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位乡村足球教练的自白:在现实面前,梦想不堪一击
最近回了一趟界小,2018年下半年,我在那儿带足球队。
这所乡村小学,是足球布局学校。我这个专业性不那么强、体育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曾为足球队的每个学生制定训练计划。看着这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期望他们能在足球上一鸣惊人,而是能够一直享受团队体育的乐趣。
离开不到半年,再次回到这儿。却发现,当初整天吵着踢球的三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还在踢球。
足球队任在继续,只不过全是年龄更小的孩子。
因为操场翻新,学生只能在沥青地面踢球。
2018年9月,这所位于武汉市郊区的小学,在我来到这时,操场正在修整。这批足球基础几乎为零的孩子,大多为四、五年级学生,他们正在沥青地面上练习,为半个月之后的区级联赛做准备。
那些有过足球基础的六年级孩子,正在为升学做准备。
武汉最近几年的校园足球开展得如火如荼,大批退役运动员、外教进入校园。在长期系统化训练的对手面前,这支球队显得太稚嫩。
为了在操场翻修期间,给体育课教学及足球队训练提供场地,篮球场被铺上人工草皮。
乡镇学生作业多
这是一所有着许多留守儿童的学校,有的班级50位学生,半数为留守儿童。而足球队的大多数孩子,其家庭的经济条件在当地算中上等,尽管如此,许多孩子只能穿着20多元一双的球鞋。
我会要求球队队员放学后自行练习,这就意味着需自行购买足球,几位学生因此退出足球队。而在选拔球员时,许多孩子会跟我说:“我爸不会给我买球衣球鞋的。”
当城里的孩子完成作业,正在练习钢琴、爵士舞时,这里的孩子还在默写单词。这不是夸大,对于他们的年龄来说,这样的课业负担并不轻松。
除了足球队日常训练,我还负责一个年级的体育课。在体育课上,每节课都会缺席几人,有一次体育课,全班近五十名学生只有二十人前来,其他的学生则留在教室背单词、补作业。
一气之下,我将二十余名学生“赶”回了教室。
我曾不理解,小学生何来的升学压力?因为这里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进入镇里唯一的中学。后来才了解,这不是来自学生的压力,而是教师的焦虑。
这个小镇里没有电影院,没有大型商场,连一家稍微大一点儿的餐馆也没有。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里的生活简直难以忍受。
怎么办?唯一的方法便是出成绩,调动至城区学校。
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加大课业量是最快捷的方法。
“读书又没有什么用!”
2018年10月,人造草皮铺好后,我选拔了三十余名学生,开始每天一小时的足球训练。
自己的小学时光,充斥着奥数、英语培训,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步体会到体育、艺术的魅力。有时候回想童年,会觉得太过单调。
在训练之余,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唠唠嗑、吹吹牛。我一直认为,人的发展需要个性化,而团队运动能兼顾个性与团队协作。
“你得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的想法、父母的想法,包括我的想法,都不一定是对的。”
“你得找到自己想要的。”
这是我常说的话,却忽略了这些话语带来的影响。
没有标准场地,学生不得不每周到镇里中学的操场进行练习。
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总会有几个孩子早早地等在办公室门口,每天课间、中午休息时,也会看到爬楼梯的身影。
因为没有标准的足球场,我每个周末会早早来到镇里的中学,在操场等着他们。每个周末的上午,住在中学家属区的人们,总会看到满操场的小孩在追逐一个足球,以及一位喜欢大声喊叫的教练员。
周末坐在操场边,我经常会买上一份鸭脖,边啃边对他们指手画脚。
后来,每个周末,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总会给我买一份鸭脖。
周末是义务加班,有时我会选择在家休息,而他希望我能经常去。
“双十一”过后,寒冬已近。
每天来到操场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是各科老师已开始为期末考试做准备,二是学生成绩下滑了。分数下降的学生,已被停止训练。
一天,校长将我叫到办公室,原来是一位足球队队员的家长,打电话质问校长,他的儿子说“为什么不让我踢球,读书又没有什么用!”
我立即想到我说的那些话。他的叛逆也许来自于我。
加上四年级的队员大多成绩下滑得厉害,于是,我暂停了整个四年级的足球训练。
那天下了小雨,放学后我走向校门,五位四年级的队员站在校门口,不断地问我“四年级足球队是不是解散了?”两个小孩一直在抽泣,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像其他的老师那般,平和地走出校门,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渐行渐远,却能感受到背后传来的失落感,内心不知所措。
终究会离开
到了期末,也到了我离开的日子。
期末考试过后,我带着他们踢了几天球,尽管来的人数只有个位数。
许多队员跟我说,我离开了,他们就不再踢球了。对此我不理解,在我的青春日子里,我爱的是体育项目本身,绝不会因为一位教练员而放弃自己的热爱。
但是,我还是做了一次测试,记下每个孩子的特点,将名单留给下一任教练员。
后来,我去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寻求机遇。
究其原因,除了心气,最难以忍受的,是小镇的寂寞。
半年有余,当我再次回到这所小学。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当我想看看还有多少孩子还在踢球时,却发现,一个都没有了。
(摄影&撰文/马骁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