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谁说上海人一百年里只穿羊毛衫,没穿过绒线衫?
原创: 马尚龙 大上海小龙弄
十几年前还是在博客大热的时候,有位网友评论我说,一看你的文章就知道你不是上海人,而且还是来自很荒僻山坡的乡下人。他的发现恰恰是我的不打自招。
我在一篇博客中写到,以前上海女人欢喜用结绒线衫来打扮自己,衣裳多,翻花头快,穿得样子好,还省钱。看着她们兜里好几团颜色不一的烂绒线,都是旧绒线衫拆下来的,但是要不了几天,烂绒线团就变成了一件花绒线衫,这花样还是女人们自我设计、并且互相拷贝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影星龚雪一件绒线衫,便上了电影杂志的封面这位网友说,上海这一百年里就没有人穿过绒线衫,都是穿羊毛衫羊绒衫,一百年来上海女人也根本不会结绒线,结绒线都是外地人尤其是乡下女人的事情。
当年我也血气方刚的,拍了些照片给他看看我的绒线衫,虽然已经有些年不穿了,但是稍早的时候,在上海非常流行时髦;我甚至还给他看户口本上我的报出生记录。我还知道,我母亲的“绒线生活”交关好,那些用过的结绒线针——在抽屉里,几十根粗细不一、长短参差的绒线针,竹子做的——都不舍得丢掉的。
我母亲生前用过的绒线竹针,不下一百根几十年前上海男男女女的感情传递,绒线衫一定是少不了的。按照当下的理念,绒线衫还有许多的寓意,爱情需要穿针引线,需要编织,需要温馨——绒线衫都齐全了。这么美好而实惠的信物,善于多快好省的上海女人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早就DIY了。
在淮海路也有好多家卖绒线的店,妇女用品商店是肯定的。在它的对面,有一家很大的百货商店,有名牌绒线的专柜,当然还会有牙刷牙膏香肥皂,木托板压福帽,钮扣针线阳伞书包,百货商店就是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需要。卖的软百货很杂,却有个气派的店名:麒麟百货商店。
千万别以为淮海路仅仅就是布满情调与小资,清一色最高档的消费与消遣,日用百货吃喝拉撒,也一直是老百姓更直截了当的人间烟火。上海女人是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只是这么些年来,“上海女人”在当作一个品牌被传播的时候,她的所谓优雅、格调、在被失当地放大,而上海女人俗常生活的本身,则经过滤色镜的处理变得朦朦胧胧。好像上海女人每天早上都在睏懒觉,下午都在打麻将,晚上都在孵咖啡馆泡舞厅看电影,轧轧姘头;旗袍高跟皮鞋……至于结绒线似乎就应该是乡下女人贫瘠潦倒、低声下气的生活。
淮海中路478号-492号,麒麟百货商店原址(上图)算得上是很大的店了,九十年代初后关停并转,是如今的上海钟表店(下图)上海女人真不是这样,也不是这样想的;贤妻良母才是上海女人的底色。而且上海女人善于将结绒线看作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本领,而后便提升为休闲和品位。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换了二十三套旗袍,而一个上海女人的绒线衫,结了拆拆了结,一生也是在绒线衫的花样年华中悠然流逝。虽然结绒线再怎么说都是一种辛苦,但是从来没听上海女人埋怨结的,倒是常常可以看到她们为自己的杰作沾沾自喜,每一件绒线衫都是虚荣心的一次满足。要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会结绒线,那倒是惭愧的。所以当年“麒麟”的绒线远近闻名。
《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发行量150万册,封面模特是马莉莉年轻时的冯秋萍,以结绒线出名而成明星人物这位网友还不知道的是,上海女人不仅会结绒线,而且时势造英雄,绒线造巾帼,上海还涌现过一位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
冯秋萍可谓是和上海最著名的绒线店“恒源祥”有鱼水之缘。诞生于1927年的恒源祥是贵族名嫒小姐们的最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恒源祥极尽了上海女人的美丽和娇媚。这里有风靡上海滩的号称软黄金恒源祥毛线,还有编织大师冯秋萍坐店授艺,著名电影演员周旋、秦怡、王丹凤都是她的客人,那些时髦的太太小姐更是将她围成一团,她成为喜爱编织的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曾经有过一本杂志,封面照片就是冯秋萍在手把手教秦怡结绒线。
有一组简单的数字很能说明冯秋萍的影响之大之深之久远。1934年,冯秋萍开办了“秋萍编结学校”、“良友编结社”,长达5年;而后在“上海广播电台”授教编结技艺,受聘为好几家绒线厂商的编织顾问,创作设计了大量造型别致、针法新颖服装,出版专著三十余本,形成一股独特风格的绒线服饰时尚,由此促进初期国产绒线厂商事业的迅猛发达。上世纪50年代,冯秋萍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执教编结技艺,1983年上海电视台拍摄《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系列讲座40讲,同步发行教材150万册。上海女人没有不知道冯秋萍的。
第一代影星白杨,也曾经是冯秋萍的门生,她身上这一件绒线衫,成为当年的流行款,有报纸俯瞰专门介绍这件绒线衫的编结细节这就是上海女人的“女为悦己者勤”。绒线衫不仅是给自己结的,也是给老公和孩子结的。老公和孩子身上的绒线衫一定是在不断的拆拆结结的,如果哪个男人或者孩子绒线衫的袖口破了还可以抽出一段毛线,那么人家不会说那个男人或者孩子怎么怎么,而是说那个男人的女人或者那个孩子的母亲怎么怎么。
所以会现代女红也是上海女人的规矩,也是上海女人的清高。以前孩子们拍照都是脱了外套穿了绒线衫拍的,甚至家里的杯垫和无线电的披巾都是一针针钩出来的(用的是不锈钢钩针),那是上海女人为自己留下的艺术人生。羊毛羊绒衫衫只是近三四十年左右撑起了世面。
穿了绒线衫走T台,大约是外国的乡下人吧再回过头去看那位网友对我的笔伐,我实在无法断定他是哪里人。像煞不是上海人,那一定是一个憧憬上海幻想上海的人。当时我有点气不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上海人被说成是乡下人也不错,叫做返璞归真。要是有人穿了一件绒线衫出门,倒真是有档次的凹造型了。当然,也要看是谁穿在身上的。
马尚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
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
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
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
原标题:《马尚龙 | 谁说上海人一百年里只穿羊毛衫,没穿过绒线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