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闻系男生越来越“娘”和“怂”了吗?

2019-11-28 14: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杨小帅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娘”文化是性别标签,还是性倾向

你眼中的记者形象是什么样的?

是冲锋衣、记者马甲,是留着平头板寸背头,还是文绉绉带着方正的眼镜拿着采访笔记背着摄像机…

你眼中的新闻系男孩子是怎样的?

可能是播音腔、烟嗓腔、声控小哥哥,穿着打扮韩系复古文艺男… 从而有人质疑,新闻系男生娘起来了。

 

近年来,“娘文化”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用来描述男性,那么“娘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字面意思中,“娘”基本有三层含义,也即:

母亲:娘亲、娘家、爹娘。

对年轻女子的称呼:娘子、姑娘、娇娘、新娘。

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大娘、婶娘。

这些词语解释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息——“女性因素”,当人们印象中的男性形象开始出现女性色彩的时候,那么这个男性可能已经被“娘”化了。

谈到男性“娘文化”,近可以追溯到20年之前,倘若说90后青春时代的“非主流时期”与韩流热是现代娘文化的成长时期,那么当今的“伪娘文化”是否可以称为”文艺复兴”?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韩流、台湾偶像剧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小鲜肉、美男子等影视符号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与其并行的还有另一种现象:一个男戴长假发杀马特、打着耳洞、染着七彩头发长刘海…的非主流时代。对于进入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讲,什么是潮流,这种刷韩剧、留着长发斜刘海的形象开始了当时男性对于“美”与“帅气潇洒”的追求。

 

2001年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F4团体,他们留着当时看来算是潇洒的“长发”与一位女主角“杉菜”开始了校园恋爱的爱恨情仇… 偶像剧播出后,长发飘飘的他们迷倒了当时万千少男少女,男性长发飘飘从社会青年到高校学生,几乎都引发了一遍“花美男”潮流。

此后媒介上的男性形象,尤其是综艺荧幕上“长发”男子几乎成了标配。一系列的形象转变风,逐渐让斜刘海、卷头发、嫩皮肤、小鲜肉渐渐充盈在一些男性的装束选项中。

然而这种看似越发越“精致”的男性形象,在一些传统男性眼中成为了一种“搔首弄姿”的“伪娘”文化,痛骂其为“娘炮”…

“娘”什么时候成为一种属性标签,在文化含义上“娘”虽然带着女性色彩,但女性色彩并不能以“贬义”使用,当女性词汇被赋予‘贬义’时,也从背后影射出一种性别态度,这种态度现在依旧存在。

“男颜”侵蚀,小姐姐喜欢

在审美观念上,女性审美决定颜值走向。在对形象建设的诉求上,男性与女性因不同诉求导致一致的结果。数据显示,男性更遵从女性审美,女性也更在意同性审美。

总体来看,“清爽干净的直男”形象,最符合中国人主流的男性审美。但随着代际更替,尤其是00后一代进入高校,越年轻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占比越少,新世代更欣赏“肤白细腻boy”。

形象是人们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首张名片。随着偶像花美男,非主流耳洞杀马特之后,小鲜肉逐渐从流行文化的冲击波发展为最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形象,“好看”成为男性审美的关键词。

在经历了“花美男”、“非主流”浪潮后,媒体上的各类选秀节目开始兴起,“花美男”在这类选秀节目上进阶升华为肤白貌美、涂上淡淡口红的小鲜肉,这些小鲜肉迷倒了万千少女的心。

男颜文化的侵蚀下,小姐姐们也开始关注了。

因为追捧,所以模仿,当整个群体开始关注这种“男颜”潮流时期,不少的男性,乃至是新闻系男生开始走上了使用与模仿的不归路。

在消费升级、文化融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精神需求增长,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审美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男颜经济”应势而起,既受流行文化影响,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物质生活迈向高阶的体现。男性开始护肤、加入到美容美发的大军来。

新闻系妹子:我也在努力摆脱刻板印象

在外人眼中,新闻系女生的形象是:颜值、才华、文采集一身的美女子… 这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成为了一种直接的刻板印象。

 

行内人看来,现实却白天肩扛摄像机,是加班熬夜整理采访作业、剪辑视频… 可谓是校园里的电视民工。新闻系女生也并不是外行人眼中的娇小瘦弱,也有怀着一颗文人侠客梦的女性。对于外行人的刻板印象,多少妹子想要摆脱。

自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初期,由于社会上多种复杂因素,一开始的文人骚客多为男性,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女性,但是男性仍然占大多数。在早期著名报人中,黄远生、邵飘萍、史量才、范长江… 这些我们熟知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都为男性。

