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静萍:误入梨园,一夜成名,二度摘“梅”

2019-11-12 16: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她是梨园“天后”

她是福建“骄傲”

14岁误入梨园、25岁一夜成名

她就是福建省首位“梅花奖”演员、

二度“梅”得主——曾静萍

现在,

请跟随闽姐姐和东南卫视记者的视线,

走近曾静萍,

共同倾听她的“芳华”故事。

国家一级演员

曾静萍

1963年生于福建泉州,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荣获首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首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其领衔主演的《董生与李氏》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梨园戏,堪称“古南戏活化石”。

800年前,就已经浸润在福建泉州一带

百姓的娱乐生活中,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精深

地方特色又极突出的剧种,

本应偏安一隅静静存在,

可神奇的是,

梨园戏正在被越来越多闽籍以外的观众欣赏,

不仅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戏剧节,

而且还走出国门,走上了国际的舞台,

仿佛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女子,

偶然间被世人看到,霎时惊艳了所有人。

当然,这份惊艳的持续发酵离不开一个人,

她就是——曾静萍

二度摘“梅”,替补“替”出个梨园名家

进梨园对曾静萍来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曾静萍的父母都是话剧演员,

他们也是福建省第一批电影艺术演员。

小时候,曾静萍就经常跟着父母

到乡间、军营演出。

有时候缺小演员,有人说你要不要来一下?

来就来!她不怕上台。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曾静萍

从小就热爱唱歌跳舞,

12岁时,北京舞蹈学院来招生,

她想去,父母却极力反对。

他们做了一辈子演员,

觉得这行实在太辛苦,

他们不舍得女儿受苦,

也不舍得女儿离开自己身边。

曾静萍只好把兴趣转入了“地下”。

但是,对艺术的热爱让听话的她,

第一次为自己做了主。

1977年,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招生,

尚不知梨园戏为何物的曾静萍偷偷报了名。

也许是老天故意捉弄,

她因“声带小结”落选了。

但一个月后,因别的学员退学,

她以替补身份进入艺校。

在艺校,她不是老师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学生。

学戏时她正处在变声期,嗓子较粗,

自身条件又不太突出,

老师无法明确地将她定位到某一个行当,

因此获得的演出机会少之又少,

演戏也多是替补。

排演时,一般要按照角色的重要程度,

分为A、B、C组,她在C组。

生也演过,旦也演过,丑也演过。

有一次,

她和同学们去参加福建省的中青年演员比赛,

同学都得了金奖银奖,

就她得了铜奖。

评委问她,你是什么行当?

她说:不知道!说完就哭了。

但也正是那段当“杂牌生”的经历,

让她能有机会接触每个行当,

每个行当都能练得有模有样。

这为她日后能扮演各种角色,

成为戏路宽的演员打下了基础。

在这样的苦中作乐的剧团生活里,

她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戏更好。

那时剧团重排梨园经典戏《朱文》,

曾静萍把“一粒金”的形象

发挥到了她所能达到的“极致”,

“那时候是通过自己心里理解和导演给的启发,

化成自己的动作,

当动作和心理统一时,

你就会演得特别舒服,

观众也特别理解你,

这样的理解也就是艺术效果。”

《节妇吟》剧照

“一粒金”的成功让她

成为新剧《节妇吟》的主角。

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上,

《节妇吟》一炮打响,

曾静萍拿到了“梅花奖”,

这是“梅花奖”开评6年来

福建演员第一次摘“梅”。

巨大成功让她迅速成名,

也让梨园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董生与李氏》剧照 摄影:海清歌

荣誉让曾静萍充满自信,

在《董生与李氏》中,

她一度实验性地把古典舞蹈、话剧

揉进了李氏这个角色的表演中。

《大闷》剧照

但2000年的一段学戏经历

让她对李氏、对梨园戏的理解有了改变。

曾静萍说,

“我用了三个月

跟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艺人蔡秀英老师

学了一个折子戏《大闷》。

在这个长达50分钟的独角戏中,

蔡老师所体现的身段,

处理的节奏,

强调的细节和执著的精神触动了我,

尽管有些科步过于强调规范而显原生态,

但当你细心地去琢磨、去领略,

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原始’和‘土气’,

恰恰是提炼于生活,

是地道而纯粹的剧种程式元素。

把她们那个年代对戏的理解、

演员对角色负责任、

对程式的观念都传递给我”。

这段经历让

她对梨园戏的表演和理解

都有了新的提升,

凭借重新理解之后演绎的《董生与李氏》,

曾静萍再次荣获“梅花奖”(二度“梅”)。

法国人说,“这是我五十年来看过的最伟大的作品”

《董生与李氏》剧照 摄影:海清歌

2013年,法国MC93国家剧院的

艺术总监索梅尔来中国选节目,

他到达泉州时,

《董生与李氏》剧组正准备去全国巡演,

道具都装车运走了,

第二天即将出发。

在没有布景、只有服装的情况下,

剧组专门为他演了一场戏。

看完之后,索梅尔为梨园戏、

也为曾静萍的表演所折服

他不吝赞美道:

“这是我五十年来看过的最伟大的作品!”

