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双十一”后再看14年前的上海“快递展”,恍若隔世

小松
2019-11-20 12:0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一家承载城市记忆和当代艺术青春期故事的美术馆,带着自己本身的故事讲述时间的距离,这个展览中城市在发展、媒体在转型、而试图寻找的人却消失在人海。

“步履不停”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举行展览的展览名,此次展览一件最令人意外和感动的项目是“62761232快递展”档案。这是2004年9月,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由42位艺术家和15位快递员参与的特别“外卖”展览,协办是刚刚成立一年的《东方早报》。在此前一年(2003),淘宝网刚刚上线。

在“双十一”之后,再回顾“快递展”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主办方“比翼艺术中心”已不复存在,协办方《东方早报》转型为影响巨大的澎湃新闻,羚羊快递则消失在时间中。而当时刚上线一年的“淘宝”,却带动起电商产业火箭式的发展。

多伦现代美术馆“步履不停”展品之一,梁硕的《梁闻道小屋》,这是一件有关父子亲情的作品

“步履不停”正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举行展览的展览名,在步履不停的中国当代城市叙事中,“变化”成为主流,“不变”反倒成了“遗迹”。与之相对的是杨浦滨江的“杨浦七梦”,所谓“梦”是回忆这篇土地上的历史和曾今,对应回不去的过去。生活在边、城市在变、艺术也在变化,这两个展览均以社群和空间为关注点,看多元的文化景观、个人经验叙事与城市空间的变迁,而每一个走入展厅的人,都会看到自己忽略的现实、以及历史和当下。尽管也许各种的角度和观察点会有所不同:

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8日-12月15日(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

点评:一家承载城市记忆和当代艺术青春期故事的美术馆,带着自己本身的故事讲述时间的距离,这个展览中城市在发展、媒体在转型、而试图寻找的人却消失在人海。

评星:五星

在上海各种形式的美术馆带来各种业态的艺术展览之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似乎被遗忘的城市的角落鲜有声音。然而,这间在城市更新中不再醒目的黑红相间的建筑,却是中国第一家政府平台的专业的现代美术馆,她创建于2003年。

在11月初喧嚣的西岸、Art021后一周,笔者得空去多伦现代美术馆转转,下了地铁从铺满秋日黄叶的溧阳路穿到长春路,在入四川北路至位于多伦路上的美术馆。也许很多对这些地名没有概念,事实上这片区域曾是左联作家活动的核心,1931年鲁迅“木刻讲习会”就在长春路上,其旧地现在为居委会。而四川北路作为前网络时代的上海三大商业街之一,目前也急需一个合适的转型方式。

2003年创立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0多年来从外观到内部空间几乎没有变化。展览作品之一毕蓉蓉《生命之花》挂在美术馆外墙之上。

穿过这样的历史背景,再看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步履不停”,感觉这个展览并不单单发生在美术馆中,而正如其副标题讲述的是1995-2019年中国的城市叙事,发生的生活的周遭。

展览参展艺术家囊获了施勇、宋冬、徐震、尹秀珍、张培力、毕蓉蓉等活跃的当代艺术家,而多伦美术馆的入口却还是20世纪初的模样,似乎美术本身也成为展览城市叙事的一部分,而事实也正式如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多伦现代美术馆从曾今的“第一个专业现代美术馆”,成为了一个坐落于“景点”和社区的区级美术馆。尽管其依旧带有现当代的基因,但相比近五年开业的当代美术馆目标明确的受众,多伦现代除了有慕名而来的专业观众外,参观者还有社区居民和观光客。当非专业观众看到这些他们曾今经历的生活现场,反倒产生另外一种共鸣。

尹秀珍,《洗河》,1995年

展览以公共空间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交叉点为研究对象,聚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街头为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展览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995年,最近的作品则是2019年的最新创作,其中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每一位艺术家均以自己的观察表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环境、城市空间及人群的批判性思考。这些作品中,尹秀珍的《洗河》创作于1995年,当时尹秀珍从现代手段取了十立方米河水,制成冰块,再运回河岸以清水洗刷,并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在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探讨的是个人经验、集体意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在25年后再次看这件作品,观众似乎又读出了不同的含义,作品名《洗河》是否包含了环境问题的影射?从冰到水、从有形到无形、是否又让人想到存在与虚无、时间流逝等概念?一件作品再经历时间沉淀后的解读不知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无料想到。

