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征稿选登】张掖:古韵新风诗意融合的千年文旅之城

2019-11-08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点击图片,体验“一部手机游甘肃”!

甘肃,羲皇故里、河岳根源,素有“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之盛誉,所辖之市州,虽河山不同、风土各异,却州有典故、地有雅韵,无州不名、无地不美。

坐落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就是一座美丽多姿、诗意栖居的城市。从上古先民游牧栖息,到中原王朝戍边屯垦,至现代逐步开发开放,已跨越5000年,史称“金张掖”。数千年的烽火淬炼,文化兼蓄,商贸汲养,民族融合,这座城市由星火数点的聚居点向驿站、古堡、城邦演变,生动阐释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发展的城市营建之路,成为丝绸之路上声名俱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水韵甘州》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张掖拥有316万亩湿地,这里芦苇婆娑,水鸟翔集,正是“绿荫丛处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刘宗新摄

河上边城自汉开: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在中国版图中,州郡是基本单元。《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是中华大地依山川定界、因江河划域而成九州的最早记载。《说文解字》对“州”的定义为“水中可居曰州”,州即是陆地之称。张掖,古为雍州属地,因得祁连山生态荫护,古与居延泽相连,为“西海”之地,森林涵养水流,孕育广袤绿野。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张掖居住;春秋战国,乌孙、月氏共居河西。两千年前的张掖,水草丰茂,牛羊肥美,耕地膏腴,五谷丰登,引得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羡慕,是锁钥边关、卫戍中原的要塞。匈奴等民族韦韝毳幕,以御风雨,以游牧为主,无城郭经营。

西汉武帝刘彻即位,择善而为,以儒治国,“畴咨海内,举其俊茂”,文治武功,开创盛世,持续“开边意未已”。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在河西与匈奴决战,占领河西走廊。汉武帝“为隔绝羌胡”,列置河西四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治所觻得,辖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十县。自此,张掖在汉王朝经营西北的策略之下,“近而藩垣四镇,远而纲领九边”,遂“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拉开了城市经营的序幕。

历代统治者皆把营建城郭视为国家大事。城市之定义,顾名思义,源于城,兴于市。城主要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是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主要指“买卖所之也”,即城邦中设立的商业互市。张掖作为郡县,既要抵御外侵,又要安民发展,遂有城郭之所。据专家考证,汉代建城已不囿于《礼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定,而是以“徙民实边”为中心,主张新建城邑须“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理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蓄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汉书·晃错传》)。集中体现了统治者营建城郭与安居顺民的智慧之光。

穿越历史云烟,我们无法获知,汉代张掖古城模样如何。据《通典》之说,张掖汉代城郭,应为黑水国遗址,位于现城西北17公里处。《甘州府志》记载,黑水国在唐为巩囤驿,元为西城驿,明则称小沙河驿,百姓称之为“老甘州”。现存黑水国遗址有南北两城,其中北城始筑于匈奴,汉代收复后沿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8米,面积5.59万平方米,约83亩。城墙黄土夯筑,基宽3.8米,顶宽3米,残高5.5米,夯层厚0.2-0.25米。南城始筑于唐代,宋、元、明沿用,平面呈近方形,东西长258米,南北宽226米,面积5.8万平方米,约87亩。城墙黄土夯筑,基宽8米,顶宽6米,残高8米,夯层厚0.16-0.2米。如今踏访黑水国,已是萧瑟凋零,满目残垣断壁、斑驳瓦砾,早已失去昔日市肆喧嚣、商旅接踵的繁华景象。民国元老于右任1941年考察黑水国后留诗一首:“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国史无传?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如今读来,浮想联翩。

