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读丨长沙9岁男童身亡:群情激愤之后呢?
这是一场没有人愿意见到的悲剧。11月5日,湖南长沙,一名9岁男童被一名成年男子连续殴打后死亡。听到现场视频中男童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相信所有人的心,都是不平静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如何阻止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我们有理由追问。在舆论场中,有一种观点的声调,渐渐响亮了起来——在场的目击者,都是冷漠的,是这起悲剧的间接制造者。
面对这一观点,真让人感到左右为难。“北青深一度”的报道,为我们带来了这起事件发生时的更多细节。比方说,当时在场的围观者,大多是60来岁的老人。又比方说,受害者三叔表示,大面积的围观其实是发生在孩子遇害之后。总之,围观者和“冷漠”之间能不能直接画上等号,还没有定论。
受害者三叔描述的监控内容还显示,孩子从摔倒到不再动弹,只有几十秒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旁观者并不“冷漠”,也未必能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但这样说,又有为围观者开脱之嫌。不管怎样,在一条生命即将逝去的紧要关头,用犬儒主义为自己辩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哪怕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我们也会忍不住设想,如果大家能够再勇敢一些,再果断一些……
正因为人类不是冷血的动物,所以在悲剧之前,公众的讨论不可能不带有情绪色彩。然而,感情若是浓烈到了一定程度,又容易遮蔽我们的双眼。
其实,在这起事件里,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行凶者是小区里的“怪人”,早就引起过居民的警惕。时至今日,行凶者的精神状态尚不确定,但是,除了提醒行凶者家属,各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预防悲剧的措施?
又比如,事发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内的保安大多数上了年纪,也缺乏必要的定时巡逻。说实话,这并不是孤立现象。小区保安的职责到底是什么?看上去,这也是一笔糊涂账。
网络舆论场中的群情激愤,能不能转化为现实中安全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怕只怕,在公众悲愤、激动地指责过路人的“冷漠”之后,一切照旧,什么都没有改变。
把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搬出来,批评中国人品格的不堪,这当然是容易的。但大扣帽子的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找到了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冷漠”,成了解释无数社会悲剧缘由的万能答案。但,这不会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安全,相反,只会让我们对他人彻底失去信任。
9岁男童的鲜活生命,不该白白逝去。除了批评路人的“冷漠”,我们还能为他做些什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