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更新·展|上海大鱼营造⑤:街区杂志诞生记

或或
2019-11-20 17:5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新华录》什么时候可以出来呀?”

“快了快了,已经在进行排版工作了!”

这是最近在“新华录共创小组群”里发生的对话。从今年2月起,和新华路街坊们一起努力了近半年的第二期《新华录》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做一本街区杂志吧!

2018年11月,《新华录》创刊了,源于2018年城事设计节带来的契机。

《新华录》创刊号封面 2018年11月刊。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8年城事设计节关注的主题是“城市更新中的新社区”,聚焦于上海长宁区新华街区。在推进社区空间改造的“硬性”内容前,邀请了社会组织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下文简称“大鱼”)加入,在微更新过程中进行一些“软性”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沟通协调平台,以及参与微更新设计的机会 。然而,微更新点位只能辐射很少一部分社区与居民,对整个街区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如何让居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享有真正的获得感,甚至对社区和街区产生认同?这是大鱼在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城事设计节的发起方——AssBook设计食堂(下文简称 AssBook)当时提议,对几位与微更新点位相关的居民,进行口述采访记录,以展现改造点位背后的人与社区的故事,丰富城事设计节的人文内涵。在大鱼看来,这是很重要的记录,甚至值得以更持续的方式来呈现。

其实,在日本东京就有一本创刊超过二十五年地域杂志《谷中・根津・千駄木》(1984-2009年,2009年起转为网站版杂志),杂志发起人是当地的三位主妇。《谷中・根津・千駄木》的主要内容是展示地区的历史和日常生活,试图唤起人们对自己生活街区的记忆与情感。后来,在这本地区刊物的持续影响下,这三个地区名被亲切地串起来,它就是被誉为保留着东京下町老街风情的“谷根千”街区。“谷根千”不但迎来了日本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造访,还孕育了一群珍视当地生活文化与资源的街区守护者。

如果新华街区也有一本自己的杂志,未来会带来什么呢?

2018年夏天,大鱼邀请三明治(非虚构写作平台)加入讨论,慢慢地,这本“街区刊物”的样子越来越清晰。结合2018年城事设计节的主题与新华街区的特质,“可共享的人文街道”成为第一期刊物想传递的价值。故事围绕街区中的“人”展开,通过在新华街区生活、工作的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新华街区的多元与共享。

确定好主题后,就开始分工干活。其中,城事设计节为内容生产提供了主要经费,三明治负责故事采写,大鱼负责项目统筹、协调联络和摄影等工作。在街坊、设计师、街道相关部门等各方支持下,经过约两个月的努力,《新华录》创刊号面世了。

创刊号分享了新华街区上的 6 个人物故事,有在这里租房的法华镇路女孩;有为社区设计分类垃圾厢房的意大利设计师;有在自家店门口“打碟”的川面馆老板;有在新华路工作的建筑漫游爱好者;有在社区住了30多年的热心退休工程师;也有支持“斜杠”精神的咖啡店老板。

“这里的居民、店家,在这里工作学习的人们,人人都是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街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共享共创街区的彼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一个街区是否有温度、有魅力、有生命力,也同样取决于社区的每一个人。”

—— 《新华录》创刊号 发刊词

《新华录》创刊号,新华故事地图,设计师:许静、黑米

创刊了,然后呢?

杂志创刊后得到了不少积极反馈,那么,怎么让《新华录》持续下去呢?

如果下一期《新华录》继续采取与外部团队合作生产内容的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内容具有一定专业度,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外部团队在听完故事后,可能就不会再和街区发生关系了。而大鱼做社区刊物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街区里发生关系,从而促成更多的可能。比如,通过关注某个选题,我们关注到街区的某类人物,与他们进行了链接,再通过传播,让更多人与这些街区人物和街区空间产生链接。

这和大鱼对自己在街区中的角色定位类似。大鱼不希望自己成为街区活动的策划专家,也不希望成为专业的街区杂志编辑室。而是希望扎根在新华街区,做不同面向的探索,从而找到激活街区的那道门。

那么,街区杂志和激活街区的结合点在哪里?可以让街区的人来写自己街区的故事吗?如果可以孕育一个街区的故事生产社群,这个社群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选题,发掘感兴趣的故事,并传播给邻居朋友,形成一个良性的街区信息循环链,这也许是让《新华录》持续下去的核心。

于是,在创刊号的最后一页,大鱼做了一个“小广告”,希望寻找一起生产街区故事的“共创者”。《新华录》推出后,我像街区里的小邮差,把《新华录》放到街区上一家家的咖啡店、书店和曾与大鱼结缘的店家里面,希望有更多街坊了解这本街区杂志。

《新华录》共创计划海报

在《新华录》创刊号发布会举办的一个月后,当我打开报名后台,发现有超过30人报名了“共创小组”,而且有一半以上是新华街坊,还有一些从事过摄影、艺术创作、媒体编辑等工作的专业者。隔着屏幕,我感受到了新华街区的满满活力。

2018年12月8日,《新华录》创刊号分享会,幸福集荟

与街坊邻居共创一本街区杂志

对于还没有杂志创办经验的大鱼来说,《新华录》是挖掘和传播街区文化,连接社区资源的一项实验项目,尚未设定硬性指标。至于下一期《新华录》怎么进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已经吸引了第一批感兴趣的伙伴,但也有很多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大鱼在这本杂志中的角色是什么?

