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践行嘱托一年间|科创板为科技创新梦想插上腾飞翅膀
15年前,60岁的尹志尧带着14名华人专家从美国回到上海,创立中微,想为正在兴起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做点事。15年后,已成为行业龙头的中微公司选择登陆科创板,借助这一资本市场新的助推器实现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1年前,海尔生物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几个月后,这家主攻生物医疗低温储存的企业毅然选择改换赛道,回归A股。如今,他们已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刚刚起步的科创板,正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企业融资的首选。科创板注册制的推出,为科技创新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创板的初心】
吸引各家科创企业的,正是科创板的初心。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使命,就是要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并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从概念提出到运行至今,科创板一直朝着初心所指,奋力前行。
——242天日夜兼程,科创板从无到有的“速度”让人惊讶。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不到三个月时间,这项牵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变革就开始落地。今年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上交所随即就《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而就在征求意见截止后的第二天深夜,证监会和上交所就发布了正式稿,其争分夺秒的状态可见一斑,速度之快更是超出市场预期。7月22日,首批25家企业已经在科创板上市交易。
镜头转向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晚上10时灯火依然通明,工作人员还在埋头奋战。目前,科创板从企业受理到提交证监会注册,平均用时只需120余天。相比过往A股以年计算的等待时间,科创板速度真的是太快了。
——173家申报企业,科创板的“广度”初具雏形。
设有特殊投票权结构的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筹企业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尚未盈利的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科创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往与A股有缘无分。得益于科创板上市门槛的调整,如今终于可以有机会在A股上市。
科创板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5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可以满足在关键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突破核心技术,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财务表现不一的各类科创企业的上市需求。
从申报企业情况来看,截至10月29日科创板开市百日之际,共173家企业提交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已受理166家,其中已报会注册75家。从已受理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61家、生物医药37家、高端装备30家、新材料16家、其他行业22家,完全符合科创板“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位。
截至11月7日,共有50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根据10月底4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三季度报显示,这些企业收入利润整体实现双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共计实现营业收入691.16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85.81亿元,同比增长40%。科创板的含金量,毋庸置疑。
——34套监管规则,科创板的“精度”行稳致远。
虽然“速度”惊人,“广度”初具,但科创板一直保持着制度设计的“精度”。目前,上交所已发布科创板、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34项,针对发行上市审核、发行承销、交易组织、持续监管等方面精准施策,搭建了业务全链条规则体系。
在此基础上,科创板还践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上市审核制度,采取问询式、全公开、分行业、电子化方式审核,以“问出一家真公司”的精准态势,牢牢看好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的“入口”。
随着恒安嘉新成为科创板“不予注册”的首例,国科环宇、泰坦科技申请接连被否,市场逐渐明白,科创板虽然实行注册制,虽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容忍公司浑水摸鱼。想要登陆科创板,必须要有真材实料。面对上交所的精准问询,拟上市企业的申报材料要真实、准确、完整,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玩不得半点虚假。
即便通过了入口,出口也随时会打开。科创板的退市制度可谓“史上最严”:对成交量、股票价格、股东人数和市值等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终止上市;如果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贸易业务或者不具备商业实质的关联交易收入,有证据表明公司已经明显丧失持续经营能力,将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启动退市……这意味着企业就算登陆了科创板,也不能有所松懈。一个有上有下、有进有出的资本市场,才是能够新陈代谢的好市场。
