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唯上海有能力培育了老克勒,唯上海有资格送别了老克勒
原创: 马尚龙 大上海小龙弄
在忆旧上海的时候,“老克勒”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话题,因为老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城市元素。只要是谈到几十年前的上海,比如德大西菜红宝石奶油小方,尖头皮鞋蹦擦擦舞步,王开照相派克金笔,小开派头生活细节……老克勒话题必定也是随风潜入,这说明老克勒已经具有了符号意义,它专属于上海,专属于那么一个既有钱、又有文明修养,又对舶来生活方式驾轻就熟的群体。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极其“老克勒”的电影我非常钦佩的一位长者、已故翻译家朱曾汶,当是名副其实的老克勒。朱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华纳兄弟公司上海宣传经理,掌管了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推广。五十年代后,翻译是他的日常收入,从未拿过任何一个单位的工资。他一生好咖啡,文革曾经自杀,抢救过来后,是用咖啡来恢复大脑功能;直至九十二高龄患病住进了重症病房,医生下令禁喝咖啡。在朱老六十岁生日时,朋友给他庆生送的“蛋糕”,也只有这一辈老克勒方能为之。一只大汤碗底部,贴满了鸡脯肉,权作是蛋糕底胚——八十年代鸡还昂贵而稀有,褚褐色的“寿”字是鸡胗。庆生时刻,将油条细末一炸,铺在“蛋糕”表面,最后用嗒嗒滚的鸡汤,注入蛋糕……我对朱老说,您是真正的老克勒,我所理解的老克勒,是有钱,有趣,有修养,有尚好的生活方式及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朱老恰是如此。不料朱老却否认:我难能好算老克勒?
朱曾汶先生六十大寿收到的“鸡脯肉”蛋糕,左为其夫人张芝还有过一位老克勒蒋先生,蛮多上海人都知道。曾经生活是市中心巨鹿路里弄深处一幢600多平方米的花园小洋房的主人。每天要喝柠檬红茶,很考究,茶水先淋在茶包上然后沏进茶杯里,还要喝咖啡,吃三明治;头发梳理得锃亮,他习惯用英文打字机打字写信。屋外,打桩机在嚣叫,屋内,老唱机依然缓缓流淌着往日旋律。
谁都很容易确认,这就是所谓的老克勒的生活方式,恐怕是从几十年前一直延续到如今的生活方式。所有关于老克勒的生活记忆,都是这样回味着专属于上海这一个极其特殊的男人群落。
还是这一位蒋先生,一生没有上过班,守着祖上的洋房度日,守着年轻时的小开派头做人。楼房是解放前父亲留下的,文革中蒋先生被红卫兵赶走了18年,最后又被房产开发商“赶走”了。后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钻石地段的楼盘,名曰凯德茂名公寓。再后来,也就是2017年,有消息说,蒋先生走了。
蒋先生,一生没有上过班,守着祖上的洋房度日,守着年轻时的小开派头做人还应该有徐元璋,这一位如今已经淡出人们记忆的画家,曾经风生水起,一度居住在宝庆路3号花园别墅,并且将在别墅举办时尚和老派相结合的个人派对,诸多媒体争相采访,似乎他是最天然的老克勒传人。这是很典型的“老克勒”一代。后来徐元璋搬出了宝庆路,再后来也走了。
徐元璋(中)蛮有老克勒派头自然也还有健在的,不过大多老克勒老矣,走不动了,玩不动了,心如止水,与生活潮流没有关联了。
老克勒走的走,老的老。这一道曾经的上海风景,过季了。
于是人们进而常常在茶余饭后闲谈,当一代老克勒真正老去之后,在上海这一座老克勒的诞生地,是否还会有新克勒诞生?
