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店写作计划20 | 纽约书店:发生在这里的温柔小故事
编者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书店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妙空间。在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一步一步走来的足迹,也可以看到对于未来一点一滴的想象,书架之间,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在这里聚集,让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变得更加自然。透过一家家书店,能够唤起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
从2016年开始,为了与更多对书店感兴趣朋友一起探索书店的秘密,我们开启了“加油!书店”这样一趟看似热闹却又充满了孤独的未知旅程,一年一季,风雨无阻,今年已是第四季。在今年的活动中,“加油!书店”活动主办方广西师大出版社将联手澎湃新闻·湃客,共同邀约对实体书店发展这一议题较感兴趣的作者、学者、读者等,亲身走进书店进行观察、体验与访谈,并用文字记录当下实体书店最真实的一面。
文、图 / !NK
我走出曼哈顿寸土寸金的小旅馆,房间大小只容得下一张双人床面积,真是让人绝望窒息。相比之下,我在曼哈顿各处遇见的书店,知名的、不知名的、独立的都光明敞亮。从那样的房间里走出来,我就躲进了书店,内心深处大口喘着气,实际上,书店里也养分充足,重要的是,人情味十足。
McNally Jackson Books
时髦书店里的书友会,讲述这里的爱情故事
就和电影里拍的一样,我被McNally Jackson书店门口挂着的书友会招牌吸引,推门而入。
没错,那也是个黄昏,纽约街头依然弥漫着形色匆匆的气氛。晚高峰还没过去,地面拥堵,地铁拥挤,我哪儿都去不了,得想办法熬过这样一个在异乡美好却烦躁的落日时分。
Soho虽然物价飞涨,但这里和1960年代一样讨人喜欢。它让人眼目清亮,意思是说,这里总是有漂亮的潮人从你眼前走过。男男女女,有眼光有学识的打扮。这里也总有漂亮的小店。McNally Jackson白色的店门让它从红砖墙房子、黄色交通灯、黑色指路牌中间脱颖而出。当时我正漫无目地闲逛,看了看它的模样,然后看到书友会的介绍,就知道它是这个黄昏和夜晚的安生之所了。
那天的朗读者是:西蒙·范·布伊。(中译作品:《爱,始于冬季》、《爱,始于怀念》、《分离的幻想》、《因为。爱》以上均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黑暗中的绽放》上海文艺出版社)
事实是,我像见到一个老朋友一样见到这个名字。他在编辑哲学丛书时我就是他的读者了。在伦敦的独立书店里买下他那套黑色布纹纸封面的小书——一套深刻的睡前轻松读物。西蒙在封面上质问着:《为什么我们战斗》、《为什么我们需要爱》、《为什么我们的决定不重要》。油墨被纸张吸收了一部分,让质问显得更加深刻,也显得闷闷不乐。但这一切正是重点所在,也是西蒙的笔调:它们抒情、深刻、很有道理、郁郁寡欢。
后来,我读过他的一些短篇爱情故事。那些故事甚至能让你再次相信爱情,治愈得能让你觉得可以重新再义无反顾地去爱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同样带着一种悲伤气质,悲伤得没有道理,但在西蒙的笔下又显得合情合理。
我决定等着听这个写爱情故事的哲学家来谈谈。这种在异乡书店的邂逅更让人觉得是某个故事的开篇,况且我一点都没瞎编。
在书友会开始之前,我在这家被Timeout大加赞赏的书店里兜兜转转,穿梭在各路时髦老中青年之间。书店里的灯很亮堂,是冷色调的。木质地板,老式木头座椅上坐着读者,鲜少有空位。新的、旧的书柜上是来自世界各地作家的作品,小说、非虚构应有竟有,儿童读物区策划得也相当出色。就在书友会信息展板那儿,放着一个老式打印机,一切搭配得都颇为得当。
西蒙本人和他的文字一样,安静、执着地守着一些老派传统,他穿衬衫,老式西装外套,会带手帕。说话轻而慢,很少用第一人称,句子总是以自己的名字西蒙开头。
当天他依然讲一个关于分离、绝望和重生的爱情故事。座无虚席。
在他几乎催眠,又让人沉浸其中的话语中,书店的灯光仿佛也不声不响地调节过。我抽出神来,突然想起他曾在书里的自我介绍中写到的一句话:我希望你所阅读的每一篇故事都是我们共进的一顿无言晚餐。
这句话正符合现在这个黄昏时分所有情调。
今年McNally Jackson又新添了两位成员。
McNally Jackson Books
52 Prince St, New York
http://www.mcnallyjackson.com/
Printed Matter
艺术书店里,流动的是一种使命感
我对Printed Matter书店的印象和切尔西不可分割。
这家纽约老牌艺术书店在绝大多数文艺青年心目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纽约的艺术家朋友一脸严肃地说。她自己位于切尔西的画廊距离书店只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这个彰显地段的说法让她颇为满意。