第二年,

《董生与李氏》剧组受邀到法国、希腊,

连演八场。

当时有一场,

法国文化部长迟到了五分钟,

就摸黑进来,

坐在剧院的台阶上看完了演出。

首演结束后的酒会上 ,索梅尔端着一杯酒

走到曾静萍面前,双膝跪下,

表达对这一中国古老戏剧的敬意,

这一跪让曾静萍深受震撼。

她意识到,

戏曲在这个时代,

并不是即将死去、或是正在死去的“传统”,

在海外的表演经历,

与海外艺术家的合作,

让她开阔了眼界,更确立了自信,

对自己,也是对梨园戏。

她愈加坚定

梨园戏的传承要“返本开新”

就是努力回到梨园戏的源头,

重新理解这个剧种最初的艺术自觉和趣味。

她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活态的,

而不是僵死的 。

她说,

“很古老的载体应该要孕育着一个现代的心态。我对传统特别遵守,遵守在哪里?因为我懂它,懂它就珍惜它。其实我不是叛逆的,我就是因为懂它,才会发现它的不足,然后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智慧弥补不足,让它更完善。”

在她的带领下,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挖掘抢救了众多传统剧目,

《朱买臣(残本)》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出。

它的复排以老艺人口述本为底本校订,

再辅以晚清时期手抄残本,

并请出56、57级梨园戏传承人悉心传授指导,

呈现出了仅此一家的诙谐生动的大团圆版本。

满台嬉笑怒骂,

整旧如旧,浑然天成。

《朱买臣》剧照

而新编戏《御碑亭》

更是对“返本开新”这一理念的

推动与尝试。

主创从女性视角出发,

着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与人生选择,

并将原故事大团圆的结局

改为开放式结局,

这种大胆的改编

赋予了人物很强的人格独立精神。

《御碑亭》剧照

这些戏蕴藉雅致,情感动人,

程式、表演似乎都是传统的,

但是它使观众懂得了每个人的内心,

尤其是长期被压抑的女性的内心,

因此澎湃着现代的气息。

或者说,传统与现代已经失去了界限,

没有一处不和谐。

“我们从事的这个职业,要往心里走”

在《悦读·家》节目录制现场,曾静萍老师为观众们表演《陈三五娘》片段——《有缘千里》

在曾静萍眼里,

梨园戏是一个有着神奇密码的剧种。

只要从事了这个职业,

就会永远为这个职业服务。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舞台上,

五代梨园戏传承人,

八代梨园戏传承人,

同台在演出。

图 /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是一个

非常有积淀、有历史内涵的一个剧种,

所以更需要演员有一颗虔诚的心。

“我们从事的这个职业,要往心里走”,

缓慢、安静、急不得。

“它不可能走得很快。

唯有做得精致,

演员表达好了,

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剧团的舞台将更多地留给年轻人,

曾静萍一直在努力培养青年演员。

在一次采访中

记者问曾静萍,

她带着的这拨年轻的小演员爱梨园戏吗?

曾静萍说,

“爱?不爱?爱是要等50岁以后才能说的,

那时候才有权利回答这个问题!”

而她自己,已经交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悦读·家》专题节目是福建省妇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东南卫视联手打造的一档家庭亲子阅读和原创音乐诵唱节目。《悦读·家》在每期节目创作上以“一个主题,一段故事,一部经典,一首原创诵唱音乐”为脉络,邀请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讲述自己和家庭故事,采取将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经典诵读与歌舞相伴的模式,让阅读“活起来”,使节目充满“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从而激发观众的参与性,带领观众在阅读中感受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错过直播的你们不用担心啦!

闽姐姐这就告诉你们如何回看!

1.关注海博tv微信公众号

2.点击菜单栏“微广电”。

3.点击“电视直播”

4.点击“东南卫视”

5.选取“重播悦读·家”即可观看!

所有积极给《悦读·家》写观后感(不限期数)

并被闽姐姐采用的,

都将会获得闽姐姐送出的神秘精美礼物哟!

闽姐姐等着你们,加油!速度!

(观后感请发至闽姐姐邮箱:fjsflsck@163.com)

猜你喜欢:

朋友圈里有态度

我关注 我赞同 我转发

来源/闽姐姐综编

编辑/郭小丽

校对/常斯雅

编审/许松青

感谢有她和像她一样的人,

原标题:《曾静萍:误入梨园,一夜成名,二度摘“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