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奥列伊尼科夫:诗歌绘本给插画家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发挥
伊戈尔·奥列伊尼科夫,1953年生于莫斯科。从莫斯科化工大学毕业之后,他一直致力于动画制作与童书插画的工作。其作品曾入选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展,曾荣获莫斯科国际书展“年度最佳选书”,代表作有《夜莺》《十二生肖谁第一》《熊梦蝶 蝶梦熊》《斗年兽》和《布莱梅乐队》等。2018年3月,获得当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
11月16日下午,其两册诗歌绘本新作《小拖船之歌》(文字作者布罗茨基)、《下雪天的声音》(文字作者梅子涵)在2019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现场进行了首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两本新书的创作及他与中国作家的合作等采访了奥列伊尼科夫。
澎湃新闻:您跟中国的文字作者有颇多合作,包括郝广才、曹文轩、梅子涵等,从您作为一个插画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创作的这些文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其图像化的难易程度如何?
奥列伊尼科夫:有些故事会比较具体,比如曹文轩的《永不停止的奔跑》是一个情节非常具体的故事,我可以很容易地画出那个狗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发展一帧帧地去表现。而有些偏抒情的,可能需要感情更多地放进去体会,像梅子涵先生这次这本是一个诗歌,就需要从整体的意象上来考虑。对我来说,不同的文本我都是根据自己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来处理、来进行创作,而它们都是可操作的。
澎湃新闻:您跟中国文字作者合作的这些绘本,《十二生肖》《斗年兽》等是关于中国的民俗和民间故事,《熊梦蝶·蝶梦熊》《夫子说》源自《庄子》和《论语》,您在创作中会通过哪些途径来帮助理解中国的这些民俗、哲学的内涵呢?
奥列伊尼科夫: 事实上,我不会专门去研究这些,我甚至不会特别去想这是一个中国的故事,我还是会专注于我拿到的翻译文本本身,然后把我脑子里出现的画面落到纸上,有很多读者跟我说我画的中国故事很中国,但我想我画的是很“类似于”中国,因为我觉得不可能完全地理解这些中国文化,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可能是存在问题的。我立足的是整个故事在画面表达上的完整性,这样,我就觉得自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澎湃新闻:这次的两册新绘本《小拖船之歌》、《下雪天的声音》是诗歌绘本,跟故事绘本相比,文字量少,情节性弱,而内涵却又很丰富,您在画面呈现上是如何处理这种难点的?
奥列伊尼科夫:我喜欢诗歌,诗歌文本也是我更愿意去创作的题材,因为可以不那么受到文字的限制,您刚刚提到的这些特点,对于画家来说,反而是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余地,至少我本人很享受诗歌绘本的创作。
奥列伊尼科夫:这个事情说来很神奇,我画这本绘本就是在网上看着图片画出来的,但书出版之后,圣彼得堡的朋友们都觉得好神似啊,对此,我也很难解释。
奥列伊尼科夫:这个白色驼鹿的形象我之前看到之后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很喜欢,后来接到这个创作邀约我就觉得白色驼鹿跟“雪”的意象非常契合,所以就让它与雪花一起出现在几乎书的每一页,有独行的,也有成队出现的。至于那些建筑,长城确实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我希望借此向诗的作者梅子涵先生致意,至于其他一些,桥啊之类的,我是觉得每一城市都会有这种建筑,希望把下雪的这种气氛更普遍化。雪景里还有一些包括信号塔、飞机之类的意象,那个是我作为一个学机械出身的男生的爱好,我也放在了里面。
澎湃新闻:在我看来,您的个人风格非常稳定,包括绘画使用的材料、技法,那在您自己看来您的创作有过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吗?
奥列伊尼科夫:我其实主观上是有努力在转变,但是遗憾的是,这种转变非常得慢。
澎湃新闻:我看完您大部分的绘本,有一种感觉,就是您的画面太强了,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强过了文字的部分,会把不同文字作者的作品统一到您的风格下去。对此,您怎么看呢?
奥列伊尼科夫:我觉得插画的部分其实是可以比文字和内容的部分强的,因为至少在空间占比上,带给你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本来就比你看到的文字部分大得多,这一点画家本来就比较占便宜。就好像是一个枕头,里面可以装绒毛羽毛也可以装石头,事实上,插画是可以改变文字的质感的,而我也很喜欢这么干!
澎湃新闻:最后想问下,您接下来有什么新作会在中国推出?还是跟中国作家的合作作品吗?
奥列伊尼科夫:我的作品已经有二十八个品种卖出了中文版权,已经出版的这些书在中国的销售情况也很不错。至于合作方面,具体的情况目前还不能很确定地介绍,但我肯定会继续跟中国的作家和出版商合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