据相关材料统计,仅仅在1945年到1949年间,在上海报刊中曾以女记者名义被报道过的女性达到60人。但当时对女记者的定义很宽泛,把凡是在新闻单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称做女记者,真正外出采访、写稿子、编新闻,当成一种职业的女记者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陈香梅、《申报》的谢宝珠、《新闻报》的严洵、《大英夜报》(后《商报》)的池廷熹、《和平报》的陈羽新、《正言报》的李青来、《辛报》的许瑾、《文汇报》的麦少楣、《新民晚报》的高汾和周光楣、《联合报》的姚芳藻、《世界晨报》的邵琼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各种教育形式,提倡男女平等,文人群体的中女性也越来越多。女记者,女性新闻工作者逐渐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 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共248101人, 从性别比例上看,男记者为140684人, 女记者为107417人, 男女比例为57∶43”。

“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 全国共有228327名记者持有效新闻记者证,按性别划分,男性118214人, 占51.77%;女性110113人, 占48.23%……”

每一年新华社都会公布应聘名单,2019年,新华社一共招聘了144名应届生,其中女性有71人(占比为49%),男性为73人(占比为51%),男性比女性略多2人。女记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是男性审美的倒退,还是个性自由

“男颜”的兴起,是审美的倒退,还是个性的自由奔放?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这一角色定位,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社会时期,男性意味着劳动力,也暗含其刚毅的角色形象。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也是不断深化这种男权形象。

当一直以“刚毅”、“肌肉”标榜的男性形象拿起化妆包,开始护肤、红妆粉饰,让许多白发群体甚至是黑发群体不能接受。但现实却是,时代变了。在这个时代,劳动形式、劳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开始更加丰富,男性开始追逐女性的颜值趋势。这一特征,在局内人看来称之为“性别平等”、“追求个性”生活。

 “肌肉”身份认同与“伪娘”

当年轻人开始追逐男颜,社会的“肌肉”身份认同还在吗?不得不思考,男性气质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勇毅,还是颜值清新小鲜肉,亦或者是搔首弄姿“伪娘”(此处“伪娘”不代表笔者观点)

 

近日,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举办的“铠甲战士”比赛,比什么,答案是秀肌肉。

网络上流出的照片,却让许多人点赞,直呼:燃爆了。相比健身房速成肌肉,部队官兵秀出的是日常训练中养成的健壮的身体。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男性的的定位是什么?是肌肉,还是颜值鲜肉。不可否认的是,肌肉派中有微微索索行粗鄙之义的,颜值鲜肉中也不乏青春、向上、奋斗的精神。

对于男性的定义,是怎样的。正如《人民日报》曾经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指出: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

“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学界到业界,还“娘”的起来吗?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曾在《记者着装图鉴:男记者为什么爱穿马甲冲锋衣,女记者不穿裙子高跟鞋?》一文强调:不论是马甲冲锋衣,还是西装革履…着装的变化应适合采访环境、作业环境进行调整变化。记者的职业着装,其出发点基本在于促进采访,为采访服务。

文章虽谈记者着装,但回归到新闻学子身上来,不论是浓妆艳抹还是短发寸头,首先要考虑日常的学习实践与新闻业务工作,能否为采访服务。

再看新闻工作实务,回归到新闻业务上,倘若采访时记者是以一种浓妆艳抹的形象出现,必然会给新闻工作带来麻烦,“娘”文化是不中用的。

陈安庆:娘不是最可怕的,这届年轻人普遍怂了吗?

◎作者:陈安庆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想用钢印在你脸上戳个怂字 !年轻人身上再也没有“不服就干”的叛逆因子,反而是越来越怂了……怂了……了…

想当年的80后,谁没把自己想象成叱咤在铜锣湾的杠把子呢?无所拘束,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任由本能欲望驱使的情绪宣泄,才是年轻的符号。

如今的年轻人,每天饰演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这届年轻人,是否信奉一种防御性处世哲学,认怂是保存实力的一种方式。

  颓丧、佛系、随缘,很怂很怂,这届年轻人逃避,懒惰、厌世、没责任心、心理早衰、看破红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打酱油、逆来顺受、在最该奋斗的年纪,放弃拼搏的动力和勇气 。

“丧”已经是消极了,更消极的是,怂,一种面对压力的自我消解。不愤青!不撕逼、不差评、不暴躁!反正就是怂了!敢爱敢恨!矢志不移、坚定理想?最孤的独,最烈的酒,最酷拽拉风的爷们,哪里找?

这届年轻人,怂,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每个成员似乎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与演员”、“人人都是艺术家”,“狂欢的无极世界”给热衷上网的屌丝族提供了优质的娱乐“舞台”,他们成为了认怂亚文化的创造者和助推者。

如果你对年轻人怂文化,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怂文化流行蕴含的各种因素,也可从中揭示中国当下社会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认怂、认丧背后是无奈的妥协。

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房价高、物价贵、好工作也难找,老板太凶,工资太低,漂亮女友难找,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往往要委曲求全,最终妥协,神经总是紧绷、压力总是山大……

想把事业当爱人,又没那么大冲劲儿!想把工作当成做爱,又燃不起激情!据说80后叫中年大叔,00后叫明日之子,这届年轻人却叫空巢认怂老人。这届年轻人,年轻人本该有的蔑视权威、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批判精神和锐气,到哪去了?斗不过你,玩不过你,弄不过你,认怂、不争总是可以的吧!

