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丑》:迷人而危险的艺术电影
《小丑》(Joker)这样的电影是迷人而危险的。
它描写了一个社会边缘人变成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一个最初思维正常的底层人士,如何在周遭人群的逼迫和嘲弄下,最终成长为充满暴力和煽动性的反社会者。
假如在生活中遇到真正的精神病患,大多数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生怕因为他们无逻辑的行为卷入麻烦之中。但是在电影世界里,当我们安全地观察这些病人时,我们会意识到他们的思维其实也有很多正常的部分。至少,没有人天生是精神病,从思维正常,到产生怪异的想法,变成真正得病需要医治,乃至最后病重难治并危害社会安全,是有个缓慢的时间过程。当近距离看到这个变化,思维正常的观众,会因为影片创作者的引导,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平时我们不会去想的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现代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究竟怎样做,才能预防和转变,不让一个人,一群人,一点点变得疯狂,最终成为暴力的反社会者?
他们,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该如何看待和承受这个社会的种种压力和不公?
更进一步的,观众甚至会开始思考:当少数思维特异的人再也无法认同社会主流思潮,大部分人群就会把他们定义为“怪异”和“反叛”。然而谁又能证明,真正“疯狂”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呢?
这些思考,会让人深深地感到不安。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的也是同样主题:一个敏锐的,不去学着和周遭中国人一样麻木,真正有反思意识的“人”,该怎么才能忍受旧社会的黑暗,这样糟糕的世界?
小说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就像鲁迅先生其他杂文和小说一样,好的作品,永远不过时。几十年后再拿出来读,仍然让人触目惊心。就像《小丑》中的环境,我们可以认为它描写的是漫画世界中的哥谭市,可以认为漫画影射的是美国的大都会纽约,但同样可以认为其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全球所有工业社会和人类现代文明的通病。我们不再能简单地定义“他们就是疯狂的坏人”,我们开始思考冲突背后的原因。即使这些思考是不快的,但确是必需的。
当然无论引起了何种反思,“小丑”的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危险和反社会的。即使小丑的反抗,诱因是其他人的压迫,但这里仍存在一些基本底线不应该被突破:无论在何种压力下,诉诸极端暴力总是不对的。当现有的社会秩序崩溃了,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被无端卷入混乱和暴力的,真正受到伤害的,总是社会的大多数普通人。《小丑》中刻意放弃了大部分正常人的描写,在“小丑”眼中,社会只剩下为富不仁的富翁,虐待孩童的母亲,卑鄙下套的同僚,恶意嘲讽的媒体人,暴力相向的路人,都是些心怀恶意针对自己的坏人。唯一正常的普通人,关心自己的,还是一个形体变异的侏儒。这几乎是影片中唯一被卷入暴力,差点无端被伤害的普通人,事实上却代表着社会暴力行为中真正被波及到的大多数。
在叙事上,影片为了强化立场,把大部分角色描写成“正常的恶人”,而把主角小丑描写成“善良的疯子”。如果一个社会是这样,当然必须要改变。于是“疯子”就成了真正的英雄。
这种简化,不是影片的错误。就像所有商业大片都把角色简单区分为“正义的好人”、“万恶不赦的敌人”一样,这就是戏剧的本质。但它仍是简化,不代表现实的全部。
影片的危险在于这种简化,似乎认同了小丑的某种疯狂立场。观众应该有所辨别。
但迷人的是,这种简化和概括,却也并未脱离现实,甚至相当犀利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与人的真实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坏人,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而这些“恶人”,有的受到惩罚,有的仍然在社会中畅行无阻,这确实是最令人无奈的那部分现实。更有趣的是,这种简化,最初是来自于DC漫画。漫画中的小丑,是蝙蝠侠最主要的对手,一个精神分裂的反社会者,完全缺乏传统反派的权力和野心,只想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漫画中几乎没提到他的出身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于是我们也无从了解,小丑的反社会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小丑》中,“小丑”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我们得以走近这个人物,了解他的日常和内心,明白了正是社会中种种令人不安的现实,最终塑造出了这个反社会的暴力分子。这样的人物,会让观众产生同情,不再单纯只是“反派”;最后,当小丑开始杀人和暴力反抗时,真正成为了“反派”,我们又会感到不寒而栗。
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冲击着观众,让人难以释怀。好的改编,总是依托于原著的精神内核,却加上了种种现实描写,能让观众更为理解原著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生活的关系。这样的改编,也让观众钦佩主创人员的创作能力:看起来差不多的魔术手法,原来他变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这些艺术创作上的迷人之处,使《小丑》即使不是传统的商业大制作,也成为了今年最受观众热捧的一部电影,并获得了2019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狮奖。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前不久刚刚批评过大制作的漫画电影,认为它们不是“电影”。事实上其他演员,包括钢铁侠的扮演者小罗伯特·唐尼,也表达过类似的担忧:审美过于一致的漫画英雄电影,弱化了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也减淡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于影片的创作者来说,漫画电影大多只是娱乐大众的产物,而不是艺术的表达。《小丑》,植根于漫画世界,却做了最为艺术性的尝试。特别其中向马丁·斯科塞斯40年前的老片《出租车司机》的致敬,无论是主角自我毁灭的倾向,扣动扳机的手势,或是人物反社会的精神内涵,都是经典电影的一次重现。这暗示了电影人即使在商业电影大潮的裹挟下,仍然在试图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努力,也暗示着从漫画电影中可能寻找出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挺有意思的一点,是《出租车司机》中的主角扮演者罗伯特·德尼罗,在《小丑》中扮演了主角成长道路上最大的“敌人”。这种致敬,暗示了一种电影人同人创作的内在趣味,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某种精神传承。
“司机”和“小丑”除了主题和艺术性,还不得不强调一下影片主角的表演。
杰昆·菲尼克斯不是商业一线演员,却是一位相当特别和出色的演员。演员纤瘦到扭曲的形体,与现实中小丑类似的舞台表演方式,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肢体动作,无不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般电影的表演是细微而写实的,具有人物特征,但太刻意就会显得虚假。但是作为本片的主角来说,在写实与突出的转化中,现实与疯狂的边界渐渐变得模糊,反而塑造出了这个让人难忘的怪异人物。
这也是电影世界近几年千篇一律的“英雄表情式”表演后,难得一见的舞台化表演风格。当然,这个表演空间是影片主题和导演给予的,如果没有那些大段的、甚至不推动剧情发展的表演段落,那么演员也没有可以施展演技的空间。在夸赞主角的同时,也别忘了这是影片的艺术特征之一:追求戏剧艺术的表现风格,刻意减少电影的现实拟真感。
也许《小丑》还稍显沉闷,也许剧情也没有太过惊人,但本片仍然是近几年少有的一部电影佳作。对于电影世界来说,它重新回归了电影的想象力、表现力、表演性。在这个越来越被爆米花漫画世界霸占的世界上,努力向观众展示着电影艺术的本源魅力。-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