如今的Printed Matter店面敞亮。书店老板们其实都追求这一点,尽管拥挤、光线昏黄这种组合具有另一种复古且温暖的魔力。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觉得眯着眼睛费力阅读是件很享受的事。
在我的纽约之旅中,我在Printed Matter里度过相当一部分时间。它们中的又一大部分时间用于取舍手上捧着的众多独立出版物,到底该带哪些回家,而另一些可以选择寄回去,或者也可以在这里读完。每年,在这家书店里流动着3万2千种独立艺术出版物。
1976年时,Printed Metter由艺术家Sol Lewitt和Lucy Lippard创立。打那时候起,这就不仅仅是一家艺术书店,它是个专注于艺术出版的非盈利组织。带着浓重的嬉皮时代烙印。那会儿,他们位于Tribeca,如今的时髦街区在当时是嬉皮士们的天堂,是艺术、大麻和天才的交汇点。他们搬过好多次家,在Soho待过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切尔西,直到现在的第十一大街。
Printed Matter重点关注的出版物(他们自己也做出版)一直以来都没有大的变化,表演艺术、环保、声音艺术以及各类先锋试验艺术作品。
“以书作为媒介探索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我在做一次追溯纽约嬉皮时代的采访中与书店店员以及这儿的铁杆读者攀谈过。他们无不告诉我这样一个统一答案,“使艺术表达变得亲民,也让那些大胆的艺术家能够找到主流画廊之外的平台发声。”
这么艺术的表达或许有些晦涩,带着些嬉皮士的狂妄。但是,从3万2千这个数字里,任何人都看得出他们做到了些什么。
且不深谈他们的理论,作为一个印刷品爱好者,这里就是天堂。你可以在此找到各种出版相关的灵感,不论它是由几页纸组成的骑马钉小册子(它们依然占大多数,因为成本低廉)还是装帧精致的画册类作品,或是那些突发奇想使装帧变成艺术表现手法的书籍。它们个个都能激发灵感,或许不是写作的欲望,但这家书店激发的是一种“去做点什么的”原始冲动。
从嬉皮时代到今天,书店见证了创作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出版业的衰落。但就像真正的嬉皮士一样,他们执着,决不放弃。到今天,艺术出版再次复兴,Printed Matter也再次回到舞台前沿。总有一种使命感驱使着他们。
Printed Matter
231 11th Ave, New York
https://printedmatter.org
Three Lives & Co.
改变一个人一生的社区书店
下定决心远离只有一张床面积的旅馆客房之后,我搬到了格林威治,在这儿花血本租下一套一居室。真是令人绝望,整个街区总能让人想起1960年代,但现在的物价却高得令人发指。
叫人欣喜的是,东村和西村都依然保持着让人动情的社区气息。这点是我在这里连续散步一周后偶然发现的。
通常我都会漫无目的地走,完全分不清自己身处东村还是西村,也懒得搞清楚。我会从公寓散步去一家纸制品小商店里看旧地图的新印刷,然后接着走、迷路,直到找到街角的小书店Three Lives & Co.进去翻几页书。连续来这里两天后就能熟络地和店员打招呼、攀谈了,从书店出来,就去固定的意大利餐厅点同样一份青酱面作为晚餐,我从没仔细看过它的招牌,但总能晃到它面前。就这样,我像过退休生活一样过了一整周。
也就是在零零散散,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我像一个当地人一样知道了Three Lives & Co.的故事。书店由三位女士在1978年创立,现在人们说起时还直呼其名:Jill、Helene和Jenny。
20多年之后,到了2001年,加利福尼亚小伙Cox买下了这家书店,经营至今。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书店经营不佳而被易手这样的情节,相反,一切充满了美好的巧合。这种由情感建立起来的温暖氛围至今在书店中平静流淌。书店的布置很容易能让人想起《电子情书》里的温馨场景,也容易让人想到《查令街84号》。值得一提的是,书店真的位于转角。
1997年时,如今的书店主人Cox像我一样在街区内四处游走,作为一个爱书人,他走进Three Lives书店就彻底沦陷了。事实上,任何一个对书抱有热情的人都会认为这里具有某种吸引力。暖色调的灯光,极复古的那种绿色床头灯照亮书架上的书脊,还有吊扇、马赛克天花板……这家书店到底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无从考据,但它一定见证了许多。误入书店的6个月后Cox搬到了纽约,在兰登书屋工作。他每个月都会至少来一次Three Lives书店,“就是为了触摸这些躺在这儿的书。”他和主人Jill以及Jenny很快成了好朋友,当时Helene已经不在了。3年过去,Cox不想再继续做冷冰冰的书生意,而是“到‘食物链’的最低端,看看书和人最终相遇的时刻。”
巧的是,Jill和Jenny此时正想退休,为书店物色合适的主人。对Three Lives来说,这是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Cox亦然。
Three Lives & Co.
154 W. 10th St., New York
http://www.threelives.com/
作者简介:!NK,常温可乐、气泡水、伯爵茶爱好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