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纪轻轻,又丧又焦虑丨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简单方式是什么?
原创: 时差大叔丨心理0时差
01“大叔,我好丧啊。”
有天晚上 11 点多钟,当我正要关闭公众号后台准备睡觉时,突然弹出了这条消息。虽然只有 6 个字,却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无力感。
这是一位男孩子的留言。经过初步了解,我得知他在上大学,明年就要毕业了。面临毕业,没有欣喜,而是满满的焦虑。
因为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而焦虑
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而焦虑
因为努力了很久也没有很大收获而焦虑
因为看到别人朋友圈光鲜艳丽,而自己白纸一张而焦虑
因为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好像看到了人生的终点而焦虑……
就像毛不易唱的那样,“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
其实,现如今觉得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一种「丧文化」,其本质便是对自己未来深深的焦虑。
而且,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焦虑而焦虑。严重一些,还可能会患上焦虑障碍。根据我国最新的精神障碍调查数据显示,患焦虑障碍的比例最高,即在一生中患有这种障碍的人达到了 7.6%,几乎占了所有患精神障碍人群的一半(总共为 16.6%)。焦虑真的太常见了,一焦虑起来,就什么都不想做,好像只有刷刷手机才能转移注意力。但回过头来,就会更焦虑。
焦虑让人不知所措,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怎么办呢?办法可能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多了,因为大叔最近看到了一篇发在《Nature》子刊的研究,发现睡觉居然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稳定情绪![2]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睡眠都有效。
02
什么样的睡眠,可以缓解焦虑?
睡眠是我们最熟悉的事情了,在一生当中,你我基本上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但你知道吗,睡觉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睡着,而是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大脑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产生的作用也很不同。
心理学家曾经测量了人们在睡觉时的脑波变化,在睡前清醒时,脑波变化的速率很快,即可以理解为大脑在高速运转。躺在床上困倦时,脑波便会逐渐开始变慢。[1]
图源:《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在睡眠的阶段1,即刚刚睡着,脑波已经很慢了(如上图)。但在阶段2,脑波会稍微加快些。当到了第3、第4阶段,你则会进入很深的放松睡眠阶段,脑波变化已经特别慢了,呼吸和心率也会降低下来。
最后,你会进入一个特殊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睡眠)。顾名思义,在这一阶段,眼球快速移动,且伴有梦境出现。
睡眠的五个阶段依次循环,每循环一次,算作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大概持续 90 - 100 分钟,我们每天晚上会经历 4-6 次这样的周期,即 6 - 8 个小时。
那到底哪个睡眠阶段可以缓解焦虑呢?
在《Nature》子刊的这次研究中发现,只有第3、4阶段这种慢波睡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深度睡眠,才可以让焦虑的大脑平静下来。[2]
研究过程其实比较简单,研究者找来一群成年人,他们在第一次参加实验时,晚上可以正常睡觉;而第二次参加实验时,晚上则不能睡觉。每次完成后,研究者都会让他们看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然后用仪器扫描大脑,并且评估焦虑水平。
结果很有趣,当一夜不眠时,大脑中前额叶皮质会很难激活,而这正是控制、缓解焦虑的重要脑区。也就是说,缺少睡眠让我们无法更好地应对焦虑,反而会激活那些情绪脑区,导致 “情绪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当正常睡眠时,人们第二天会明显感受到更少的焦虑,特别是那些有着更多慢波深度睡眠的人。
这是因为,深度睡眠可以恢复大脑前额叶的调节机制,降低情绪和生理反应,进而让我们可以平静下来,更好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研究者还在线招募 200 多不同年龄段的人,跟踪记录了他们在连续四天内的睡眠和焦虑情况,发现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睡眠质量越高,次日的焦虑水平就会越低。
这就好办了,既然深度睡眠可以缓解焦虑,那就去睡觉吧。但在这之前,你需要更好地了解一下深度睡眠。
03
关于深度睡眠,你可能会有一些误解……
也许,你之前便听说过深度睡眠,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1. 睡得越多,深度睡眠时间越长?
