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继承与升级:中国对外援助新标识背后的外交哲学与文明滋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杨雨清
2019-11-26 17:56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11月25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布新闻公告,宣布将从2020年1月1日起,启用新版中国援助标识和徽章(以下简称“新标识”),并从即日起启用国际发展合作署徽章。

新标识继承了原标识的红色“中国结”元素,在原有“中国援助 CHINA AID”中英文字样下新增了“FOR SHARED FUTURE”(为了共同的未来)。国际发展合作署标识也将中国结元素融入主体设计思路,与对外援助标识遥相呼应。新标识的发布与启用是对中国对外援助70年的纪念,是国家对援外传播高度重视的体现,更是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继承与升级的一个缩影。

新(下)旧(上)版本对外援助标识。

传播升级

新标识的启用彰显援外传播的升级。过去,中国的对外援助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尽管做出了优异的援外成绩,但苦于不能说、不愿说、不会说、被人说,争取国际认同的竞争力不强。纵览传统援助国与各国际组织的发展援助,援外传播能力是其对外援助竞争力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援外标识已成为其对外援助的象征符号,被受援国普通民众所熟悉。

在对外援助传播过程中,标识能起到“润物细无声”,而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独特效果。今后若能结合对外援助各种场景和国际新媒体平台的需求,更多地运用新标识,对新标识的主题元素进行更多大胆的创新性转化,必将带动对外援助传播力的体系化重塑,推进援外传播力量的实质性提升。

变与不变

更重要的是,新标识的变与不变是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继承与升级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的发展事业,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坚持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理念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已经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发展合作理念。

中国对外援助是中国外交哲学和战略的具体体现,新时代外交思想召唤着对外援助的理念和思路革新。对外援助标识新增外文字样“FOR SHARED FUTURE”,其主要字段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文翻译相合(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十八大以来,基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应对人类发展共同挑战,系统梳理主权国家与全球社会共生关系的全新理念,体现着和谐共生、包容并进的价值诉求。列入党章和宪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融入中国外交和中国援助的血脉,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纲举目张的核心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义利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就对外援助而言,正确义利观具有独特的双重内涵。它反映着共产党人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正确义利观坚持以义为先,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恪守互利共赢的原则。从本质而言,对外援助是用各自的发展理念、发展知识和发展工具,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构建起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身份。

然而,在既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和路径中,开辟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绝不可能是一条坦途。中国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关起门来搞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共有、共建、共享。开放与包容始终是新时代对外援助理念的关键词。中国秉持开放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一起参与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国以“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为原则,积极同其他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开展双边、三边和多边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中国曾为受援助的大国和新兴援助国的经验,致力于当好国际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对国际发展的理论贡献,在于将中国国内发展的理论资源同国际发展合作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理论体系。

此外,对外援助的哲学和理念离不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的滋养。新标识中的中国结元素是文化中国和礼制文明的最好体现。中国结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渗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结象征吉祥、平安与福祉,代表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殷切祝福。新标识继续沿用中国结作为主元素,正是借这份美好的寓意寄托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操。

根据规定,对外援助标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国旗图案一并使用,在对外援助中是国家形象的象征,这又赋予了标识以特殊的政治意涵与礼制意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国家礼制的建设。在外交外事方面,革新了礼宾仪式,改革了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表演,恢复了国宾摩托车护卫队等等。此次新版对外援助标识的启用,同这些礼制革新一道,共同组成新时代具有历史厚度和人文深度的礼制文明。

新的起点

在对外援助治理理念方面,对外援助具有治理环境的双重性,它既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也是一国国内治理的重要组成。除了全球治理理念的引领外,对外援助工作还必须建立在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和制度建设之上。

2018年3月,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和方案稿的说明》中指出,援外工作具有高度战略性、政治性、政策敏感性,是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新机构的成立,在体制机制上理顺了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具体执行分工实施,为贯彻新时代援外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援助仍然需要推进许多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今年10月31日,在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并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外援助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下,深入推进援外制度建设,加强援外协同对外工作格局构建,提升援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机制性援外和国际发展人才培育制度体系等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标识标志着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们应可期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滋养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的传播力量和实践能级不断提升:通过运用使国际受众有感的手段,用鲜活的发展案例和扎实的开放数据,把中国援外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未来讲通讲透,真正打开中国援助的“交际圈”,赢得国际发展话语权的制高点。

(作者目前在国企工作,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实习)

    责任编辑:朱郑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