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再审视:国际比较的视角

张传勇
2019-11-20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本文为作者在第七届汇智公共经济学论坛暨“新发展译丛”新书发布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传勇发言 作者供图

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目前对中国的15-64岁人口结构为基础的人口红利有相对悲观的预期,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的潜在危机。近期,我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刘学良博士、南开大学杨光博士两位老师合作了一篇论文,我们从一个国际比较的视野,研究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体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探讨它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会有什么启示。

以往大家研究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人口红利”),一般是采用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也有用人口抚养比),即15岁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我们不怀疑人口年龄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经济理论逻辑。但是,千篇一律地使用15-64岁人口占比这一指标来指导研究和政策实践可能存在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指标在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时存在一些问题,会降低这一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而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或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经验和统计上与经济增长有更好的拟合。

事实上,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在改革开放迎来40年后的当下,根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等指标的情况,学界、政策界和社会舆论普遍对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年龄结构有相对悲观的预期,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的潜在危机。基于此,我们的论文尝试从不同视角探讨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尤其是对于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判及其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可能的影响。

针对以往采用15-64岁的人口占比作为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开展的相关研究,我们提出几点质疑:第一,人们到64岁以后不一定会退出劳动力市场(图1)。第二,即便劳动力到了64岁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可能通过自雇佣和家庭劳动等方式创造价值。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说比较明显了,老人退休以后往往还要帮忙子女照顾小孩继续创造价值。第三,劳动力在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图1),因为青年劳动者和老年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有明显差异,一般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非常非常快,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却相对缓慢。

图1 全国16-74岁分年龄经济活动人口占比 资料来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本文图表均由作者提供

接着,我们针对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等十余个典型国家的情况做了拟合(表1),发现15-1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要远远大于以往采用人口抚养比(15-64岁人口占比)的解释力。

表1 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汇总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公布

为检验以上猜想,我们又做了一个跨国面板的实证分析。采用了典型的经济增长模型,数据来源主要是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和佩恩世界表,时段是1960到2016。我们首先比较了15-19岁劳动人口占比和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这两个年龄段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并且发现,平均来看前者对于全球经济增速的解释力都要比后者大三倍左右。

其次,进一步控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后,如一国的人力资本、贸易状况、物质资本等,我们仍然发现,15-19岁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要远远大于15-64岁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甚至在个别国家或经济体,15-64岁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哪怕不显著,在更换为15-19岁人口占比这一指标以后,该国或经济体的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非常显著了。然后,我们比较分析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比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本来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我们更换了指标后就会在解释上更加显著。

为什么15-19岁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比15-64岁人口占比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更强?结合刚刚读完的《掉队的拉美》一书,这本书里面提到一国的基础教育制度、社会治安稳定以及对于创新和产权的保护都可以用来解释国家间经济增长差距。因此,我们从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哪些因素会影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对于经济增长解释力入手,尝试探讨可能的影响机制。我们想看一看为什么拉美、中东、北非、南亚以及撒哈拉南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没有发生明显的作用?是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影响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于是我们首先引入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稳定因素,通过将它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交互项,发现这一影响机制确实存在。

最后我们做了一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人口结构趋势来看,虽然我国15-64岁的人口占比有很明显的下滑,但是15-19岁人口占比相对稳定,因此结合前文的论断,我们认为中国未来15年左右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而并非断崖式下降。以上就是论文的基本发现,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后续将继续完善。谢谢大家!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沈健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