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思想周报丨救画还是救猫;“黄背心”一年了,什么也没变
【国内】吹“爆”李诞
李诞被“吹爆”了。源起一篇标题为《今天我就要吹爆李诞!》的公号文章。这篇“吹爆”文,吹的是“李诞在《奇葩说》上的辩论太精彩了”。“辩论表演”的主题是:“美术馆着火了,你是救名画还是救猫?”
主题很“爆炸”,“吹”地也很响亮,如“比《蒙娜丽莎》更美的就是燃烧的《蒙娜丽莎》”,或“这个世界的维系,靠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以及“正是这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吹爆”文在上周引发讨论。
“倘若抛去李诞表演中那些情绪化的因子,平静理性看待,则会发现逻辑与论据,漏洞百出。”
《李诞造神运动》一文认为:“这一番表演,太具感染力。情绪的舒爽,令人的思考能力急剧下降,于是不由得赞同甚至赞叹。”文章中比较严厉地批评了那段“被吹爆”的言论:“选择一方的同时,还要通过鼓动众人的方式,去贬损另一方。通过贬低虚伪的崇高,来证明一切崇高都毫无意义,通过抨击伪君子,倡导人们都来做真小人。”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仅仅需要一小步,向现实低头是如此的轻巧,以至于这种无需思考的便捷占据了群众的大脑。谁越能对一切满不在乎,越能无所谓,越是豁达通透。”关于“燃烧的《蒙娜丽莎》”的说法,《从燃烧的〈蒙娜丽莎〉谈起》一文对此也做出了批评,但批评中也有几分同情:“他们为什么痛斥救画的人?不在于本身这个选择的对错,而在于他们在觉得自己是那只猫,那个弱者,若是不救他们(猫),强烈的共情将让他们无法承受被再一次放弃的羞辱,而上次放弃他们的是生活。于是他们为艺术品的损毁的正当性做辩护,美其名曰消逝之美,仿佛《断臂维纳斯》只有那个残损的截面才有价值,《蒙娜丽莎》唯有烧尽才能升华。其实根本无所谓救哪个,你甚至可以什么也不救然后安然离开,我不否认对生命的珍视,换了我也有可能去拯救我所爱的某个生命,但站在道德高地上将对文明的尊重贬低为教条才是真正的悲哀。”
“从严谨逻辑方法出发,李诞的辩论,充分诠释了什么是诡辩。”《李诞起于人设,也将困于人设》一文则表示:“不愿再花过多笔墨批评李诞的逻辑。”文章认为:“在这个‘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年代,娱乐是年轻人与时代和解的最后一杯烈酒。从来不用怀疑,李诞正是时代所需要的酿酒师。人们需要狂欢,时事造就李诞。”因此脱离所谓“辩论”而指向“人设”,“辩论本身,以至于由无数言语组成的人设,却无一例外地传输着价值观”,评论其“人设”伪善:“消解崇高,消解深刻,不断侵犯着娱乐业一直力图撇清的严肃价值。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孤芳自赏;而在众人醉前第一个装醉,则是伪善。”又评论其“人设”虚伪:“人们总是给背道者以掌声,给特立独行以激励。其实,背道的意义在于构建,而不在于戏弄那些欣赏背道的看客。很多人说,李诞的特立独行,表达了这代年轻人所冀求的真诚,可是,当一种真诚以排斥其他真诚的形式而存在时,真诚也就成了虚伪。严肃与娱乐并不矛盾,生活自有张弛之法,但凡以娱乐之名消解人们为崇高所做的那一点努力,那也是对生活的冒犯。”
“李诞的逻辑大概是,你们也不是圣人,所以我自私有理。”指出其“自私”的“卖点”的同时,“澎湃评论”的文章《知识和娱乐之间的那条界线,多大的流量都无法让它消失》则更进一步分析道:“李诞……只是把‘自私’当做一个标签、一个卖点。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拒绝崇高,拒绝理想主义,拒绝抽象价值。他不承认‘远方的哭声’,认为那是‘想象中的哭声’。”并且评论道:“可是,‘世界靠我们这些自私的人才能运转’又何尝不是一种想象呢?你只要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了解一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就会知道人类世界远不是李诞式价值观所形容的那么单薄和乏味。”
【国际】“黄背心”一周年,“什么也没有改变”
上周法国国内局势较为紧绷。据多家法媒报道,继一名里昂大学生在学生救助中心门前自焚抗议贫困后,11月12日在里昂、巴黎、里尔等地的多所大学爆发了学生抗议游行声援自焚学生。该学生就读的里昂第二大学被学生封锁,周三起宣布暂时停课。300多名学生冲进法学院,阻挠前总统奥朗德在此参加会议,并当面撕毁了他的著作。最让政府紧张的是,一些示威学生还自发参与到国家铁路网(SNCF)和巴黎自治运输公司(RATP)的游行中。与此同时,法国急救诊室长达7个月的罢工尚在延续,《世界报》刊发70名巴黎公立医院系统主任医师的联名倡议,称公立医疗体系正面临崩溃边缘的临界点,14日医疗工会再次发起大游行,呼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卫生医疗预算,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拯救岌岌可危的公立医院”。据法国《世界报》报道,为安抚学生情绪,避免在16日的“黄背心”一周年出现全社会“总动员”的情况,总统马克龙在13日的内阁会议上对里昂学生家属表达了“善意与同情”,并要求相关部门对这位尚挣扎在生死线上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支持”。