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有望展出!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2019-11-30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海都记者 宋晖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圈粉无数,纪录片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故宫、爱上文物、爱上中华文明。12月16日,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将登上院线。

巧的是,上周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来到福建博物院,为福州文史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讲座——《我在故宫修文物》,听者之中有大批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10后。宋纪蓉的讲座干货满满,告诉我们纪录片之外不为人知的“修文物”的故事——

故宫里的非遗

宋纪蓉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她所学的专业是化学,1982年留校,2006年从西安来到故宫,担任文保科技部主任。她的故事也是从2006年开始的——

来到故宫的宋纪蓉做的第一件事是深入到每个工作室,为修文物的老师傅梳理、整理他们的传统技艺。

2005年,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故宫没有报送,2007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故宫抓紧梳理、申报,明清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之后,在宋纪蓉的带领下,故宫博物院“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四项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宋纪蓉

“大国工匠”诠释“择一事,终一生”

为何宋纪蓉要为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们、为故宫申报非遗?宋纪蓉指着大屏幕,“我们来看看这幅《五牛图》!”

宋纪蓉对比修复前后的《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人韩滉所画,是故宫一级甲类文物,“屏幕上面的黑白照片,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修复前拍的黑白照,修复前它千疮百孔,下面是2015年建院90周年时展出时我拍的,太精美了,现场看真迹我被震撼了,古人记载,‘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如果没有这些大国工匠,这幅《五牛图》真的看不到了。”

宋纪蓉举了个例子,是想告诉听者,这些老师傅技艺精湛,手艺几可乱真,他们“择一事,终一生”!

宋纪蓉说,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有个故事:“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冯忠莲先生用了10年时间临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要验活,当时这幅画和原件放在一起,请来了徐邦达、启功这样的大师,他们围着桌子绕了几圈都看不出哪件是真哪件是假。这就算通过了。而翻到背面,原件有‘故’字号文物号,临摹件则有‘新’字号的文物号,这件临摹件如今同样收藏在故宫里。刚才说了‘纸寿千年’,古书画终究还是有寿命的,当真迹再也打不开了的时候,冯忠莲先生临摹的这一幅可能就可以展示在后人面前。临摹完《清明上河图》,冯先生又为辽宁省博物馆临摹了《虢国夫人游春图》,真的是一模一样,我们真为这些大国工匠感动,我仿佛能看见她趴在那里临摹。”

冯忠莲

冯忠莲正在故宫摹刻《清明上河图》

宋纪蓉称,“2015年《清明上河图》曾展出过,很轰动,文物保护规定脆弱的文物展览时间不超过3个月,展品回到库房,休眠至少3年,让它‘恢复体力’,这也是预防性保护的措施。明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有可能再次展出。大家期待一下吧!”

为文物建完整档案

以科学的态度、思维、方法建设文物医院,宋纪蓉认为首先要建立起“文物保护修复档案”。“2006年,我刚来故宫时是文保科技部主任,一看文物档案,怎么就一张单子:文物号、文物名称;要修什么、谁修的,某年某月回库房的,这么简单哪能行?修复的过程,用什么材料修的,怎么修的,都没有。你得把你看到的现象、做的事情如实记在档案中,每天做了什么:比如一幅唐卡送进文物医院,先做好客观的描述,绘好图,留好照片,包括做好伤况、病害、折痕等病害图,最终文物医生要提出建议,怎么得的这个病,怎么治疗。还要逐渐建立统一的病害描述方式体系,用文字描述很麻烦,连我都看不懂,后面的人怎么看懂,如果用图,用标准语言表示就清晰多了,比如霉变,用箭头来表示,一幅图清清楚楚,将所有病害都概括出来。”

显微镜分析古书画材料

故宫里的高精尖仪器

如果说“纸寿千年”,那么宋纪蓉们又是如何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实现“纸寿一千五百年”呢?

宋纪蓉称,故宫除了有技艺高超的文物修复师,还有一拨年轻的文物医生,他们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化方式来守护着这些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

举个例子,在书画修复、丝织品保护、唐卡修复、壁画修复等方面,三维视频显微镜是文物医生的“听诊器”。“文物来了,首先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来观察它——这是同治皇帝穿过的大褂,生霉了,长着白毛,学微生物学的文物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霉菌,是红霉、白霉还是黑霉,是厌氧霉菌、还是好氧霉菌,文物医生通过‘听诊器’,这些菌丝全部显现出来了,据此制定出清洗杀灭霉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停用显微镜观察,所有的缝隙中都没霉菌了,才能进入库房。”

工作人员在故宫文物医院用显微镜观察一件清代瓷器

这样的先进仪器还很多,“故宫有全世界最好的CT,对青铜器断层进行扫描,它的铸造工艺,所有的伤况、病害,包括是否修复过,都能搞得清清楚楚;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让画师的底稿线条一览无余;青铜器送到文物医院大多都是碎片,传统修复只能靠肉眼来判断拼图,原本边沿都糟朽了,经不起折腾,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系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三维照相机成像,把每个碎片的边缘扫描形成数据,可以在计算机里模拟拼接,找到最适合的拼接方案,再和传统技艺结合,错误率就会降到最低。”之前河南博物院曾经送来一批大鼎的碎片,九个大鼎的碎片全部混在一起了,用这样的技术,故宫完成了六个大鼎的修复工作。

修复后的河南大鼎

未来文物医院也将开放

除了传统的修复、科学技术的修复,宋纪蓉和她带领的文物医生们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

“我们建立了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在10个方面监测故宫的文化遗产,进行预防性保护,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并改善文物的生存环境,改造藏品柜,展览部和文物医院合作,从雕塑馆做起,在每一尊佛像下安装隔震盘;有机质文物对光很敏感,展厅的玻璃都是隔红(外线)隔紫(外线)的玻璃;故宫有自己的气象站,对温湿度进行监控,随时进行纠错;对故宫里的动植物进行监控……文物医生中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微生物等各种学科人才,要完成对文物的保护,还要与大学一起办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的综合人才。”

宋纪蓉刚到故宫时,每年只能修复几十件文物,如今故宫已有23个实验室、16个修复工作室,每年700多件文物走进文物医院。“故宫有很多大件文物,现在都在库房里,进不了低矮的文物医院,未来将有一个两万平方米的全新文物医院,大件文物都将在那里修复,修复完后展出,这样不停地修复—展出—修复—展出,让全世界观众更多地看到故宫收藏的186万余件(套)文物。未来文物医院也会逐步对游客开放,隔着玻璃,你就能看到文物医生如何给文物治病。”宋纪蓉很自豪地说。

原标题:《明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有望展出!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