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成长为一个细分领域里的专业记者
原创: 黄嘉悦 新闻实验室
作者:黄嘉悦“你好,我是负责报道医疗健康行业的财经记者。”
“记者还分行业?”
这样类似的对话在我工作之后经常发生。的确,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记者的条线就是按照时政、民生、财经这样的大类划分。但其实,在很多专业的财经媒体机构里面,每个记者负责的领域会按照行业、地域、公司规模等等被划分得非常细。
我曾经工作的媒体里,有一个团队专门只看美国的烟草市场,分配到每个记者身上就不超过两家公司。一两年之后,团队里的记者对于这些烟草公司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很多在这些公司里工作的员工。
因此当很多人质疑新闻这个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时候,我常常会拿专业性的深度财经报道为例来反驳。在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里面挖掘出有效的信息,并快速、准确地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出去——我想这既是很多记者一辈子的修行,也是一项很难取代,并且会长期被需要的技能。
一个财经记者的自我修养
对于学新闻出身的人来说,财经新闻跨的就是金融这个界,需要补的也是金融这一课。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领域里的一些专业知识。
如果把金融市场看成一个赌场的话,财经记者就像是在边上观看游戏、提供游戏信息,并且监督游戏公平进行的人。金融的知识让我们进入这个赌场,知道有哪些游戏,他们是如何运行的。具体的行业知识则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每一种游戏、每一张赌台的情况。而我们做的每一篇报道,都可以看成是关于每一场游戏,或者是整个赌场的数据。它可以帮助玩家了解游戏的发展历程,目前的进展状况,未来的趋势,然后让玩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促进游戏变得更加公平。
财经新闻的报道,可以大致看成是从三个维度来观察某个行业或者整个市场--政策、基本面和行业趋势。政策就是游戏规则,它可以是任何对本行业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政策。拿医疗行业来说,这既包括了新药上市的规定、药品质检的规章,也包括了原材料税收的改变和医保体系的变化。
除了非常行业具体的政策之外,每一次国家公布重要经济指标的数据、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时候,都会是很多财经记者忙得不可开交的日子。记得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在中国发布经济数据的时候,公司所有记者都需要随时待命,要在数据公布的第一时间找专家去了解政策对不同行业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市场的反应。想看懂这个层面,需要对政策、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有一定的了解。
基本面讲的就是各个玩家的实力。每一次的财报季,都是很多财经记者的加班季。从财报出来一直到电话会议结束,脑子都在高速运转。第一次拿到上百页的年报的时候,我特别害怕会漏了什么信息,或者没有办法按时交稿。后来发现,看财报和解读具体公司运营指标,是一项基本功,但也是很难的部分。所以,很多记者为了补充这一块的知识,都会选择通过上课或者是额外的阅读来补补课,学会看K线图,了解不同技术分析的方法、三大报表和算各类运营指标。当你可以很快地在三大报表里面找到需要的数字,知道一家公司季报、年报的基本结构,以及重要的公司运营指标和基本面数据的时候,其实这一部分的稿子就已经可以大体上很顺畅地完成了。我个人认为,很多金融方面的考试和培训,是对记者最有用的学习途径,可以很好地提供这部分知识的补充。
行业趋势涉及到的则是每张赌桌玩家的不同策略。对于很多记者来说,这是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的必修课,因为它需要行业的深度知识。你需要知道每一张赌桌的玩家是谁,各自有哪些不同的策略,以及什么样的“黑科技”正在改变这个游戏的玩法。这就是为什么刚入行的时候,我虽然补充了很多金融知识,但去了很多业绩会都只能听懂前面一半。当管理层开始讲不同光学元件的技术,以及为什么这个季度某一个元件卖得特别好,它的良率为什么得到提升,它的原料价格变化的时候,我大多数情况是懵的。
而每换一次条线,都有一种重读四年本科的感觉。刚弄明白澳门的赌场各自属于哪个集团,每个游戏的赔率是怎么算的,哪些游戏是对营收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就要开始接触不同芯片的技术间隔、3D结构光和苹果供应链上下游大概的分法。而现在,又得从蛋白结构、细胞结构和基因开始,慢慢了解治疗癌症的不同靶点、临床实验数据的指标,以及乙肝为什么这么难治愈。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记者在一个行业待到最后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为什么有人可以在一个行业里面做几十年的报道都不觉得厌倦。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而媒体这个平台给了你一个最好的从各个角度向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去学习的机会,你可以近距离观察行业里面不同公司的策略和做法。
好奇心是基础
在工作中我也发现,身边很多把财经新闻做得很好的记者,都是带着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跨界新闻的。医疗条线最好的记者可能是有学过生物技术的,科技领域最有公信力的记者可能本身就是工科出来的,报道法律案件的记者,可能有的当过律师。
坦白说,我觉得学完新闻跨界去报道医药或者是科技,可能很多时候比从医学和科技跨界新闻要难得多。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去了解一个行业,并且能够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找到对的人、问出对的问题,是一个财经记者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你有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己总结出一套快速学习一个全新领域的方法论。
方法论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有人可能会选择在大学的时候辅修一个其它学位或者上网课系统地补充某个领域的知识,有人可能会倾向于边工作边学,积水成河。但是好奇心是确保你可以坚持下去,并且让方法论可行的基础。
好奇心让你有对一个行业刨根问底的精神,慢慢学习如何去问出有价值的问题,选取有前瞻性的角度。刚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总会在采访中遇到这样的反馈:“你怎么这个都不懂?”以及“你到底想问什么?”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和黑岩集团的全球投资战略官做电话采访的时候,十五分钟的采访里面,他从货币政策,大盘技术指数等等角度给我讲了他对股市走势的判断,我只能边听边查他快速讲过的那些缩写和专有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种时候,还是得一点点继续问。很多时候聊到最后,我感觉已经不是为了写稿子而问了,而是自己真的想了解。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药的疗效就比较好?为什么血脑屏障这么难突破?为什么这家生产的疫苗可以不需要超低温保存?为什么这个芯片的结构作出了这样的改变?当然,我们需要通过前期的功课去“筛选”一遍好奇的点,看看哪些是已经被解答过的,再激发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出来的采访,我觉得往往效果是最好的。以上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财经媒体人入行四年的一点心得。四年的时间很短,但是再怎么说,四年,一个大学本科也读完了。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满足一些学友对财经新闻的好奇心,也对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本科四年”做个小小总结。愿正在跨界的我们,一起跨界愉快,把财经里的故事说好,将故事里的财经讲透。希望也想跨界的你,早日加入跨界的队伍。
黄嘉悦
密苏里大学荣誉毕业生,曾为彭博、USA Today、南华早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供稿。目前在香港担任外媒财经记者,曾负责科技及医疗领域报道,多次专访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及参与重大行业及金融政策改革的深度报道。希望在游走于新闻和金融两个领域的过程当中,把新闻做得更加专业,把金融讲得更加有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