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精神丰碑丨杜富国:我还可以跑得更快些
“我还可以跑得更快些。”10月24日,重庆西南医院康复楼二层的锻炼室里,“时代楷模”杜富国正在一部反重力跑台上练习跑步,3公里的距离,他只需要13分钟就能完成,大滴大滴的汗水从额头冒出,顺着脸颊流到颈部斑驳的伤痕上,他挺着腰板,脸上的表情依然坚毅。
原本,他不属于这里。杜富国(左)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摄影 杨萌)云南边境的雷场,曾是他挥洒汗水的地方。
“和平时期,扫雷就是打仗,那才是战士该待的地方。”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23岁的杜富国挺着腰板,双手递交出“请战书”,言辞铿锵,眼神坚定。
经过层层筛选,入伍5年的杜富国最终如愿进入扫雷队。
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反倒是激起了杜富国的“斗志”。
看书看到部队熄灯,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里全是“一定要到雷场”的决心。杜富国心里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这一关,必须得过。
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杜富国又一次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扫雷兵”。
从理论学习进入雷场实战,杜富国从“书虫”变成了“雷场小马达”,面对环境恶劣、危险系数极高的雷场,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即使连续8小时不间断地持续排雷,他也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27.5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
“他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惫,我们不清楚他身上还有多大的能量?如果不是那场爆炸……”战友们断断续续的回忆里,充满了杜富国超乎常人想象的巨大能量。
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杜富国所在的扫雷排爆大队正在山林间排查雷弹踪迹期间,杜富国与队友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
“初步判断是一颗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向分队长报告后,接到了“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他转身对队友说:“你退后,让我来!”
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
一时间,杜富国受伤的消息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传回了他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他的伤情也紧紧牵动着云贵两地群众的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知道了他在3年的时间里,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不仅没有退缩,还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他是个真正的战士。”曾在第一时间救治杜富国的军医刘小波说过,杜富国是他见过的最勇敢坚强的人,重创之后,积极接受治疗,即便得知自己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杜富国也没说过一句后悔,喊过一句疼。
“他曾说过等他的伤治好了,就去装一双智能手,还去排雷,他说就算是在病房里,他也还是一名战士。”父亲杜俊一直陪护在杜富国的身边,他清楚,爆炸夺去了儿子的眼和手,却夺不走他作为一名战士的信念。
信念在心,斗志不休。
杜富国尝试将智能手穿戴到胳膊上(摄影 李凯祥)受伤以来,杜富国无时无刻不在“战斗”,只不过他的“敌人”从阴森恐怖的雷场变成了自己。
与自己较量,到底有多难?
失去双眼,但不能失去光明与尊严。
每天早上六点半,随着西南医院附近军校起床号的响起,杜富国准时清醒,估摸着衣物放置的方向,杜富国独自慢慢挪过去,弯着头,用鼻头触碰衣裤的便签来分辨正反面,分清后,在用牙齿咬起衣服一端,伸出胳膊,头钻进去,左右摇晃几下身体,衣服就穿好了。
失去双手,但不能失去自我与未来。
在杜富国的病房里,人们常常被其床上整整齐齐的方块被所震惊,这也是杜富国耗费千辛万苦拿下的一道“难关”。
“我先把被子铺平,然后一点点触摸着打出褶子……”足足15分的时间,杜富国终于把叠好被子,此刻,他已是满头大汗,而这已经是很熟练的状况了,此前经过了无数次反复的练习。
从扛过折磨人心的幻痛到逐渐适应无手的生活,再利用残臂重新学会独立洗脸、刮胡子、吃饭、写字、叠军被……杜富国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期间,也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自强模范”“时代楷模”称号,中央军委授予他“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自己的另一段长征路才刚刚开始。”光环背后,杜富国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段路上,军人无畏的信念与之同行。
风过老山,再无硝烟。
杜富国体能康复训练后满头大汗(摄影 李凯祥)但谁也忘不掉那片“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的中越边境雷区。
谁也忘不掉猛硐乡有个村子里87个人,只有78条腿的惨况。
谁也忘不掉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的大幕拉开以来,400余名官兵挺进南疆雷场,辗转在6个县70余平方公里的雷场,排除地雷和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的惊人之举。
谁也忘不掉青年战士们手捧“战利品”时展露的一脸笑意。
这些深刻的记忆提醒着人们,一切皆可以战胜!
【记者手记】让“大无畏”啃下一切“硬骨头”
在遵义这座红色老区出生的杜富国,从小就听着“长征”故事长大,“军人梦”的种子早已深埋心间,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在部队的锤炼中,这名青年战士在中越边境的雷场里,一步步锻造出了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带着初心和使命,杜富国与400多名官兵一起走进了雷场,用血肉之躯去换取边境百姓的一方安宁。
任务当头他总是冲锋在前,关键时刻他毅然挺身而出,生死一线他舍身相挡,“你退后,让我来”的铿锵话语,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负伤之后,他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更是令人动容与敬佩。
从扛过折磨人心的幻痛到逐渐适应无手的生活,再利用残臂重新学会独立洗脸、刮胡子、吃饭、写字、叠军被……即使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无不体现着杜富国惊人的战斗力和意志力。
新时代唤醒大担当,彰显大作为。
当前,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关键时候,这需要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士们”学习杜富国苦干实干、顽强斗争的精神,要有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决胜之年全面胜利的决心。相信在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再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都能战胜。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视频:杨舒丞
编辑设计 何涛 王迟
统筹 杨韬
编审 王璐瑶
您还可以关注
原标题:《精神丰碑丨杜富国:我还可以跑得更快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