张掖古城因何由黑水国迁往如今所在地,现在已无以考评,但曾为张掖郡县的主政者,从未停止营建城市的步伐,这些举动于《甘州府志》中历历而在:“汉光武建武元年冬,汉窦融据河西五郡,行大将军事,以史苞为张掖太守,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北魏明帝太和二年,以徐邈为刺史,在张掖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隋大业三年,帝命尚书左丞裴矩,驻张掖掌交市”;“西夏永安元年,创建卧佛寺于甘州城内”;“元大德三年,扩建甘州城,至大二年竣工。大德七年,置甘肃儒学提举司,始建甘州文庙。正德二年,都御史才宽建甘州镇远楼于城中央”;“明万历二年,砖砌甘州城,甘州城原为土城,巡抚石茂华奏准砖包,至是,巡抚廖相节督工完成;明洪武二十五年,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东大仓”;“清顺治七年,始建行都司学庙于火神庙,重建文庙;康熙六十一年,清廷平郡王为慈云精舍赐名西来寺;雍正八年,始建天山书院;乾隆二年,甘州知府冯祖悦重建甘泉书院”;“民国15年,重修万寿木塔”……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座城市凝聚着气象万千的信息,包涵着时代文明的密码,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史。如今我们追寻先民建设张掖城市的足迹,似乎只能从文章记述中领略点滴,诗文描绘中获得印象。明代郭登《甘州即事》曾写到:“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山近四时常见雪,地寒终岁不闻雷。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东望玉京将万里,云霄何处是蓬莱?”这或许是张掖这座古城的最好记忆。

丹霞驼影。寄意长空落彩云,天彰世表绶虹身。仙衣锦缎披浓彩,帝曲阳关送壮音。一座山,数只驼,走过了关河,惊艳了时光,凝结了思绪。李春摄

历史遗迹今犹在:丝路重镇,文化名城

张掖,又名甘州,是“甘肃”之名的发源地之一。一座城市,甘美天下,州藏古今,是丝路重镇,文化名城。

据《甘州府志》记载,张掖的城市建设,起步于汉、唐,成形于元、西夏,精工于明、清,是古代城郭营建的样板。张掖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黑河绕城而过,倚山傍水建城是先贤的杰作。原古城为土版筑城,以钟鼓楼为中心,街巷繁多布局合理,寺庙苇池广布,店铺字号众多,规模之大,艺术之精,是古代城防建设中的精品。清乾隆朝《甘州府城图》及《甘州府志》记载显示,张掖古城呈长方形,周长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城高三丈二尺,厚三丈七尺。东南西北各开一门,每座城门上建有三层飞檐挑角门楼,雕梁画栋,彩绘斗拱。城门外有护城河环绕,河深一丈七尺,宽三丈七尺,河面架设石拱桥四座。城外筑有城郭三面,南郭长二里二十四步,高二丈二尺,厚二丈一尺。东郭长四里一百三十步,高厚如南郭。北郭高厚如东郭,长半之。公元1763年,清代张掖知县富斌加固城池,以镇远楼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划为“田”字形的四大块。城门悬挂大匾,分别为“弱水东流”“流沙西被”“祁连南耸”“长城北环”。至1949年,张掖古城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主要街巷28条,有寺庙楼宫73处,建筑风貌保持延续,被誉为“河西第一城”,保存着“祁连积雪、黑水春融、苇溆秋风、薤谷晴岚、甘泉晚照、木塔疏钟、东山烟雾、板桥夜月”等著名的“甘州八景”。

俯瞰甘州府城,以丝绸之路文化中心为核,复原府衙、镖局、票号、商会、五凤楼、鲁班楼六大古甘州建筑,布局禅境、耕稼、毓灵、金戈、市井甘州五个主题空间,打造张掖版“清明上河图”。成林摄

卫戍边关,府衙俱备。张掖作为边塞重镇,又是历代郡县治所,因此常年屯兵,府衙齐全,楼台兼备。据考证,明清张掖城有署衙、官御、筑堡、墩台、苑圃10多处,如镇远楼、五松园、又一园、文峰楼、总兵府、五凤楼、明粮仓等。如今闻名全国、保存完好的尚有镇远楼、总兵府、明粮仓。镇远楼位于城中央高台,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古朴,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九重在望”,南“声教四达”,西“万国咸宾”,北“湖山一览”。楼台悬挂高1.3米、直径1.1米唐钟,是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雄伟。

劝善好学,书院兴盛。张掖历来文化之路芬芳飘香,贤达俊秀代不乏人。既有著书讲学的魏晋高士郭荷、郭瑀、刘昞师徒三代,又有诗文练达的唐人赵武孟、赵彦昭父子二人。劝学修礼、崇化励贤之风在张掖历代备受推重,东晋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文化三大重镇之一。明清以来,书院勃兴,张掖主政者先后创办甘泉书院、南华书院、觻得书院、河西讲舍、建康书院等10多所书院。其中最负盛名者为甘泉书院,清代有房舍120多间,有三台阁、甘泉楼、灌书园、爽心亭、锄经堂、集贤堂、玩书楼、双苇亭等建筑组成,秉承“躬行宜重、经义宜讲、史事宜稽、时务宜通、功课宜严”五则,为河西教育之典范,呈现“邀宾开阁书声近,移席穿林花气香”的崇文盛景,与张掖“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的壮丽风光相映成趣。