这届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是家里6个大人悉心呵护中成长的一代。搁在温室里二十多年的花骨朵,被现实社会一点小坎坷这迎头一击,打得有点蔫、有点丧了!有点怂了!?

互联网上千帆过尽,曾经暴戾愤怒的青年叛逆张扬一时流行,到今天未老先衰,内心沧桑,主动认怂,悲情背后冷暖自知。对自己的小女友说好了一起白头,自己却先秃了头……

原来充满愤怒的抗争与反叛精神,逐渐被娱乐性自嘲的佛系妥协亚文化所取代。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反抗和渴望关注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通道,既然燃不起来,那就一衰到底,认怂到底!

中国进入“丰裕社会”和消费时代,物质虽然丰富了,绝对贫困也消除了,普通底层阶级的孩子也变成了“穷二代”,却成了被商品消费时代俘虏的一代,失去了阶层原有的美德,对逆袭的高压重负又充满胆怯,成为空洞腻味的认怂青年。曾经的小愤青小狼狗在反传统的叛逆期后,进入社会屡屡受挫。一个必然的后果是——原有的乌托邦被摧毁后,价值体系崩塌,使得他们无所适从,陷入看破红尘、消极遁世的精神困境中。

  浪不动了,也不想浪了。认怂了,小狼狗变成一只小奶狗,很温顺,很怂的那一只。陷入彷徨和困惑,这届年轻人精神提前老化。 连泡个妞,表个白都怕自己被拒绝,选择愚人节!

泼辣大胆、喜新犀利,喜欢挑战传统、彰显自我,曾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90后小愤青,如今身还未老,心已沧桑!说好了闯荡落拓不羁的江湖呢?说好的诗和远方呢,如今只剩下眼前的苟且了!

真正有梦想的人,就是遇到黑暗,也不会轻易返航,就是撞上南墙也要把南墙撞倒!身上要有一骨子拼劲!一股闯劲儿!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屠刀时却豪情万丈的血性投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对暂时身处逆境中的一种自信的血性。

安逸丧志、价值虚无、消极无为,是导致这届年轻人血性精神退化的主要原因。

血性绝不是嗜血兽性,血性也有别于妄自尊大,血性也不等于热血鲁莽,自信、自强、勇敢、无畏的气魄,才是有血性、有尿性的内核。

这届年轻人,有见义不为的“理性”、有范跑跑式的精致利己、明哲保身、阴柔娇弱的“审美”。

这届年轻人群体偶像中,有血性尿性的爷们越来越少,阴柔中性化的影星、歌星越来越多,追星文化中,崇拜刚强健朗硬汉、德艺双馨实力派的越来越少,追捧“伪娘”鲜肉、花瓶偶像的奶狗,越来越多。

安逸的社会环境、溺爱式家庭教育,导致这届年轻人血性弱化,普遍很怂。溺爱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人格,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遇事没有主见,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经不起风吹浪打,最终培养出的是一群既自我中心、又缺乏主见的奶狗、娘炮。

抗压能力不足,弱化了奋发自强、直面竞争的勇气,怂,就成为了这届年轻人信奉的圭臬。缺乏持久坚持的毅力与韧劲,丧失了奋发自强、直面竞争的勇气,无法通过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锤炼提升自己。他们自卑自哀、自怨自艾,陷入颓废甚至自暴自弃。

这届年轻人关心的信息,也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国计民生、大事件中集体退出,退居到自我营造的“小时代”和“小确幸”中。

看看愚人节当天,微博和网络上这届年轻人的热搜关键词吧:张卫健结过三次婚 、王菲谢霆锋合体 、 戴岳云鹏面具抢劫、李小璐与母亲接甜馨、熊黛林穿白裙开深V、袁立婚房疑曝光、钟嘉欣为女儿写新歌、范冰冰乘豪车出行等等。

看到了没,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这个只有162个子的科西嘉人,有着野心勃勃的梦想,年轻的时候,泡妞的时候,说要把整个欧洲献给心爱的女人。

这届年轻人身上少了虎狼之气,认怂不说了,越来越像一个娘炮,做事畏手畏脚,不敢于亮剑,更不敢突破自己,一触即溃,一败涂地  。

奉上杜拉斯的名言:“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参考文献:

1.解密“男颜经济”——颜值迷信、化妆启蒙、崇尚大牌

2.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3.南方传媒书院:谈谈女记者:民国VS西方VS当代

注: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