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五千余年文明史,七百多万香港人(下)

2019-11-21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家历史 ,作者胡阿祥、李昕垚

中国国家历史

人民出版社旗下《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公众号。我们主要依托历史学科,客观、通俗、生动地讲述过去与现在的社会重点、热点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故事,并对当代社会的新发展,进行及时报导与解读。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阿祥 李昕垚

在漫长的传统时代,迭经变迁的土著居民与成分复杂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共同书写了香港地区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

殖民统治时代香港的人口状况

受殖民统治的香港,在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中,经受了欧风美雨的浸染洗礼、东洋西洋的交互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的人口状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尤为突出者,是人口数量升至1996年的621.8万人,从而创造了现代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1895年的香港皇后大道上人来人往

从1841年1月英军强行登陆香港岛,到1899年6月英国租借“新界”前,是近代香港作为转口港的初创与确立时期。在此期间,香港人口大体平稳增长,而各年份在港华人的比例至少都在93.5% 以上,见表1:

表1 1841—1898 年香港人口统计

注:1841年为5月统计数,其中英国人230 人。

表1中最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50年代人口的激增,即由1853年的3万余人增至1860年的9万余人,这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1848年以后,美国和澳洲先后发现金矿,中国大陆经由香港前往新、旧金山的人数每年均达数万,其中有小部分人滞留香港。二是太平天国期间,从广州等地来港的人数增多。及至1860年,港岛人口已达9.5万,香港已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形。

1898年6月英国租借“新界”,接管工作则完成于1899年5月。“新界”的土地面积约11倍于港九,聚居在“新界”400多个村庄的人口大约10万,“新界”还拥有广阔的水域,这些都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以租借“新界”为标志,香港经济的确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已逐步完成了从转口港向工业化的过渡,亚太地区以至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以及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步形成。香港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使得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被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伴随着1898年以后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 香港人口总体而言也在同步扩增,两者互为因果。20世纪香港各期人口数量见表2:

表2 1901—1991 年香港人口统计

注:① 1911、1921、1931、1961、1971、1981、1991 年进行人口普查,1966、1976、1986 年进行中期小型普查。

② 1911—1976 年人口普查不包括暂时离港居民。

③ 1981、1986、1991 年普查数字包括暂时离港居民,分别为123252、99491、151833 人。

影响表2中人口数字较大变动的主要几次移民是: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发动广州战役,10月下旬广州沦陷,在此前后,约有75万难民逃往香港,香港人口猛增至近164万;日占期间(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为将香港作为其“南进战略”的重要枢纽,减轻城市管理压力,强迫遣散香港居民回乡,全港人口从1941年的164万锐减至1945年8月的60万;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回流,人口又猛增至1946年的160万;内地解放前夕,大量资金、设备以及技术与管理人才从上海、广州等地流入香港,至1950年,香港人口一度达到近224 万。此后至1981年间,先是内地经济生活一度困难,继以“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再是改革开放后放宽出境限制,于是来自内地的移民高潮再度出现。上述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呈现跳跃式的变动。

需要指出的是,1898年以后近百年间香港人口急剧膨胀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香港自从开辟为自由港以来,工商业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起飞并向多元化迈进,更是提供了大量的投资与就业机会。有利的人口增殖条件与生存条件,为香港人口的自然增长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如1954—1960年,香港人口出生率在35‰至39‰之间,死亡率降到6.8‰,自然增长率高约30‰;此后自然增长率基本逐期下降,1961年为28.9‰,1966 年为20‰,1971 年为14.7‰,1976年为12.6‰,1981年为12‰,1986年为8.3‰,1991年为7‰。然而即便是7‰的自然增长率,其实也不低,若以人口基数为600万计算,则一年净增4.2万人,而部分抵消这一增长速度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迁出移民,其数量与迁入移民基本相当。

关于殖民统治时代末期香港的人口状况,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与民族构成,可以以1991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例析。1991年3月15日普查日实际点算的居民数为5522281人(不包括过境旅客35823人,越南船民51847人以及暂时离港的居民151833人),其中香港出生者占59.8%(1931年为32.5%,1961 年为47.7%),中国内地出生者占35.6%(1931年广东、澳门出生者占62.5%,中国其他省份1.8%;1961年分别为45.6% 与4.9%),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生者占4.6%(1931 年为2.2%,1961 年为1.8%),据知香港出生的居民已占六成。再从语言构成看,香港97% 的人操汉语,具体情形见表3:

表3 1991 年香港人口语言(汉语)构成

注:①“广东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粤语的俗称,习惯使用者称广府人或广州人;“闽语”亦系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习惯使用者称闽人或福建人;说“客家话”者为客家人;“潮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习惯使用者称福佬。广府、客家、福佬为广东三大民系。“四邑话”属粤语方言,以台山话为代表。“四邑”指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为著名侨乡。

② 1991 年香港5 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总数为5168909 人。

表3反映出香港与内地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省密切的地缘、人缘关系,有力证明了回归祖国前香港人的主体是华人,而这些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省,且以广州及香港本地、澳门及邻近地区为最多,其次是潮州人及四邑人;外省人中,福建人最多,其余则来自江浙沿海地区和中国其他省份。

除了华人以外,香港也有不少外籍人。据1990年统计,香港居民中的外籍人共245700人,其中以菲律宾人最多(68700人),其余依次为美国人(21000人)、英国人(17600人,不含军人)、印度人(17500人)、泰国人(14800人)、加拿大人(13500人)、澳大利亚人(12600人)、日本人(12600人)、马来西亚人(11900人)、葡萄牙人(9100人),其他国家和地区4600多人。

回归以来香港人口的变迁

1997年7月1日凌晨,英国皇家游轮“维多利亚号”载着查尔斯王子与末代港督彭定康,消失在夜色苍茫的南海,五星红旗飘扬在金紫荆广场的上空,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就此告终。维多利亚港上空那璀璨绽放的焰火,就像千百年来聚散于此的人们,来来往往,循环往复,共同见证了香港的沧桑,也将继续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7年7月1日,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登上英国皇家游艇离开香港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人口变迁呈现出若干新特点,试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在2016年6月至8月进行的中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由1997年的620余万增至2016年的733万;人口增速有所下降,“前5 年内平均每年增长率”由1996年的1.8% 降至2016年的0.7%。另一方面,香港人口老龄化步伐开始持续加快,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人口比例,由2006年的约12%,升至2016 年的约16%。这10年间的升幅与之前20 年的升幅相近(由1986年的约8% 升至2006 年的约12%)。香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既是因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是由于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这都促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显著。

与此同时,华人占香港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由2006年的95% 降至2016年的92%,这既显示出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增强,也反映了香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又在居港的非华人中,以菲律宾人及印度尼西亚人居多,由2006 年的2.9% 增至2016 年的4.6%,这体现出香港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对东南亚等国家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香港回归以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与内地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这从惯用语言比例的变化中即可见一斑。在香港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近705万人中,惯用语言为普通话的比例由2006 年的0.9%增至2016年的近2%,广东话的比例由2006年的90.8% 降至2016年的88.9%,其他汉语方言比例则由2006年的4.4% 降至2016 年的3.1%。换言之,使用普通话的香港人在不断增多,香港人对内地的认同也在日益加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用英语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2.8%增至2016年的4.3%。普通话与英语在香港共同发展,华人与外籍人在香港并肩打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香港有机融合,如此等等,也是回归祖国20年来香港人口变迁的真实写照。

狮子山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壮大

人,是香港最宝贵的资源。在漫长的传统时代,迭经变迁的土著居民与成分复杂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共同书写了香港地区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受殖民统治时,绝大多数的香港人仍是来源复杂的华人,他们靠着坚韧的奋斗与不懈的努力,不仅创造了香港的人口奇迹,而且与在港的外籍人士一起,共同创造了香港的经济奇迹,不仅促成了香港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而且塑造了香港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回归祖国至今,与内地交流的不断加深与广泛拓展,既使香港的本土文化具备更加坚实的根基和更加深厚的底蕴,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又使香港的外来文化呈现更加多元的面貌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也许不同文化的冲击也曾让香港人有过认同危机,有过身份迷茫,但亘古不变的,是那团结奋斗、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包容和谐的狮子山精神,历久弥新的,是一次次唱响的《狮子山下》“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全文完)

前期回顾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阿祥 李昕垚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五千余年文明史,七百多万香港人(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