袭承传统,五行造塔。古代建城,兴土立木,讲究“五行具足”。张掖古建筑繁多,但最具“五行”之代表,归之为五座佛塔的建设。金塔系大佛寺原金塔殿之塔,为铜质古塔,塔顶方形斗拱。木塔位于原万寿寺,高33米,为民国重建,八面九级,砖雕木铆,浑然一体。水塔位于原白塔寺,又名白塔,高20余米,巍峨耸立。火塔位于原崇庆寺,高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土塔位于大佛寺,高33米,为覆钵式金刚宝座塔。五塔连环,五行生克,曾是金张掖“半城塔影”符号。如今或因盗掘,或因火灾,或因地震,金、水、土三塔均已损毁,现唯留存的木塔、土塔成为重要名胜古迹。

佛教西渐,寺庙广布。明宣宗朱瞻基有言:“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张掖作为佛教西渐之地,寺观林立,香火缭绕。建筑中多有木刻、浮雕、壁画、泥塑,汇集古建精华。有名的如宏仁寺、西来寺、文庙、万寿寺、崇庆寺、普门寺、白塔寺、圆通寺、关帝庙、佑善观等40多处,今存仅十之一二。最著名的是宏仁寺,即大佛寺,初名迦叶如来寺,为西夏皇家寺院,现存大佛殿、藏经阁。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三檐建筑,古朴庄重,规模宏大。殿内有木胎泥塑卧佛像,头枕莲台,头北脚南,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长4米,脚长5.2米,是亚洲室内最大卧佛。藏经阁有明英宗颁赐的初刻初印本《北藏》与金银粉所书《大般若经》,被佛学界视为“稀世之珍”。

会馆云集,民居典雅。张掖东连金城,西通西域,南接青藏,北达漠北,汉唐时为中国第二大商贸中心,因此历来商号云集、百业兴旺,明清时多由商贾出资建设会馆。如今保存较好的有山西会馆、民勤会馆,均是集山门、高阁、戏楼、看台、牌坊为一体的建筑群。此外,弥漫塞外气息的张掖民居,在全国民居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建筑采用木梁架结构,墙体为泥坯砖填充,屋面为木椽铺芦苇杆加草泥抹面。总布局呈四合院式,中轴线上有倒座、垂花门、堂屋,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街门多采用斗拱飞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门额由浅雕题字,谨遵“慎终追远”古训,故有“民德归厚”遗风,典出有故,字体朴拙,无不昭示城市古朴厚重气息。

甘州木塔--初秋时节,鲜花将古城装扮一新,引得古塔生辉,游人如织。张玉峰摄影

如今的张掖古城,或随战火兵燹,或因后世拆除,已是城门捣毁,城墙略存。但城区街巷雏形尚在,呈“井”字形,道路笔直,布局方正,宛如棋盘,沿用至今。人们传承于记忆中的城市古建筑,依然为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见证千年郡县的沧桑变迁,氤氲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丝绸路上东风劲:文旅融合、诗意栖居

苍茫的祁连山,树木荫翳,冰雪积年,每年外流水量124亿立方,其中88亿立方汇入河西走廊,滋润着平原绿洲,说张掖是湿地之洲、泉水之源,毫不为过。曾几何时,斯地风光旖旎、湖光山色,城区水面近三成,南大池、北大池、甘泉池、西水塘交错,有“一城山水、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盛名。徐悲鸿先生一生没到过张掖,但他的名联—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却无意成为张掖水乡盛名的经典诠释。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立意构建“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诗意组合,大刀阔斧,营造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镇远楼为中心,启动四大街拓建,城市框架拉大,道路出行畅通,铺开住宅小区,布局商业大厦,引领建成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进入新世纪,坚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理念,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高屋建瓴,匠心独运,确立“1+5”生态城市基本框架。即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高台、临泽、山丹、民乐、肃南5县城市框架。重点以以张掖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辅助以“5”,城北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城南开发绿洲农业示范园区和沙漠体育公园,城西建设滨河新区,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旅之城。

