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应增:唯一自豪的,就是在工作上没出现过任何差错
原创: 殷七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殷七
朱应增近照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可以说,张爱玲的回忆,是属于老上海人的集体回忆,其中人间情绪,悠远漫长,犹如年复一年的江南梅雨,总要潮湿一遍旧物旧人旧情。同卢湾支行老行长朱应增相约在他曾经的工作地之一——淮海中路98号金钟广场,听他聊工作聊生活,谈笑风生,期间不断有路过的同事到会议室门口来打声招呼,问候这位银行前辈,朱应增热情回应,偶尔挥挥手,一波一波的热闹,可见人缘颇佳。往事历历,他爽朗大笑,而谈到自己时,又分外谦逊:“我从小不出挑,胆子不够大,功课不拔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从上海小弄堂里走出来的孩子,真没想到后来能够进入银行工作。”
少年初长成
雁荡路工行网点旧影朱应增,1946年夏天出生在上海,是朱家最后的增字辈,“家族延续时间长了,亲戚之间走动日渐少了,年轻人不再守旧,我后面的一代也不按照辈分取名了。”据说朱应增的父亲原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每日早出晚归,遗憾过世较早,从他记事起,父子之间的交流寥寥。“我生在卢湾区,儿时住在建国路的里弄房子,后面一条马路是现在有名的泰康路田子坊,读书就在附近的学校,每天两点一线,也不贪玩,生活范围狭小,更谈不上有什么交际圈,养成了我早年不善与人打交道的内敛性子,对于未来也没有多大的憧憬。”
高中毕业后,顺水推舟,街道为他安排了一次面试,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不久接到了来自银行的录取通知,懵懂少年,便早早入了职场。“同批进行的大约有40多人,我分在了301,也就是当时的卢湾区办事处,在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后上了柜台。专业由行里的老同志手把手来教授,缔结了正式的师徒关系。我受师傅的影响很大,他不仅业务纯熟,一身本事,还很负责,乐于分享,从不藏私,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性格使然,朱应增在工作上偏重业务,只管埋头工作,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遇到问题往往“对事不对人”,公私分明。“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是那时每位新进员工的唯一准则。
1963年12月起,朱应增从打浦桥分理处的储蓄员做到辅导员,同样为人师表,勤恳又专精,1980年12月,他荣升副主任,四年多后担当主任。彼时他以身作则,每天上班比其他员工早到,下班晚走,遇到手工计算的差错,也是加班带头处理。谈及管理经验,朱应增表示,无非日积月累,驾轻就熟。在对付他最不擅长的人事问题时,可以例举一位老同志打趣他的话,那就是“你只会调人”。比如,遇到员工之间闹矛盾,有私人纠纷的情况,“那就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调开!”朱应增笑着回忆道:“分理处下属最多的时候有11家储蓄所,后来减少到9家,总有地方可以安置员工,教他们安心工作。”此外,为了搞好管理工作,补充大量管理知识也很有必要。“那时,企业管理类书籍不多,涉及人文方面的就更少,几乎是出版一本就买一本,如获珍宝。”
顾及到身体等原因,1989年10月,朱应增调任卢湾支行企管办主任。“当时正是企业整顿大力推行之际,分行为落实企业管理,在各支行成立了全新的部门——企业管理办公室(简称企管办),主要负责配合主任室,制定一系列相关办法,如奖金考核办法等。”对朱应增而言,工作并不复杂,但不能一天到晚只坐办公室,而要勤于到基层了解情况,“行里配给了辆自行车, 每天都在外面跑,各个网点都熟悉了,为我日后开展工作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知身在情长在
人民银行“经警”合影谦虚谨慎是朱应增最大的优点,“ 一路走来,没有什么亮点,按部就班,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平稳。”因工作踏实,管理上做出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1991年7月,朱应增调到行长室任副行长,负责抓业务,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7月,正式退休。在此期间,朱应增搭档过五任行长, 自认当得上是一位“ 好幕僚”。除了办公室和工会,朱应增还分管过保卫、总务、基建等部门。其中整顿保卫科,是他觉得很有意思的一段经历。朱应增至今还记得,“到保卫科开展工作,行里另外又发给我一套专属保卫科的工作服,和一张工作证,写着经警等字样。”据说,当时的保卫科,全权负责行里的押运工作,从押运车到人员配置,甚至是武器,其中枪支管理最为重要。此外, 押运人员都是部队出身,和一般银行职员不同,他们直来直去,脾气硬, 不容易团结。朱应增上任后,便要求员工一切从“新”开始,既往不咎, 并且主动带头工作,如在大年夜主动值班, 提供员工方便, 平时和他们打成一片, 了解员工需求,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年时间, 不但集体打靶成绩提高了, 还一直保持在分行前三名。
“那会,只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业余活动,更别说娱乐了,生活上也都是我的爱人在打理。”朱应增于1974年结婚,四年后,儿子出生了。他特别感激太太,一力将家务事全部包揽, 教育孩子,支持他的事业,教他不曾分心。退休后,朱应增便主动将家里“买汰烧”的事情,“接班了过来”。如今,老两口每天的生活简单,但很有规律,“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打扫卫生,出门买菜, 料理一日三餐,都没什么特别的,除了五点半晚餐时,我习惯要听说书, 边吃饭边听。此外,还在手机上浏览一遍今日头条。”朱应增不热衷外出旅游,更喜欢在家里找点事情做,但他也不看电视,不常读报,就爱翻翻书,“上班时候买了不少书,一直没时间看,现在空了就拾起来,最近花了不少时间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开拓心胸。”为防止久坐,朱应增还养成了一个生活习惯,“我的茶杯不放在手边,想喝了就要站起来去拿,顺便就活动一下筋骨。”朱应增表示,每一天有书可读,有事可做, 就是上天赐予的幸福。“我的一生很平凡, 生活安逸, 从来也不讲究什么,唯一自豪的,就是在工作上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原标题:《【银行老克勒】朱应增:唯一自豪的,就是在工作上没出现过任何差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