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潜入了红包互砍群,发现这才是一个人间乌托邦
原创: 莽山烙铁头 X博士
我姥姥,1946年生人,平生只有俩爱好:养生和省钱。所以我俩的聊天记录里,永远充斥着我姥姥给我发的诈骗链接,以及我铁面无私的打假过程。
我立刻警惕起来:这简单粗暴的UI,这价格低廉的大牌,一定是骗局!在说服姥姥删掉这条微信之后,我还把这表格发给朋友,准备嘲笑一番,没成想得到了这样的回复:我被姥姥和这个时代晃倒在地。虽然表格里物品的价格非常诱人,但我还是没有立刻下单。众所周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更不可能有便宜货白白给你送上门,尤其是在这个价格极为透明的年代。
所以,决定在网上搜索拼多多,查明事情的真相,但一查不要紧,出来的结果不是想象中的“揭秘”和“黑幕”,除了官网和股价以外,出现最多的,是一个词条:
“拼多多砍价群”。
于是,我随便找了一个还没有过期的群加了进去,感觉自己像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因为群里给人的观感实在太奇妙了。这个群的群名叫“拼多多互帮互助”,就给人一种非常质朴、本真的第一印象:
而且在进群之前,我天真的以为群里大多数都是退休的中老年人,但实际上,群成员有名字叫“君子兰”的退休老干部,也有昵称里有个“��️”的90后学生,天南海北,鱼龙混杂。最后,如果你不懂行情,就会觉得群里发送的内容非常混乱,全都是乱码,但如果你明白拼多多的砍价逻辑,就能知道大家的终极目标都是让群成员点你的链接,然后砍上一刀。
为了这个目标,所有人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第一种流派是把链接包装好,让你每次看到群消息都条件反射的点进来:
有人把链接伪装成微信红包:
有人把链接伪造成你被@的假象,让你防不胜防:还有一种流派是文学派,先为你奉上一个有趣的短文,再图穷匕见,将链接双手奉上,堪称一场拼多多文艺复兴。比如有人在链接之前留下一短篇校园纯爱小说:
还有人加入了悬疑元素,看着像张震讲鬼故事,其实也是为了露出链接:不过,虽然发链接的形式多种多样,别人不点你的链接,那也是白搭。所以一般在拼多多群里都流传着一些规矩和黑话,你得了解这些,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首先,如果直接发自己的链接进去,一般都是石沉大海,因为在这个群里没有金钱,没有汇率,没有人际关系。“刀”——砍价,也就是最原始和质朴的等价交换。
当你给别人砍价之后,你最好@对方,说一句“互”,意思就是让他礼尚往来,互相砍价的意思。
你帮我,我帮你,这种时候,对方一般会遵守诺言,进行“回砍”,也帮你砍一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众人唾弃的行为叫“骗刀”,就是别人帮你砍价,你却没有帮忙“回砍”。
但因为所有给他砍价或者助力的人名,都会出现在他的列表里:
如果你骗刀了,欺骗了别人的感情,就会受到严厉的问责,你最好赶紧解释清楚,不然轻则被踢,重则连整个群都会被气急败坏的群友爆破:△ 这个群后来就被举报了,群名也被恶意修改其次,拼多多群里,搞定对方身份非常重要。不靠谱的互砍群是不能随便加的,因为这其中搞不好就盘踞着黄牛党和羊毛党。如果你没能识破对方身份,跟他们产生联系了,那么就极有可能会被拼多多盯上。
而在砍价群中,有人则会专门注明自己是宝妈,这样信服度就很高,很多人会@她和要求和她互砍。
但如果你不是宝妈,那你的社会身份就会被立刻褪去,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概念被彻底破除。
这里就像是一个互帮互助的乌托邦,没有闲聊、没有寒暄,只有用最简短的语言完成最高效的社交行为:“互吗?”