不得不说,我们人类可以进化到今天,深度睡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在这一阶段,身体可以快速恢复白天消耗的能量,并巩固学习的新知识,便于更好地生存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体对深度睡眠需求的时间其实并不会太长,特别是 18 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天大概只需要 1.5 - 2 个小时的深度睡眠。[5]
其实,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会经历 4-6 次深度睡眠,一开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随着睡眠时间的持续,最后一个阶段的快波眼动睡眠则会越来越多。图源:《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所以,睡得越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增加慢波睡眠时长,因为最后可能全都是梦境这种快波睡眠了。
最好的办法,是弄清楚自己需要多少睡眠。一般来说,睡醒后仍然感觉疲惫,那就可能意味着睡得还不够。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晚八小时” 这一睡眠黄金标准,可能不一定会适合所有人。
2015 年的一项研究便指出,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遵从自身身体的节奏合理睡眠。[7]
找出这种节奏的一种有效方式,便是持续几天尽可能多的睡眠,足以让你在第二天精神充沛,然后写下睡眠日记,记录睡不同时间的感受,用以找到适合自身的睡眠时间。
2. 睡得越早,深度睡眠质量越好?你可能经常听父母说:早睡早起,身体健健康康。
熬夜的确会伤身,但每个人身体的睡眠习惯其实并不相同。
以往的调查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年人口中,大概四分之一的人睡眠习惯属于 “晨鸟型”,另外四分之一的人睡眠习惯则属于 “夜猫子型”。[4]
“晨鸟型”,即像早起的鸟儿一样,通常睡得很早,可能晚上 9 点-10点多就睡了,早上 4点- 6点多会醒来,且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早起对他们来说毫不费力,完美地呈现出 “一天之计在于晨” 的状态 —— 早晨、上午绝不犯困、学习与工作的效率特别高。
“夜猫子型” 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一到晚上就会精神抖擞,刚过12点睡觉都是早的,2、3点钟能入睡都是正常现象,但这时他们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比白天高多了。由于睡得晚,他们一般在清晨时分才能进入深度睡眠。在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 “早起” 二字。
这两种类型的睡眠习惯,在人群中大概占了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人,则处于 “中间的自由状态”,可以晚睡,也可以早起。
决定我们是哪种睡眠习惯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环境和年龄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基因(大概占比 54%)。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本身就是 “夜猫子型” 的人,因为生物钟、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早睡,那么只要能够睡足自己需要的时间,其实并不会太影响深度睡眠的质量。
相反,如果自身并不适应这样的睡眠习惯,而是因为工作、娱乐等需求,主动熬夜、迟迟不睡,那么就会给深度睡眠的质量带来影响。
所以,不用因为你晚睡晚起而担心,如果从小到大都是晚上最精神、效率最高,那没什么。真正可怕的是,不能熬夜还偏要熬夜。好了,现在你对这种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的深度睡眠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怎样才能睡得更好呢?入睡困难,睡眠呈现碎片化、无法进入深度睡眠怎么办呢?
04
少睡一点,也许你会睡得更好!
如何才能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更好地进入高质量的深度睡眠,让第二天的自己可以积极面对生活、减少焦虑呢?
其实道理大家都很懂了,例如规律作息、避免卧室温度过高、光线调暗、远离电脑手机、避免睡前饮酒与喝咖啡、日常进行锻炼…… 这些做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
但对于一些难以入睡,又或者晚上经常醒来,睡眠很浅、呈现碎片化的人,怎样才能睡得更好呢?
大叔在这里教你一种方法 —— 睡眠限制疗法。
这是研究睡眠的著名心理学 Edward Stepanski 提出的疗法,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有效,且效果好于其它药物等治疗方式。[6]
顾名思义,睡眠限制就是少睡一些,然后你便会神奇地发现,自己更容易入睡、更容易获得深度睡眠。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 “少睡一些”,并非真正意义上减少睡眠的时间,而是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
“床” 这一概念,与之联系最紧密的就是 “睡觉”,但当难以入睡、难以深度睡眠时,提到 “床”,就会激活这些不好的想法,甚至会不敢上床、在床上很担心自己睡不好……
睡眠限制疗法的精髓,就是床只用来睡觉,重建 “床” 与 “睡觉” 之间的关系,慢慢地让你一想到 “床”,就心生困意、倒头便睡。如果你难以入睡,或者睡眠呈现碎片化、一晚实际睡眠时间很短,那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3]
1. 记录自己每天的实际睡眠时间,持续一两周,然后算出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
2. 通过计算,如果你平均每晚只能睡着 5 个小时,那么从第三周开始,你每天晚上将只允许自己在床上 5 个小时,但不要少于 4 个小时;
3. 然后,每天计算自己在这 5 个小时里实际的睡眠时间,当实际睡眠时间占比 85% 及以上,那么第二天你在床上的时间就可以加 15 分钟,以此类推,逐渐增加自己在床上的时间;
4. 就这样,直至自己在床上睡眠的时间稳定下来,提到 “床” 就会想睡觉,不是那种片段式的浅睡眠,而是真正对缓解焦虑有效的深度睡眠。
写在最后
对生活很丧时,我们会焦虑得什么都不想做,这个时候最需要处理的,就是这种焦虑情绪。
既然什么都不想做,那就洗个热水澡,美美地睡一觉。因为深度睡眠,可以让我们身体冷静下来。当睡醒后,你或许会神奇地发现,自己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挫败与煎熬了。
如果自身睡眠状况不是很好,很难进入深度的睡眠,那么可以尝试一下大叔最后为你介绍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很有效,但实际上我们却很少使用,可能是因为名字听起来有些 “吓人” 吧……
最后,当自己的焦虑与睡眠状况都无法得到很好改善时,大叔还是建议你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
祝福你,
可以睡得好、吃得香
不焦虑、不丧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2014). 心理学与生活.
[2] Ben, E. S., Rossi, A., Harvey, A. G., & Walker, M. P. (2019). Overanxious and underslep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3] Brandon Peters.(2019). Sleep Restriction and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4] Horne, J. A., & Östberg, O. (1976).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in human circadian rhyth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obiology.
[5] New Healthy Advisor: How Many Hours of Deep Sleep Does One Need?
[6] Spielman, A. J., Saskin, P., & Thorpy, M. J. (1987).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by restriction of time in bed. Sleep, 10(1), 45-56.
[7] Yetish, G., Kaplan, H., Gurven, M., Wood, B., Pontzer, H., Manger, P. R., ... & Siegel, J. M. (2015).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Current Biology, 25(21), 2862-2868.
阅读原文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