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年来,我永远活在那一天”丨创伤后应激障碍
原创: 盛亮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张奶奶自从退休以后就在家帮着儿子带孙子,不但是每日三餐为孙子送上飘香的美食,自从孙子上幼儿园后还包揽了接送。三年前的一天,张奶奶如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走到路口孙子突然见到马路对面有个摊位在做糖人,顿时就像没了魂似的被吸过去,挣脱了张奶奶的手后如一头小鹿样蹦跳地往马路对面窜去,张奶奶也急忙追了过去。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张奶奶大叫一声,随后整个人愣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孙子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助动车撞倒了,送医检查后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肩膀脱臼外加多处挫伤,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和休息后完全康复。张奶奶虽然没有被直接撞伤,却因为惊吓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孙子被撞的那刻画面反复的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嘴里总念叨着自己没有把孙子看好,有时出现一阵阵的心慌,悲伤袭来会一个人偷偷流泪,晚上也睡不好,时常半夜惊醒,醒后就一直睡不着。自从那次事件之后她也不敢一个人去接送孙子,发展到后来走在马路上一看到红绿灯就紧张,之后甚至不愿意一个人独自出门。对自己的这些症状,张奶奶自己也去了多家医院就诊、内科、神经科、西医、中医,药是吃了一堆,但症状始终是反反复复,不能断根。终于在经历三年多的煎熬后,家人陪着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的统称)。心理医生听了张奶奶的所说后,分析这情况是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亲眼目睹了孙子交通事故对其心理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之后引发了情绪、认知、躯体与行为等一系列心理创伤反应。情绪方面:创伤性体验反复被唤醒,张奶奶脑海经常会闪现当时的画面,随之出现恐惧、悲伤等情绪体验。
认知方面:反复回忆当时的过程,往往自动地往坏处想,出现自责和内疚、后悔等体验。
躯体方面:出现心悸、失眠、肌肉紧张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行为方面:回避和创伤体验有关的行为和场景,从最初的害怕独自接送孙子,发展到看到交通信号灯就害怕,到现在的不愿独自出门,回避出现泛化并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到她正常的生活。
那次事件使张奶奶的生活变得一团糟,用她自己话说:“好像三年来我永远活在那一天,重复地经历那天的痛苦体验”。根据张奶奶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几点入手帮助她克服心理创伤:1正视痛苦,充分地表达情绪
虽然孙子事后完全康复,张奶奶却因为目睹整个过程经历了心理冲击,她反复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把孙子看好,没有及时追上孙子等等。家人们因为不想给老人造成负担,总是用:“不是你的错,那是小孩子自己淘气”等话语安慰老人,却没有充分谈论这件事,这样使张奶奶没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内疚、悲伤等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形成的心结徘徊在那里,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所以张奶奶需要做的首先是在家人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正视自己内心的痛苦,在安全和包容的环境下充分的表达自己内疚、害怕、伤心等负性情绪,允许自己内心痛苦释放出,这样才是情绪减压。
2支持陪伴
当人们遭受重大的心理创伤后会变得不知所措,感觉孤独无助,此时非常需要亲人和密友的陪伴。陪伴不仅是让他们觉得身旁有人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节奏,过度悲伤往往会让人暂时丧失一部分生活功能。张奶奶不愿独自出门,作为家人可以先尝试陪她在小区里面散散步,之后看情况好转可以陪她走到远一些,如公园、商场等,这样通过亲人的支持和陪伴,使张奶奶逐步克服内心的恐惧。
3鼓励投入新的生活
在充分的表达情绪和恢复一般生活功能后,可以试着鼓励创伤者寻找并发展新的生活模式。我们可能希望张奶奶能像事发之前一样能够每天独自接送孙子,但这并不是她克服心理创伤的唯一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张奶奶的心理和身体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但可能仍然回避独自接送孙子这件事。家人要改变观念,长辈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接送第三代是老人们给子女帮个忙、搭把手,并不是长辈们的义务。从心理创伤中走出的张奶奶可能会对生活有更多的领悟,发展出诸如散步、盆栽、养宠物、广场舞、上网等各种兴趣爱好,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这样做,走出三年前那天的阴影,享受更丰富美好的老年生活!
小贴士TIPS
突发应激事件下的常见表现
当人们遭遇突发的生活事件,比如张奶奶看到孙子出车祸,或者自己受伤、亲人去世、甚至火灾、地震等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伤者,目睹者,救援人员均有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往往引起个体在重要的人际关系、生活条件、自我控制感方面的急剧严重的丧失体验,并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表现为:
1. 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恐惧无助、悲恸忧伤或愤怒;
思维方面:担心、自责、或怀疑怨恨;
行为方面:反应迟钝、或易激动、忙碌;
2. 生理反应
饮食:没胃口、或饥饿感
睡眠:入睡困难、噩梦、睡眠浅、易惊醒
身体感觉:乏力、疼痛、各种不适
在最初3天至1个月间,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上述反应,经过相应的帮助、调适后逐渐缓和。有一部分人的反应可能会表现得特别剧烈,或者持续时间更长久。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和治疗。
END
审稿:何燕玲、乔颖
编辑:李黎
图片 :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盛亮法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医学心理学会会员
上海心理援助热线资深接线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