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祝贺!2019两院新院士名单刚刚出炉,已知有两位南通籍科学家当选!

南通发布
2019-11-22 12: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今天上午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分别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结果

来自如皋的朱美芳教授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自启东的沈洪兵教授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名片

朱美芳,女,1965年生于江苏如皋,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纤维学会执行理事。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她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人物名片

沈洪兵,男,1964年5月生,江苏启东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教育部科技部学部委员(2016)。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资助。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NatureGenetics通讯作者论文6篇,他引9000余次,连续入选(2014-2017)Elsevier“医学”高被引中国学者,H指数54。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件(第1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4项。

新闻

多看点

这个从如皋农村走出来的女科学家,叫朱美芳

我从农村来

“我出生于农村。”朱美芳坦然地说,从小家庭条件不是太好,一直以来都是家人的支持才得以继续读书。1982年,朱美芳考进石庄高中,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女孩能够在学校里学习,是非常难得的。“这一切归功于我的父母,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我的母亲是知书达理的人。”朱美芳出身在如皋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十分清苦,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小小年纪就替父母分担家庭的责任。曾是乡村教师的父亲和通情达理的母亲让朱美芳成了少数几个能够读书的农村女孩之一。朱美芳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用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从农村走出来的她,连高考志愿也是由老师集体决定的。

“当时我的分数其实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志愿填的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老师们都建议我填纺织类的院校,因为我是女孩,再加上南通是纺织业的发源地,纺织业可能更适合我。”那时候的她并没有什么宏伟的理想,只是想努力读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可以照顾家里。

大学生活改变了朱美芳的命运。“刚到上海,我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幸好有师兄师姐热心帮助我,让我慢慢融入大学生活。”朱美芳回忆起在上海的生活,感慨万千。“我在上海生活至今已经33年了,从家乡如皋走出来,到如今在上海定居,可以说我的世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告别了刚到大城市的胆怯与羞涩,朱美芳自信了许多,在学习过程中,朱美芳渐渐对材料科学产生了研究兴趣。

求学在上海

读研期间,她跟随导师孙桐教授,在实验室研究高分子材料。孙桐教授在高分子流变学、纤维结构与性能等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在原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研究的都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课题,这让朱美芳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开阔了她的视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的影响改变了她的人生,如今为人师表的朱美芳,也同样对后辈孜孜不倦。朱美芳毕业后留校任教,她从兼职辅导员做起,同时还要承担上课的任务,材料学科给每个青年教师都配了一位老教授作导师,在科研上指导他们进步。朱美芳有幸师从当时化纤系系主任陈彦模教授,同时也加入到了陈教授的课题组。

“当时系里研究经费不足,为了筹集资金,我和陈教授搭了货运大卡车,辗转来到张家港涤纶厂,争取到了第一笔研究经费5000元。”自此,朱美芳真正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始了。1989年1月朱美芳在原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先后任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材料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2005-2009年,任东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说起自己的这些经历,朱美芳说:“说实话,我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这期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

朱美芳为东华大学材料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倾注了激情与智慧。与此同时,她特别注重学术团队的建立,现已形成由材料、化学、环境、化工、纺织、机械等学科的学者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课题小组勤奋努力,开拓创新,在通用聚丙烯纤维材料的功能化和高品质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成纤技术、生物可降解与智能相变等纤维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用她研制的新型纤维制成的衣服可望拥有许多特殊功能。

家乡我的根

朱美芳说,以前苏通大桥没开通的时候,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如今交通越来越方便,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回如皋看看。她说:“从我身上可以看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新塑造,我是一个受益者,我要用我的工作来回报社会,去影响更多的人”

如今,化学纤维已改变了传统概念。化纤产品不仅是纺织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而且已经涉足医疗卫生、国防军工、航天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以及特种纤维和材料的研发,使化纤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已经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朱美芳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在纤维世界里遨游,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人生动力和乐趣。

朱美芳感言,作为一个如皋人,对于家乡跨越发展的喜人成绩,她感到无比骄傲,她以家乡为荣。据了解,朱美芳被聘请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并代表东华大学与我市九鼎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每每有合作机会,我优先考虑的都是来自家乡如皋的项目,总想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家乡。

沈洪兵教授:

利用基因大数据,瞄向精准医疗

扎根江苏沃土,潜心肿瘤科研

作为一名江苏人,1999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沈洪兵决定回到江苏,选择在母校南京医科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一待,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他的头衔一直在变化,从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普通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再到如今的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待医学研究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

作为江苏省恶性肿瘤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沈洪兵多年来致力于肿瘤研究,尤其是对肿瘤分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

中国排名前十的肿瘤病种发病率、死亡率总体情况

正如沈洪兵所说:“我国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以江苏为例,每四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个是恶性肿瘤。”

肿瘤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遗传因素,这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比如大气、室内环境、水体、食物污染等。此外,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也会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不仅在中国,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的60%,可见中国肿瘤防治态势之严峻。

面对环境污染所引发的肿瘤高发病率,沈洪兵提醒,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已迫在眉睫。“政府要带头保护环境,所谓青山绿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限酒,定期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这些对预防肿瘤、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都非常有益。”

瞄准“靶向基因”,专注“精准医疗”

关于肿瘤的治疗,沈洪兵表示,近年来建立在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大数据)基础上的“精准医疗”发展迅速。简言之,即通过基因修复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治疗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

由于靶向抗肿瘤药抗肿瘤效果好,副作用低,在欧美国家这已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药物,化疗药物正逐步被替代和淘汰。“实际上,靶向药物的研发已经成为全球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

以肺癌为例,他谈到:“在肺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靶向基因。根据这些基因,我们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这几年,靶向药物研制发展得很快,肺癌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会通过化疗或透析帮助病人延续生命,而这实际上会对患者的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在此次论坛上,这些医学界大咖就如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避免毒副作用对肾脏的损伤,展开集中讨论。“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所以这次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到一起,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是非常有价值和有必要的。”

完成全国首个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助力建设“健康江苏”

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让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些年,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对8000余名肺癌患者和9000余名健康人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比较后,成功筛查出6个肺癌风险基因位点,其中4个位点是首次报道的中国人群肺癌易感位点。据介绍,该研究是第一个中国人群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目前研究常见的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项研究成果不但填补了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中国人群数据的空白,而且对深入研究肺癌发生的分子机理、对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价值。这些肿瘤易感基因的发现,有助于确定哪些是高危人群。”沈洪兵谈到,根据人体携带的易感基因,可将人群划分为是高、中、低三类危险人群。“划分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筛查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

多年来,沈洪兵不忘初心,一直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研究工作者的使命,致力于推动江苏医疗发展。身为本土的肿瘤研究专家,他表示,近年来,江苏的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势头很好,在人均期望寿命、传染病控制、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当然也要看到,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他表示,《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仍然需要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苏网)

来源:中科院之声、科技日报、如皋发布、我苏网

原标题:《祝贺!2019两院新院士名单刚刚出炉,已知有两位南通籍科学家当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