世界最大室内泥塑卧佛。问千年大佛梦何醒?容颜几尘封?看今朝张掖,钟楼燕语,木塔空灵,是处华灯溢彩。弱水浪千重,更喜阳关月,不再唱秋风。

生态引领,湿地湖泊绕城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2008年,市上启动实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依黑河划定甘州、临泽、高台湿地61.5万亩,打造以水景观为主的城市湿地保护带。为再现戈壁水乡风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甘州城北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完成退耕还泽3163亩,开挖水面景观600亩,建成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布局西北首个城市湿地博物馆,7平方公里的草湖滩成为城市后花园。在滨河新区建设中突出显山透绿、清水入城,勾画出以燕然湖、云中湖、居延湖三湖连接,总蓄水量342万立方米、面积2240亩的芦水湾景区,围湖栽植多样苗木300多万株,呈现以绿为邻、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伴湖而居的别致风韵。

文化渲染,再添古城新秀色。张掖境内现存有古遗址、墓葬、建筑52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馆藏文物2.4万件,是文化资源富集之地。近年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以“清雅甘州”风貌改造为主线,修缮镇远楼、大佛寺、明粮仓、高总兵府等历史遗址,恢复2条历史文化古街、32个古民居。搬迁张掖宾馆和甘州区委、区政府,让路建设大佛寺文化广场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其中博物馆以弱水溯源、张国臂掖、北凉雄风、万国咸宾、民族政权、府城遗韵为主线,集中展示重大历史事件文物400多件。秉承文化复兴重任,规划建设屋兰古镇,保护恢复九曲黄河灯阵、屋兰古镇民俗村、甲子墩汉墓遗址公园,重现历史名驿风采。以丝绸之路文化中心建设为核心,建成750亩的甘州府城,复原府衙、书院、镖局、票号、商会、五凤楼、鲁班楼等古建筑,布局禅境、耕稼、毓灵、金戈、市井甘州等五大主题,与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马蹄寺石窟群等历史遗迹今古相映、有机融合,丰富拓展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旅游支撑,融合古今促发展。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以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沙漠体育公园、平山湖地质公园、甘州府城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景区和以大佛寺、西来寺、明粮仓、总兵府、钟鼓楼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景区有序推进、融合发展。以红玉、碧玉、彩玉、白玉、墨玉为主,打造融祁连玉石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玉之园。以打造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建成张掖汽车自驾营基地,构建露营、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旅游综合体。精心打造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的张掖丹霞大景区,带动建成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肃南裕固风情走廊等19家4A级景区,是甘肃旅游城市中的“黑骏马”,年游客量已突破3000万,成为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

张掖保护黑河流域,恢复天然湿地,绿化戈壁荒滩,已是候鸟家园。夕阳西下,长河落日,候鸟们悠然嬉戏黑河水中,白鹭与灰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张玉林摄

产业助推,勾画城市新框架。2008年12月31日,滨河新区开工建设,占地26平方公里,“一心两轴四区六组团”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借助蓝天、碧水、绿色、美景元素,引进众多房企开发,10年部建成500万平方的生态城市社区。为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精心建设7500亩的绿洲现代物流园,招商建成四川愿景商贸城、北京光彩农贸市场,张掖粮油主食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张掖智能终端产业科技城项目,助推商贸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发展社会事业,以教育、养老、就医、文化为主的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逐步增强。

走过黑水国,仿佛想像到曾经雄伟奢华的古堡,听到当时市肆繁华的喧嚣。郑曼丽摄

莫道塞上边地远,张掖随诗广流传。千百年来,众多诗家、商旅、政客走过张掖,无不触景吟咏,留下佳句名篇。从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中“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的旷古雄迈,到陶渊明《拟古》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的侠义豪爽;从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清代诗人赵蕴崇《甘州怀古》中“汪汪弱水凝歧穗,声教西渐玉烛调”,张掖像一卷展开的画轴,在著名学者罗家伦笔下,诗意画意,遗韵千古,“不望山顶祁连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名片,已不经意间风行中国、名闻天下。

作者:谢晓军

太倔强了,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偏偏要靠才华,

没错,说的就是你!

在这人间最美的季节,

相信你已经领略了,

甘肃山川之俊美、

河水之绮丽、林木之神秀。

你是不是想拾起笔,

来分享你的所见所感,

是的话就来这里吧!

↑↑↑

点击了解征稿详情

原标题:《【征稿选登】张掖:古韵新风诗意融合的千年文旅之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