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店写作计划27 | 书店活动的秘密,归根结底是人的秘密
编者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书店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妙空间。在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一步一步走来的足迹,也可以看到对于未来一点一滴的想象,书架之间,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在这里聚集,让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变得更加自然。透过一家家书店,能够唤起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从2016年开始,为了与更多对书店感兴趣朋友一起探索书店的秘密,我们开启了“加油!书店”这样一趟看似热闹却又充满了孤独的未知旅程,一年一季,风雨无阻,今年已是第四季。在今年的活动中,“加油!书店”活动主办方广西师大出版社将联手澎湃新闻·湃客,共同邀约对实体书店发展这一议题较感兴趣的作者、学者、读者等,亲身走进书店进行观察、体验与访谈,并用文字记录当下实体书店最真实的一面。
文 | 海蒂
“不是所有书店都一定要做作家签售活动。”
2019年,这是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也不过就是2012年,我大二,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地闲晃,之前的假期在北京磨铁实习,开学回长沙后,总是不安分,倒腾一些读书会和社团活动,抵御不知道是自己还是世界本身的虚无感。
也是有一天,有家叫“熬吧读书会”的机构联系我,问我愿不愿意给一场新书分享会做主持。
5月25日,我在熬吧读书会小小的场地里见到了韩少功,这场分享会的主题是他当时的新书,《日夜书》。
从那之后直到大学毕业,一边在电台做读书节目主持人,一边在熬吧读书会做志愿者,成为贯穿生活的常态,在这样的惯性之中,比起学到系统的方法论,更多时候更像是一个凭借直觉行事,辨认不同的作品和创作者的关系,并在这其中周旋出一座自己的“江湖秘笈”。
再之后的时间轴可以直接钉在2016年,线上图书电商巨头当当网与湖南本地商业零售巨头在实体电商的风口上一拍即合,在长沙开出来了中国第一家当当实体书店,因循地名,取名“当当梅溪书院”,曾经的朋友,熬吧读书会的前辈杨涛作为当当梅溪书院筹备负责人向我发出了邀请。
当当梅溪书院
深夜,我站在将成未成的书店外,透过彩色玻璃望见里面灯火通明人仰马翻,店员爬上爬下,加班给书架上书、调试灯光和设备,心思大动,决意加入这座书店,和里面的人一起为这座城市留下点什么。
2016年9月,我们迎来的第一场活动是畅销书作家大冰新书首发签售,5000平的书店容不下读者的热情,人从店里一直排到十字路口。接下来没有停下来的日子,从阿来到阮义忠,从严歌苓到薛忆沩 ,再到北岛、冯唐、许子东、马家辉、许知远、李银河……
2016年至2019年,我见证了实体书店从没落到再度复兴,从低成本小型民营独立书店散点分布到高耗能商业复合型艺文空间密集向城市降落,从放在架子上等人拿走到走向品牌营销,融合更多现代广告服务业思路,城市与书店,人与空间,衍生出瞬息万变的供需关系。
2017年,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先生离开人世,留下一句话,“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
万圣书园里的话
万圣书园里也挂着郑愁予留下的一句话,“是谁留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关于书店的事情,总让人觉得关乎点亮黑暗,给予人光明,而身为书店从业者,则是那个掌灯与点灯的人。
这件事情远远不如看起来那么光鲜辉煌。在掌灯的背后,背负着销售出每一本可能滞留在库房里的好书的任务、如果有员工,则不免要替员工的生活考虑,如何让他们拥有体面精神世界的同时,兼具体面的生活。
最近电视剧《Modern Love》热播,里面有一集是已然成名的记者在前往外埠书店签售的时候,邂逅自己念念不忘的初恋。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不少文艺作品里,无论是群众耳熟能详的《诺丁山》或者《查令十字街84号》,抑或是前些年红极一时讲述传奇书店的《莎士比亚书店》,作家签售的传统由来已久。
但时至今日,同样是签售,表达的意义却截然不同。而我自己,从在民间读书会观察和学习文艺江湖,到进入商业书店,在数字报表和人文精神传递之间权衡,其中一脉相承的内核是读者对文化内容的渴求,但变幻的东西,不计其数。
台北诚品敦南店
吴清友先生去世不过两年,这个11月,诚品向世人宣布他们最出名的台北敦南店因租约到期将于明年五月闭店。这个在21世纪一手打造出自己书店帝国的品牌,看起来也不再那么坚不可摧。与此同时,过去的三年里,不在少数的新兴书店品牌也面对着自己的发展瓶颈。
于是有了对“签售”这个词的具体定义和讨论。哪怕作为读者的个体通过书店举办的签售会获得了自己喜欢作家的签名,签售这件事情对于书店空间也附着了太多目的:置换到明星名流,吸引客流,提升销售,提升媒体曝光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这件事本身的比重,随着出版物作者和体裁的多元化,在不断被压缩。更多时候,它打包进入一个连通线上和线下的主题企划案,变成一个月度季度的亮点,成为某种话术,或是某个借口。
我对这一切并非否定。相反,回到开始,这一年跟身边的同行从业者交流,许多时候都在重复,“不是一定要签售吧?不是一定有必要。”
至少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已经在无数场签售结束之后瘫坐在舞台边缘,声音嘶哑,大脑空白。不消24小时,那些活动过程中邂逅到的炙热目光、真诚表达、激动人心的瞬间通通散去,就像是其他任何承载于社交工具里的信息,转瞬即逝,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如此周而复始固然会为一家需要迅速确立自己品牌和地位的书店文化空间带来足够有效率的正向反馈,书店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个零售行业,以坪效计算成果,与蔬果店或五金店别无二致;另外一些时候,却又像是需要挤破头搏出位的广告商,用包装设计引领风潮,看上去与众不同到难以复制。无论说书店是零售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没任何问题。人们之所以不会想要像挑选一颗白菜和一块五花肉一样挑选书籍,是因为书并非生活必需品,它在或不在,并不会影响生存和繁殖;可哪怕想要像选一颗白菜或一块五花肉一样挑选书籍,也绝非易事,原因同样是因为书不是必需品,它凝结了足够多人类文明不断推进后留下的智慧与美,这是计算无法得出的事情。
归根结底,运营一家书店,希望这家书店长久而满载美誉的存活下去,需要的是“人”。需要真的有一个具体的人,作为承载书店灵魂的肉体,带着所在的书店,与时间、观念、世俗世界抗衡。
所以,当交往多年的友人提议,不如以举办文化活动的视角来谈谈书店这个行业,我最想说的是,无论什么样的活动,无论是极富逻辑的方法论还是凭借意气习得的经验,都要建立在一个并非空壳的书店的基础上。
要重复去回望,才能让更多想要把书店当作扭转实体经济产业的人回忆起来,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
因为有人需要阅读,有人需要交流,有人需要表达,因此有书店。
只要有人带着自己的世界观固执守护着一家书店,在此基础之上,所有选品分类,陈列造设,营销包装,文化事件,都是有血有肉的,这才是那些百年来始终照亮着城市的书店们,共同的秘密。
作者简介:海蒂,自由策划人,主持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