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上海人的语言标配
原创: 知沪者 沪申故事
一百多年前,永安公司在南京路上开业,招聘售货员有个规定,应聘者必须会讲粤语、沪语和国语,还要能听懂一些英语和日语。这个规定如果延续到今天,现在的南京路上,不知有多少店员会被“炒鱿鱼”而失业?
永安公司当年,上海开埠不久,洋行里的买办和做生意的富商中广东人居多,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等的老板、高管也都是广东人,你如果听不不懂粤语,在南京路上是找不到“饭碗”(工作)的。
四大百货公司上海滩是吴语方言区,江浙移民较多,他们和本地人都能听懂上海话,所以,在“十里南京路”上做生意,上海话就是母语乡音,寒暄交谈是不能不会说的。
十里南京路北方话和长江北岸的江淮官话,上海人都称“开国语”,专门用来当作跟五湖四海来的移民交往的通用语,虽然他们大多人的齿音和翘舌都很夸张乃至滑稽,但是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能听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
租界里的西洋人、东洋人越来越多,洋泾浜英语应运而生,在大众交往里流行。那时候,繁华的南京路是摩登时尚的楷模,华洋之间用英语或日语沟通,也引领了上海人的一种国际范。
洋泾浜英语当年,永安公司的霓虹灯闪烁着“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顾客永远是对的),整洁明亮的店堂里,身着统一制服的男女店员用各种语言跟天南地北的顾客亲切交谈,介绍商品,标志着一种“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新上海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了。
那时,住在苏州河北面和近郊地区的人,都将到南京路去称作“到上海去”,他们认为,南京路就是上海。
南京路上有永安公司等四大公司,20年代,那里陈列的商品四分之三是国外进口的日用品,棕榄香皂、桂格燕麦、克林奶粉、西门子电器、派克金笔、康特斯特相机、飞利浦收音机以及眼镜、打字机、加热器、冰箱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常年的进口博览会。
“摩登上海”国货则大多是各地顶级的工艺品和土特产,苏州的刺绣、江西的瓷器、福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随意去走走看看,也可以饱览中华精粹。
大新公司国内独有的手扶梯到南京路去,店员一口熟悉的乡音,消弭了与时尚的隔阂,不仅逛街购物,还可以带回新的眼光和境界,甚至带回一个新的自己。
永安公司的规定,也成了上海人的语言标配,这些上海人会在同乡公所里讲自己的家乡话,也能在社交场合说上海话,还可以跟听不懂上海话的人开国语或者外国话,展示他们那种尊重别人的上海格调。
这样的上海人,如今在上海的南京路上是不大不多见了,倒是在香港、纽约的街头还能偶遇相识。现在,“到南京路去”还能算“到上海去”了吗?阅读原文
原标题:《老上海人的语言标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