石青+激烈空间,《上海电影地理(今天我休息)》

而展览的另外一件由石青+激烈空间的影像作品《上海电影地理(今天我休息)》,则将观念直接传达了而出。《今天我休息》是一部拍摄于1950年代的经典故事片,主角为民警马天民,拍摄地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艺术家以现代视角对影片中的场景进行复原,并以解构的方式将50年代的速度观念、邻里关系、身份认同和集体主义意识再次解读,并通过影片中的场景和对话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

此次展览一件最令人意外和感动的项目是“62761232快递展”档案。这是2004年9月,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由42位艺术家和15位快递员参与的特别的“外卖”展览。当时的协办是刚刚成立不久的《东方早报》,而62761232是当时参与展览的快递公司“羚羊快递”的电话。在此前一年(2003)淘宝网上线。

“62761232快递展”档案,展览现场

在“双十一”之后,再回顾“快递展”有一种“活着转世”之感,然而仅仅过了14年。其中主办方“比翼艺术中心”已经不复存在,而《东方早报》也转型为“澎湃新闻”,其纸质媒体也不复存在,羚羊快递同样消失在时间中。而当时刚上线一年的“淘宝”,却带动起电商产业火箭式的发展。

再看参与当年“快递展”的艺术家,丁乙、费大为、耿建翌、何岸、胡介鸣、金峰、金江波、刘建华、施勇、徐震、杨福东、杨振中等,展览以文献的形式讲述在2004年艺术家自筹资金的过程,比价沟通各家快递公司,最终选择了“羚羊快递”,并培训快递员完成一封艺术的“递送”。

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展示2004年“62761232快递展”参展艺术家的项目

展览展出了部分艺术家项目递送的“物什”,费大为的作品是一根绳子,快递员在敲响门拿出绳子放在地上,说“这是艺术家费大为的作品,看作品时不要超过这条线”;飞苹果的“灰小伙的水晶鞋”是快递每到一个地方先换上特质的拖鞋,走的时候故意留下一只,拖鞋上印着“灰小伙的水晶鞋”;徐震的项目是快递拿出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一枪、流血、走人;15年后回看这42个项目,耿建翌的“慢慢看”让人唏嘘,因为他是走得最快的一个。这件项目是黑色的纸袋里有个小卡片,打开遇见光会有变化。变化不是瞬间的,图像在黑白相纸上一点点显示出来。展览中展示的是黑白相纸上的一张笑脸,在美术馆中的展示、与光接触也让这件作品在15年后又发生了变化,这像是时间在延续,但人却因为时间而离开。此次展览也试图寻找当时参与项目的15位快递员,同样他们也消失在人海之中。

耿建翌“快递展”的项目“慢慢看”,如今物是人非

看着这些来自2004年的“快递”,似乎看到了上海当代艺术的青春期,艺术家们处在初出茅庐、敢想敢做的阶段,当时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完成一件艺术品却纯粹而发自内心。

2004“快递展”参与的快递员图片

从2004年的记忆中走出,在多伦现代3楼展厅的另一端能俯揽周边的街区,近处红色砖瓦的老建筑、边上则是被用作停车场的、杂草丛生的拆迁空置土地上,再是蜿蜒的街道,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美术馆的记忆、街区的记忆混杂着个人与城市的记忆绵延至远方。而展览本身也联接着艺术和街区,在多伦路上也展出了多件公共艺术作品,其中李景湖的《遗址》被放置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空地上,艺术家对照邻近的民国建筑样式做了一个围网,并在封闭的网内地面上看似随意地摆放了拾得的欧式石料,并希望居民参与到这个虚拟的游戏空间。公众的参与度和公众对这件作品的态度也隐隐蕴含了艺术作品和街区居民的关系。

