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妃醉酒》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看“怡神所”的胜日繁华
恭王府是北京最著名的王府之一,每年接待约400万观众。在恭王府里的“怡神所”大戏楼则是府内唯一向公众开放的、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戏楼,位于花园东北侧,旧时曾作为王府演出、宴会、举办红白喜事之所。2017年10月16日,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在纽约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年世界建筑文物关注名单》,恭王府大戏楼成功入选,成为该名单的25处文化遗址之一,这也是此次唯一入选该名单的中国文化遗址。
11月9日,恭王府大戏楼举办由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赞助,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关注日(Watch Day)”活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彭伟,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副总裁Darlene McCloud、项目助理赵宏禧,文物建筑保护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韩扬,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许立华、副所长葛怀忠等嘉宾和文物保护行业专家、学者参加。丰台实验小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部分师生、家长参与活动。
扮演孙悟空的戏剧演员与小朋友们互动活动当日,恭王府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景区管理部郝黎首先为参加活动的师生们讲解古建筑脊兽和恭王府大戏楼。随后,《金猴贺福》《三岔口》《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戏曲在大戏楼上演。
《贵妃醉酒》《三岔口》大戏楼,位于恭王府花园东路,因其内部悬挂有康熙御笔“怡神所”匾额而又得名“怡神所”。整座大戏楼坐北朝南,面积685平方米,为三脊勾连搭卯榫式全封闭砖瓦木结构建筑,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
戏楼内分三部分,南部为戏台,台口朝北,硬木雕花隔扇墙分出戏台的前台、后台。戏楼后壁都是浅棕色的木棂,用暗蓝色丝布做底衬罩饰。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戏台背景上悬挂黑底金字“赏心乐事”木匾,两侧立着两根圆柱支撑梁架,而前后台分界处设立8根立柱。戏楼内悬挂有布垂饰和20盏彩图方宫灯。立柱、四壁和顶部布满藤萝雕饰、绘饰,“串支藤萝”海曼彩绘让观众犹如在藤萝架下。
藤萝海曼彩绘清代不准王公大臣到民间看戏,各王府就在府中蓄养戏班,在府内演出,于是就形成了王府戏班,戏楼北卷为正厅,是主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南卷为后台,是演员的化妆室。中卷南侧为戏台,北侧为一般宾客席。
按照戏楼建设情况,传统戏楼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宫廷戏楼、会馆戏楼和民宅戏楼。恭王府戏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大戏楼。戏楼全部用木头建造,不用一枚铆钉,多年来从未漏过一滴雨,这在北方非常少见。在舞台下面埋了九口大水缸可以充分帮助声音传送。所以不用任何音响装置,台下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听到,且越靠后,声音越清晰。而同时期戏曲演出场所多为分体式建筑,例如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
戏楼的建造具体时间无具体的历史记载可考,从国家图书馆所藏边款题为“同治四年”样式花园的设计图纸来看,恭亲王营建花园之初还没有戏楼。戏楼名“怡神所”,奕䜣之子载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作的《怡神所闲坐》诗中形容道:“怡神最轩敞,堂构费经营,胜日繁华多。昔为先忠王演剧宴会之所,余年澹泊情,无求随遇足……”
恭亲王奕䜣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为他办生日堂会祝寿唱戏时需要生火取暖,因此大戏楼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当年恭亲王府中的红白喜事也多在戏楼筹办。37年溥儒为其母项太夫人七旬大庆祝寿,在戏楼筹办了一次堂会戏。当时京剧界的名角云集大戏楼登台献艺,这是恭亲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
大戏楼内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末。陈鸿舜 摄原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带有明显的“西洋风”。其建筑形式、彩画、室内装饰极为独特,为国内现存的孤例。在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北京风机厂生产车间使用,建筑内外遭到很大的改造破坏。1978年,恭王府搬迁腾退工作正式开始,1986年,恭王府后花园的腾退工作暂告一个段落,住户皆已迁出大戏楼,同年,花园第一期修复工程结束。1988年,花园部分开放。
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国家对戏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在有限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尽力恢复了戏楼的历史面貌。时隔27年,已接近大修后的一般的维护周期,戏楼各个部位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残损和病害,对今天的正常使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戏楼所悬灯笼大戏楼内景值此次大戏楼“关注日”活动,恭王府也希望观众能够对恭王府和大戏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