如何让来自街区内外的伙伴互相分工协作?

共创小组的伙伴们,是否拥有故事生产的技能和经验?是否需要对他们进行培力?

怎么让参与者通过做《新华录》这个媒介,实现他们真正想做并且享受的事情?

……

今年2月,《新华录》共创小组进行了第一次线下见面会,对未来的街区杂志进行了讨论与提案。

参与者包括前《上海壹周》的主编阿岩和三明治的主编万千(他们也是新华路的街坊),大鱼原本打算邀请外部团队主办写作工作坊,但这两位主编都认为,在低成本的操作前提下,他们对“共创社群”写故事的能力有信心,大家可以边试边调整。

从今年2月到5月,我们组织了3次共创小组的线下活动,从倾听大家希望在共创小组中扮演的角色,到讨论下一期杂志的主题,再到具体的角色分工。慢慢地,大鱼也找到了在“共创《新华录》”当中的位置,那就是作为共创计划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每次活动中设计探讨的问题,希望参与者与这个街区发生越来越多的关系。

2019年2月,《新华录》第二期 共创小组见面会

在共创小组进行选题讨论时,街坊们会抛出“我邻居的孩子在教父母做垃圾分类”、“垃圾都去哪里了”等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这些场景,就像一个小小的杂志编辑室,也像一个小小的街区议事厅。虽然我不知道,共创之路可以走多远,但能链接到这些对自己的街区有热忱的伙伴,对大鱼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有一天,共创小组的报名后台收到了街坊邱晴的报名。报名时,她刚搬到挪威一个月,但婆婆家就在新华路街区,对这里很有感情,而且做一本Mook Book (杂志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今年春节,她回到上海,和我们聊聊自己可以为《新华录》做点什么。讨论下来,她可以远程担任校对工作,离开时,还跟我们说:“有什么事情,记得找我帮忙!"

更有趣的是,第一期《新华录》中的故事主人公Anjo,也积极参加到共创工作中,喜欢文字的她这次“翻身做主人”,成为了第二期的记者。

还有一次,在一个有点小雨的夏夜里,我和《新华录》记者Phoebe、Anjo一起去拜访街区的可持续生活达人王丽。还没开始提问,王丽很自然地介绍起自己最近做的事情,Phoebe发现王丽曾和自己在同一个领域工作,接下来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喝茶聊天,比起采访,这更像一场温馨的街坊茶话会。

与产出好看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共创者和街坊们建立的联系。

王丽(左一)在工作室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新华录的共创模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一次《新华录》共创模式的讨论上,街坊阿岩来了一句很简洁的总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新华录》共创计划基本以不设门槛、非营利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无论是否有相关经验,任何对杂志有参与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加入共创团队(本地街坊优先)并得到相关支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共创者都认同杂志的理念,并愿意以公益的心态投入自身力量。

为了保持刊物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第二期《新华录》除了得到新华路街道的支持,共创团队也在考虑采用更多元的方式,让更多关心新华路街区的人们参与进来。比如,面向街区商户,是否愿意在店内展示《新华录》,或者以赞助优惠券的方式支持,提供线下活动的场地支持等等。总的来说,希望街区的各个主体,都能以某种方式体现对街区杂志的支持,以及对街区的关注与参与。

对大鱼来说,共创街区杂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做”杂志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让“业余”的街坊们也乐在其中的氛围。

共创小组的协作方式包括,大家分组后自愿在组内“有力出力”,组长负责组内工作进度,大鱼负责总体进度统筹。前期,大家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挺高,随着时间周期的拉长,大家的积极性慢慢冷却下来。怎么让大家保持积极性?大鱼也在学习和探索更可持续的共创模式。

未来,我们希望《新华录》可以更好地发挥作为街区链接和社区活化的媒介角色,让更多人看见新华街区的在地魅力。如果有机会,欢迎你拿着新的一期《新华录》,来新华路上逛逛,遇见可爱的街坊们。

第二期《新华录》封面,主题为“可持续生长的街区”

(作者系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第二期《新华录》责任编辑)

11月23日下午13:30,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的“社区更新观察团·第四场”将走进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区,大鱼营造将带领大家漫步新华路,讲述这里的社区营造故事。届时可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观看直播,或者关注澎湃新闻的上直播栏目。(注:此二维码链接到直播时间才会生效,请耐心等待。)

关于“社区更新观察团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发起的“社区更新观察团”,希望把积极从事社区更新实践,想要一起完善社区的人们集合起来,一起观察,一起漫步,一起讨论。“社区更新观察团”将对上海五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更新实践深入考察;相关实践者将以“城市漫步”的形式,分享在地经验,并与关注社区议题的更多人,在 “空间正义”与“社区赋权”的框架之下,共同探讨社区的未来。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