室外空间的作品李景湖《遗址》,与在地居民形成一种自然的关系

策展人吴蔚在展览前言中写到,展览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多元的文化景观,个体经验的叙事与城市空间的变迁相互交织,揭示人们经常忽视的社会现实,浮现历史与当下的诸多问题。展览如同流动的街区缩影,邀请观众漫步、浏览、体验和交流,在此,观众和艺术家都是现代都市的行者,共同感知当代城市的肌理、挖掘现代生活的细节。

从某个角度讲,艺术家是信使。可以记录当下的投递给未来,当20年前的作品今天再看,公众似乎找到了共情性。也因为这种共情性让当代艺术不再晦涩难懂,而就是生活所见的呈现。只不过很多人忽略的、被艺术家记录了。

杨浦七梦(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项目之一)

展览地点:绿之丘(杨树浦路1500号)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2日-11月31日(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

点评:“杨浦七梦”讲述的是7个杨浦过去的故事,在城市更新之中,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来处的反思。

评星: 四星

在固有印象中,杨树浦伴随着大量工业厂房和纺织产业曾被认为是上海的“下只角”,但随着城市更新和杨浦滨江改造,大片的棚户区陆续拆除、沿江的工厂化身为户外新兴的公共生活空间,正在改写工业建筑的存在方式。

杨浦滨江南段目前梳理出保护保留建筑计24处、66幢,杨树浦水厂、毛麻仓库、船坞秀场、以及绿之丘等将滨江保留着的大量历史感浓重的工业遗存设备设施转化为艺术空间和市民休闲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七梦”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个过去的、记忆中的大杨浦以“梦”的方式呈现,这七个梦分别以工人、体育、教育、河流、消遣、音乐,纺织为主题,带着对历史的探究、还原,对过往的追忆和当下的反思。从一段段口述、一张张照片中,还原的那些逝去的年华和被忽略的记忆。

展览现场

走入杨浦滨江的“绿之丘”2楼一侧的展厅,7段声音同时以一种低频的方式传入耳中,他们是普通人的口述历史,所有7件作品多为视频、摄影和实物的共同呈现。而如果说上篇多伦现代“步履不停”的作品来自艺术家,而此处作品的创作者更像是城市的研究者、记录者,展陈和制作也朴素,但却以最忠实的记录,留下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在展示的“七梦”之中,相对吸引眼球的是以淮剧民间戏班为线索的“消遣杨浦”和讲述带有拷带历史的音乐故事。

“七梦”中“消遣杨浦”,聚焦淮剧民间戏班

因为过去杨浦的移民多来自苏北,所以淮剧民间戏班曾盛极一时,而随着城市的更新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目前淮剧民间戏班仅存一家,且位于距离杨浦边的虹口。探访者施佳宇、伍惠源带着拍摄设备走入仅存的戏班,看其台前演绎才子佳人时的光鲜梦幻和幕后真实生活的艰难沧桑,这种妆前妆后的对比在展览中以两个视频同时播放的形式最直接的展现。看后让人感慨。

“七梦”中“音乐之梦”,唤起了很多人的集体记忆

而“音乐之梦”带有更多人的集体记忆,在一个黑色的搭建空间中,一部1990年代初的拷带机、一个卡带的箱子、一条长凳、一块布头构成的简易的屏幕,这种浸入式的体验让一切仿佛回到了过去。年长的人看了这一幕会说当年这种拷带机是被人扛在肩上边走边播的,而年轻一点的会好奇地拿起walkman,放入卡带、按下播放健,一人插上一个耳机分享音乐。

豁然发现,来到展览中的人所谈论的不是作品,而是记忆。而展览中诸如书架、杯子、相册等可供翻阅、使用的实物也将这些记忆有形化了。

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毛麻仓库2楼展厅中,有一件艺术作品表现开可乐罐的小男孩,作品与外面黄浦江的灯光形成都市生活的比较。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勾勒了漫游者的形象:热情的旁观者、闲人、城市探险家、街头鉴赏家。而在这两场以不同形式聚焦城市化进程的展览中,波德莱尔笔下的人在展厅中交汇相遇。艺术和生活之间本应没有藩篱,艺术家和观察者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想,以及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纷繁的世界、人与人、人和空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让每个人“步履不停”,而在不断往前中是否记得来处,又是否对未来充满憧憬?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