显然,老克勒给予了上海特殊的回味,有老克勒当年对世界文明时尚的倾力捕捉,有老克勒生活做派的胜人一筹,甚至也有老克勒在他们生活拮据时期对俗常生活的一丝不苟。他们身上不仅有物质的时尚,也有对某一种生活态度的精神守望。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上海印记的群落,老克勒似乎也应该有新克勒来传承。富人的后代称之为富二代,高官的后代称之为官二代,那么从老克勒到新克勒的一脉相承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且上海的都市化生活,似乎也为新克勒预留了坐席,需要他们继续扮演或者承担老克勒的城市生活角色。大凡富有绅士儒雅风度、有相应的文化背景、讲究生活品位和情趣、也担当了与文化时尚匹配的社会文化角色,这样的中年男性,是最容易被寄望于引领新克勒群落的。
比如说,以清口出名的一个滑稽演员,是高调展现他的新克勒身份的,他的“头势”,是在刻意地向老克勒的小分头靠拢,他的“腔调”是在有意显示老克勒的做派。
不过,人们更多地认为他更像是小滑头,而不是老克勒。
还会有其他公众人物,和非公众人物,被认作为或者自认为是老克勒的传承者。
在德大吃一杯咖啡,就可以自称老克勒了有一次看到电视里播放德大西菜社几个吃咖啡的中年男人,有点自称是老克勒的感觉。我一看,几乎隔夜饭也呕出来了。牙齿蜡蜡黄,手指甲留得老长,领带都已经“油渍刮的”了,不被人家说油腻已经不错了。
他们会是新一代的老克勒吗?
不可能。暂且不说他们配不配,而是要说,老克勒已经过季了,消逝了。
一个事实是,从来没有什么人可以重新营造老克勒的新气场;新克勒只不过是人们忆旧上海时的一个念想,而无法让这么一种念想成为气候。
因为这一座城市已经送别了老克勒,这座城市也已经失去了当年老克勒生存的气场和物场。
老克勒是这座城市美丽的意外,而这一段美丽的意外,恰恰又是和老克勒经历的最苦涩的年代有关。
每一个老克勒,尤其是他们的父母亲,文革中都吃过苦头,缺少了这一段经历,就没有了老克勒的底蕴
他们年少时代快乐过,享受过,修炼过,几乎是上海城市生活的独享者,因为普通工人大众根本没有能力享受。直至文革到来,老克勒真正过上了苦日子,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优越没有了,享受更没有了……这一个享受群体理当分崩瓦解。或许也可以上升为上海的城市精神,恰是在这种艰难困苦时候,老克勒还在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老克勒”的称号正是在这种时候悄悄蔓延开来,他们在生活艰难的时候,还在追求生活情调,他们在生活落魄的时候,还显示着远胜于别人的品位优越,以至于他们的政治身份是低落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格调,是很多人的心仪,是苍白社会中的彩色,Colour(克勒)就是如此而来。
哈尔滨食品厂,文革时候改名为”工农兵食品厂“,不过热面包工农兵是吃不大起的还是在1969年,淮海路三家食品厂哈尔滨、老大昌和海燕卖热面包了,而且,在“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下,坚持着西方的糕点生活方式,有泡芙、拿破仑、哈斗、惯奶油……无意间,成为了“老克勒”声誉鹊起的由头。因为五十年代出生的是“洋盘一代”,只知道饥饿,不知道黄油。幸有老克勒懂经识货,他们向洋盘一代,普及了西点的ABC。后来上海洋盘一代的小资情调,是和老克勒传授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关的。
”拿破仑“为什么要叫”拿破仑?即使今天,说得清楚的人也不很多改革开放之后,老克勒在依旧贫穷的社会生活中,立刻显示出了他们高于他人的生活品位、情调和经济能力,显示出了他们的生活本质,成为了事实上普通大众的时尚生活、品质生活的楷模,“老克勒”的称呼,不仅是上海的城市记忆,也是上海时尚生活的领跑者之一。
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明的是,老克勒在社会的意外中诞生,如今则是在社会正常中淡出。
老克勒产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品质可以高于常人,如今白领的生活情调都完全可以和世界时尚同步,不需要“老克勒”引领。老克勒本身是因为社会苍白方显示他们的彩色,当社会彩色时,他们已经不再有Colour之优,那一个年代没有了,老克勒的特殊身份没有了,他们存在理由也不存在了。至于像绅士风度的男人,他们可以非常绅士,也可以生活非常有品位,但是他们也就是绅士,已经不再具有老克勒的本质。
所以,老克勒是上海一段时尚历史和社会历史的绝唱,上海这一座城市诞生了他们,也是上海这一座城市送别了他们。
这几年,我写了不少关于上海记忆的文字,也有人说我是老克勒。我当然不可能是。我的年纪、我的经历,决定了我不可能是老克勒,我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小赤佬。
做一个稍稍夸张的比喻,老克勒是上海这一座城市曾经的恐龙,像白垩纪一样,会一直闪现在人们的记忆里,却不会有真实的后代。马尚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
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
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
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
2019年出版的新书:《上海路数》——文汇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网上和实体书店都有售。
原标题:《马尚龙 | 唯上海有能力培育了老克勒,唯上海有资格送别了老克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