无论你是新媒体还是大学教授,只要进到这个群里也只能给宝妈俯首称臣,就算是美国总统来了,对于群友们的作用也只有一个:
砍上一刀。
虽然拼多多互砍群在互联网上打得火热,但依然有很多人对这种行为投来了鄙视的目光。因为有人想要提现拼多多的百元红包,又玩不转互砍群,只好把链接发给一个又一个亲戚朋友,甚至把十年都没联系的小学同学、前女友都给翻出来了。
△ 甚至外国友人都抵制不住提现的诱惑被打扰的人很苦恼,有个段子是这样的:“我说我没下载拼多多,他们更兴奋了,告诉我说新用户砍的多。”
因为在拼多多的砍价机制中,老刀客一刀往往只能砍上几分钱,但如果你这是“初刀”,也就是没砍过价的新用户,可以一刀砍很多钱,你完全没有拒绝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只找普通用户,不找新用户砍价,砍到最后都是一分一分的。而一些深谙规律的人会专门找到“初刀”用户,一刀就助力好几块,轻轻松松得到红包:没耐心,或者不知道规律的人,最终只能望着即将达到的提现标准望洋兴叹。所以有恼羞成怒的人甚至总结: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向生活低头了?看他有没有给你拼多多的链接。”
在他们看来,发拼多多链接,省一点小钱,似乎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但奇怪的是,在我的观察之下,无论你在哪个平台发表这样的言论,评论区都会被海量的“进群吗?”“拉我拉我”给淹没,告诉你什么是大势所趋。
△ 因为提现成功的人总会把截图发到朋友圈里炫耀在抖音上,有人发布了讽刺砍价的视频,结果评论区里是这样的:
在知识青年知乎上,虽然也有很多贬低拼多多商业模式的帖子,但招募互助群的帖子仍然络绎不绝: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大家让别人帮忙砍价的语言体系还各有不同。在微博的评论区里,人们的语言往往真实而俏皮:
在直男遍布的虎扑里,人们则看见相关帖子,就把自己的链接甩进去,惜字如金:由此可以看出:主流的声音和实际的现象产生了偏差。无论你怎么瞧不起用拼多多的行为,无论你背地里如何评价给你发链接的人,他们都不会care,也压根不需要care.
他们在乎的,只有和女神在拼多多互砍群里相遇时的会心一笑,只有那种不付出实际劳动,动动手指就能提现100元的快感。
对于追求高效的拼多多用户来说,在社交媒体上,没有所谓的Kol,没有所谓的网红,内容是虚假的,只有评论才是永存的——他们可以加两个好友,个体之间彼此链接,让他们帮你砍两刀。
想到这,我突然悟了,原来《死亡搁浅》的主题“连接”,讲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 小岛秀夫果然厉害更何况,在拼多多的用户中,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中老年人和所谓的“五环外居民”,一二线城市居民已经占50%,在城市青年聚集的网站,都可以看到拼多多群的链接。
无他,因为拼多多知道:即便人们“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但谁又会不爱省钱呢?
一年前,当人们提起拼多多的时候,往往用“拼夕夕”来代替,以体现对这个购物平台的嫌弃。△ 人们觉得拼多多不靠谱,买货更像是一种冒险的尝试但仅仅在一年之后,在百亿补贴和低价iPhone的轮番轰炸之下,拼夕夕就成了拼爹爹,很多人提起来就只有两个字:真香!
然而,虽然我们印象中的拼多多一直在针对所谓的“下沉市场”和“五环外用户”,但拼多多其实是看到了一个所有人都真实存在,并且难以抗拒的需求:省钱。于是,拼多多瞅准了所谓“五环外”的用户,打开了局面,开始在社交应用上用“拼”和“砍”,以极低的获客成本,积累了大批用户。
他们支持中小品牌和新品牌,给卖家大量流量扶持和banner推荐,只要卖家的东西好,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并且购买。
拼多多还把投放公交站牌的广告费用拿出来,直接回馈给用户,甚至还在app里设置了很多娱乐项目,好多人每天都在多多果园里种树,以买到便宜的水果。
很快,拼多多又通过百亿补贴和难以抗拒的价格,吸引了包括众多五环内人群在内的5亿人。甚至不惜以股价大跌和亏损为代价,在一个季度里拿20多亿真金白银投入到百亿补贴和领现金当中。而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神秘表格,就是这一事件的产物。△ 微博网友制作的图片尽管许多人对拼多多依然有偏见,不愿在拼多多上购物,但在价格如此透明,质量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放弃便宜价格的诱惑,依然购买昂贵的商品。
长远看来,拼多多其实就是一场消费的祛魅。表面上,受到偏见的是拼多多。实际上,人们偏见的是拼多多落后的审美,五环外的话语体系,以及生活刚需的粗糙感。
有一说一,拼多多的UI属实一般,但如果这个app卖的东西够优惠,就算是给你一堆源代码你也得想办法弄明白
实际上,带有偏见的是你的消费观,就如同最近《奇葩说》的一期议题:“年轻轻轻就精致穷,我错了吗?”
精致穷没错,因为这并不是你明明很穷,还要生活中处处精致,你没那个能力,而是把钱花在自己的爱好上,享受了爱好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其他地方愿意粗糙、可以节俭,不怕给别人发砍价的链接。
我们往往会觉得,想赚用户的钱,华丽的外衣才是第一生产力,由里及外地搞“简单粗暴”主义注定被用户抛弃。
但其实,如果你能花最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不选它呢?难道一模一样的东西,你购买价格比人家高,这个产品本身也变得高级了吗?
不仅是买东西,在砍价方面还暗含着另外一个真相:
你以为这些玩转拼多多规律,每天砍价领红包的人,是全朋友圈社交价值最低的存在;但如果他还是能长期领到红包,这不恰恰说明了他有独特的社交法门吗?
设计/排版:文特森
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我潜入了拼多多互砍群,发现这才是一个人间乌托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