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0年,致敬科技追梦人 |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

2019-11-12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科教用以兴国,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才能实现科教工作者报国为民的宏愿;兴国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真正找到强大持久的动力。

-朱光亚

师从名师

稚慧初现

1924年12月25日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

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朱光亚兄妹与父母合影

左一为朱光亚

1931年后

在汉口第一小学

圣保罗中学学习

193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重庆,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南开中学旧照

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尤其是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

青年朱光亚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

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

众多名师的栽培

使朱光亚有了坚实的基础

朱光亚(前排左二)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与同学合影

给留美同学的

一封公开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

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中间朱光亚

1946年9月,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

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

朱光亚学习认真

很快赢得了密歇根大学

物理学系教授们的好评

朱光亚(右一)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

1949年秋,朱光亚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读博的4年里,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全是A。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消息传到美国,中国留学生纷纷欣喜相告。这一天,朱光亚和他的未婚妻许慧君商定,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建设新中国。

朱光亚和未婚妻许慧君

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0年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

第三卷第八期上刊登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1950年2月28日,即寄出《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的第二天,朱光亚登上了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邮轮从旧金山出发,途经洛杉矶、夏威夷、日本的横滨、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

不仅在美国,甚至在欧洲,读到这封信的中国留学生都异常激动。“两弹”元勋、中国著名核科学家程开甲曾回忆说,他当时在英国留学,选择回国,就是受到了这封信的感召。

程开甲

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上签名的52人中,许多人与朱光亚一起同行。许慧君因为还有一个学期才结束学业,她与朱光亚约定,半年后回祖国去找他。

此前,朱光亚已得到通知,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可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但朱光亚拒绝了,他的心已经飞回了祖国。

朱光亚庆幸自己能够顺利回国。在漫长的航行途中,这些回国者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对祖国的怀念和回国后的打算。朱光亚是畅谈时的中心人物,因为他收集了不少新中国的资料,交谈时让大家感到很新鲜。

20世纪50年代归国初期的朱光亚

有时他们也会聚在一起唱歌

那首《赶快回国歌》是大家百唱不厌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回国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时代现象。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

这些在美国和欧洲工作、留学的中国学者、学生,原本有着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面对祖国的召唤,却能自愿舍弃,义无反顾、百折不饶地选择了回国,从而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代栋梁。

朱光亚笔记

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为什么这样强烈?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为什么能够延续不断?

这些问题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朱光亚曾言简意赅地回答说:忠诚报国。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56年

新中国决定

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报二机部批准后,千军万马即将奔赴青海草原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大会战。

朱光亚等科研、生产人员以及增调的技术骨干迅速汇集到西北基地,全面开展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攻局面。

1963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即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大纲),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

1963年8月,朱光亚等领导参加了青海研制基地冷试验专题研讨会,为综合验证理论设计和一系列单项试验成果,决定尽快实施关键性的全球聚合爆轰试验。

在他和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的组织领导下,解决了大量理论、技术和生产问题,于11月20日成功进行了缩比尺寸全球聚合爆轰试验。朱光亚亲自撰写试验总结,认为这项试验完成后,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只剩下等待足够的核材料和临界实验了。

1964年3月,朱光亚组织制订研究院《1964年科研工作计划纲要》,详细布置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计划。

朱光亚全家福

1964年6月6日,朱光亚在青海基地与其他同志一起组织进行了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轰试验,这是原子弹装置核爆炸前的一次综合预演。

6月12日,朱光亚组织起草完成了《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对核装置运输、总装与质量检验、引控系统调试、测试项目等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开始全面转入现场实施阶段。

10月8日,朱光亚等在现场亲自指导技术人员严格按规程进行原子弹装置装配与检验。

14日晚,经张爱萍、刘西尧、张震寰、张蕴钰、李觉、朱光亚等签字后,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被吊上铁塔。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有力地打破了

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63年9月

完成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后

邓稼先、周光召等领导的理论部就在朱光亚、彭桓武安排下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氢弹理论的探索。

朱光亚与于敏(左)、陈能宽(中)讨论问题

1965年元月,二机部决定将黄祖洽、于敏带领的这部分力量从原子能所调到核武器研究院。

2月,二机部上报由朱光亚起草的《关于加快核武器发展问题的报告》。在朱光亚和彭桓武的指导下,组织制定了加速突破氢弹技术的科研工作大纲,并把目标设定为先进的能配导弹的热核弹头。

经过充分讨论、研究、补充完善,最后综合归纳出两种攻关途径。

张爱萍(中)与钱学森(左)、朱光亚

又经过几个月

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

基本明确了攻关的技术路线

在此基础上,1965年8月,朱光亚组织起草了《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对必须重点解决的理论方案和热核材料制备两个关键问题,尤其是氢弹原理的突破,作了统筹安排部署。

在他的支持下,彭桓武、邓稼先领导理论部组织力量对氢弹原理进行“多路探索”。

在抓理论设计的同时,他还亲自部署并指导了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经过各部门的大力协同和艰苦努力。

1966年12月28日

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这是中国掌握氢弹技术的重要标志

1966年,聂荣臻元帅和朱光亚、王淦昌在氢弹原理试验现场

新原理

简便、先进、可行

朱光亚马上组织有关人员分析这次试验的数据,全面展开第一颗全当量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

1966年国庆节,朱光亚与彭桓武、邓稼先在天安门城楼上

1967年初

氢弹正式试验的理论方案完成后,氢弹装置结构设计、制造等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1967年6月5日

氢弹装置终于加工完毕,8日运抵试验基地。

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

在我国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发展速度是核大国中最快的。

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4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

不用浮名

伴此生

1971年

刚刚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受命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

在朱光亚的支持下,项目组经过与许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逐渐达成了共识,提出了用压水堆的意见,并很快完成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设计方案。

实践证明

压水堆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符合中国实际和世界核电站发展的主流

朱光亚在办公室批阅科研文件

朱光亚指导了核电站研究、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研制等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使核燃料组件得以完全立足于中国国内研制成功。

站立讲话者张爱萍,张爱萍左侧第二人朱光亚、右侧第三人钱学森

朱光亚亲自参与领导了核电站的踏勘选址,亲赴浙江、江苏、上海多个选点考察,最终于1982年选定了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厂址。

工作中的朱光亚

1984年2月,朱光亚主持了秦山核电站扩大初步设计的审批会议,审查批准了扩大初步设计,并对即将开展的工程建设中将要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和工程进度等作出了决策。

泰山核电站

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设备研制同步进行。

1991年12月15日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

1985年、1988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6年,由朱光亚主持撰写的《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朱光亚与其他22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与深厚的学识、显赫的声望和巨大的成就相比,朱光亚留给人们印象更深的是他谦厚儒雅、低调做人的为人品格。

生活中的朱光亚非常简朴。

朱明远回忆说:“父亲有个百宝箱,收集了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剩菜剩饭一定会留着下顿吃。”

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整整跟随了他近40年的时光。他爱骑车不爱坐专车,家人也很自觉,轻易不用他的专车去办事,偶尔有急事借用一下,朱光亚都会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记下来,事后他为家人付费。

朱光亚的生活并不宽裕

但他的节俭不是因为没有钱

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港币。颁奖前一天,他对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说,全部奖金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

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核事业上的成就时,朱光亚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原标题:《70年,致敬科技追梦人 |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