政府新闻发言人强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暴力辩解”,并呼吁“拒绝任何利用该事件成为政治工具的行为”。据法新社报道:16日,在巴黎、里昂、南特、蒙彼利埃、马赛等多个大城市的“黄背心”一周年纪念集会中,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曾在过去多次周六游行中处于“风暴中心”的香榭丽舍大街此次禁止任何游行者进入,未受到冲击。约3000名示威者在意大利广场的商业中心门前集结,并在下午对早已关闭的商场大门进行了破坏,巴黎市警察局局长拉勒芒(Didier Lallement)认为“局势已失控,不得不下令取消对前往巴士底广场的游行批准”。据巴黎警察局当日公布的数据,共有105名暴力示威者被逮捕。参与游行的一位35岁的小学教师露易丝告诉《世界报》记者:“黄背心的诉求核心,也就是税收公正并没有被政府听取。”一位退休军人埃尔韦则提到运动的国际背景和一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回响:“愤怒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到处的工人都在受到奴役。”另一位示威者则在他身边喊道:“必须结束资本主义!”一位62岁社会保障住房部门的退休员工丹尼尔从去年11月一直坚持参加每次动员,他无奈地说:“我也希望今天可以不用再来,可是我仍然在这里,因为一年来什么也没改变。”来自默特尔-摩泽尔省,33岁的酒店服务员西碧尔则认为:“不仅没有变,甚至更糟糕了,如今走上街头的有各行各业的人,包括很多医生护士……如果马克龙不能真正有所作为,我们是不会放弃的。”来自安切尼斯的塞尔日参加了在南特的游行,因为他觉得在地方上“更有希望”,在这里“能更好地向新当选的议员施压,在地方上先推动起来”。47岁的魏妮萨则说:“我之所以来这儿,是不希望我的女儿也去学生救助中心门口自焚,或者是要靠‘卖肉’为生,如果这场运动就此结束,我很担心社会变得越来越没人性,未来将会是公共服务终结,金钱为王的时代。”
【国际】IS覆灭之后,欧洲仍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11月7日,震惊世界的“巴黎恐袭”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法国智库“恐怖主义分析中心”(CAT-Centre d'Analyse du Terrorisme)组织召开国际研讨会,讨论IS覆灭之后法国与欧洲仍面临哪些威胁与挑战。四年前的13日晚至14日凌晨,IS在境外组织策划、法国国内极端分子协助实施,极端恐怖组织IS在巴黎市区及北郊圣丹尼制造连续恐怖袭击,造成131人死亡、450多人受伤,这是法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遭受过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CAT主席让-夏尔·布里扎(Jean-Charles Brisard)13日接受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采访时指出:尽管IS近年来屡受重创,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组织被捣毁,组织头目被美军击毙,使其再也没有能力像四年前那样,从大本营策动,从比利时调集干员来到巴黎或欧洲其它大城市发动有组织、有规模的袭击,其进攻策略逐渐转为号召局部和个人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恐怖组织的力量已被彻底消灭。“自3月份巴古兹(Baghouz)据点被攻陷至今,叙利亚东北部发生袭击超过400起。目前的局势仍然紧张而动荡,IS势力随时可能大规模卷土重来。”
10月30日美国证实了IS头目巴格达迪被“斩首”的消息,与此同时该组织的作战能力变得更难以预估。布里扎告诉记者:“许多‘圣战分子’已经来到阿富汗、利比亚、西奈和萨赫勒等多个地区重振旗鼓。这意味着这些团体的行动力正缓慢地重组,最终恢复向境外发动攻击的实力,”并且“在这些组织中也有一些是法籍成员。”他提出警告称,“圣战分子”已表达出回流欧洲作案的强烈意愿,因为“最近他们中已有不少人为此尝试越过边境”。欧洲联盟反恐协调员吉勒斯·德科乔夫(Gilles de Kerchove)也在近日的采访中提到:“近期在欧洲发生恐怖袭击的次数的确有所减少,但事实是我们成功挫败的袭击尝试在增加。”
巴黎恐袭案的最终审判将在2021年的11月13日举行。近年来,法国司法部门对一系列恐怖主义案件,例如2016年巴黎圣母院汽油瓶案,以及对数起袭击策划者拉希德·卡萨姆(Rachid Kassim)的缺席审判,都从重判处了无期徒刑。但布力扎认为司法领域的针对性改革和判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象征性的,尚不足以对攻击意愿强烈的‘圣战分子’构成威慑”。
在11月7日的研讨会上,一位发言者提到“自巴黎恐袭以来,IS已成为一场全球性运动”。布力扎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今天的IS就像曾经的‘基地’组织”,从阿富汗本地的恐怖组织,在总部被击溃后扩散为分支遍布全球的国际恐怖主义培训网络,“意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以当地为基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报复作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