都风靡一时。那时无名氏粉丝无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民间流行的手抄本,还有《塔里的女人》。陈思和在中学生时代就读过这本手抄本。
小说《塔里的女人》部分手稿但无名氏从抗战胜利后,拒绝了社会上金钱和做官的诱惑,隐姓埋名,专心著述,发誓创作一部生命大书《无名书》。这个计划,他整整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按照计划完成,全书长达260万字。
《无名书》包括《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上下册)、《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之外》、《创世纪大菩提》。无名氏原准备写7卷,后来改变了计划,以6卷完稿。小说用多卷本的长河形式,描写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以此折射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在陈思和看来,《无名书》真正的描写对象是生命文化现象的本相,从革命、爱情、罪孽、宗教写到东方文化和宇宙,从最具体的生命现象逐步上升到最抽象。“《无名书》最终成为一部超出一般艺术规范,将社会历史、文化哲学、伦理道德、人类生存以及宗教信仰等熔铸一炉、吞吐万象的‘奇书’。《无名书》的前两部半和后三部半的写作时间跨越了两个社会形态,但皇皇二百多万言的巨著读起来是一气呵成。更让人诧异的是,《无名书》几乎看不出那个时代的痕迹。”
陈思和还认为,创作《无名书》时,无名氏与国家体制没有发生任何关系,也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无名氏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明白这是一部为未来读者写的书,所以他坚持走的是他自己的道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