截至开市百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募资总额已超500亿元,总市值5664亿元,流通市值796亿元。36只股票全部上涨,较发行价平均涨幅103%,涨幅中位数91%。科创板累计成交额9325亿元,日均141亿元,换手率稳定在4%-9%之间。虽然此后科创板曾有个别股票出现破发,但市场走向分化也是必然。可以说,科创板在初期阶段出色地完成了助力科创企业融资的任务,而这块试验田的试验经验,也将很快在创业板、新三板推广。
未来,随着科创板的不断发展成熟,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看到这条新赛道、选择这条赛道、用好这条赛道。
【金融人的初心】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中国如果能有一家最伟大的科技公司是我推动上市的,那就太骄傲了。”国泰君安投行部总经理金利成兴奋地说,“科创板的出现,让我作为一个投行人,终于能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去寻找那个最伟大的公司了。”
虽然对于券商投行而言,科创板意味着新的规则、新的挑战,他们要开始学着摒弃冗余信息的形式堆积,撰写言之有物的招股书;开始学着在完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审核披露信息,真正履行保荐机构的督导责任;开始学着跳出长期机械性的“23倍市盈率”新股定价,给科创企业真正市场化的估值;开始学着沙里淘金,鉴别真正有潜力的科创企业……但他们每个人依然乐在其中。金利成说:“这既是一种自我升级,也是回归投行价值的途径。这几个月来,我和团队都找到了刚入行的那种激情。”
与此同时,基金投资人徐杨也感受到了市场的不同。
他所服务的上海科创投集团是一家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布局了大量战略性新兴领域的科创企业。这类企业大多属于研发密集型,往往需要长期和大量的投入;而由于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又很难登陆以往的资本市场。这不仅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因为退出难,让市场化的创投基金望而却步。
徐杨提到了科创板首批上市的中微公司。作为其第一大股东,科创投集团从其2004年初创期就开始投入,先后9次参与多轮融资,累计投入1.42亿美元。只是,自投资伊始到其最终上市,经历了15年时间。“整整15年啊!哪个社会资本能等得起15年?所以,这类企业往往只有我们这样的国有创投敢投。”
而科创板推出后,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徐杨明显感觉到,集团参股的市场化创投基金,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投入大、周期长、退出难的“硬科技”企业,热情明显提高。“以前不是不想投科创企业,一些企业是真的有潜力,但退出获利有太多不确定性,只能忍痛割爱。”一位市场化创投基金负责人表示,科创板为投资科创企业的创投机构开辟了“退出渠道”,让他们这些投资机构开始真正有信心和胆识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金融系统的老大哥——银行,也正以科创板为契机,助科创企业一臂之力。
“相对于券商、基金而言,银行虽然不是科创板的主力部队,但我们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创企业的初心是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说,银行更是科创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后盾和助力。”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说:“实际上,银行已经把科创板看作一次全面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契机,主动靠前站位,积极探索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徐斌提及的这项服务,是利用银行自身业务齐全的优势,根据科技型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来设计方案。为此,交行还形成了专业管理部门、专职营销团队、专业服务机构三级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发布的《企业科创板上市投行服务方案》,也转变了银行传统的信贷习惯。拿企业初创期为例,浦发银行将为企业引入股权投资人,采用投贷联动,使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并向企业提供A轮融资贷、科技保险贷等。到了企业成长期,该行又能为企业进行财务诊断、战略规划、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等,并向企业提供投资过桥贷、科技快速贷等。值得一提的是,浦发银行还设计了境外上市公司回归上市服务方案,对于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回归上市、企业拆红筹境内上市业务,将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服务。
不管是券商、基金还是银行,因为科创板,金融人都开始变了,唯独没有改变的,是他们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的初心。
【上海的初心】
为什么是上海?
在科创板概念横空出世之时,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
一年间,上海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上海有全国领先的金融资源。在科创板申报和上市的企业中,有一大部分由上海的券商保荐,有一大部分使用了上海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大部分接受过上海金融机构的投资。
因为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自确立了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以来,上海科创产业发展的势头持续提升,“独角兽”不断涌现。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有10家来自上海。这一数量,在全国省市中独占鳌头。拥有22个分园的“大张江”,已孕育出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在全市各个园区,还有数不清的企业正蓄势待发。
因为上海有愈发健全的法制环境。上海金融法院作为中国首家金融法院,已成为试点集中管辖涉科创板案件的专门法院,该院还专门制定专属措施、绿色通道,为科创板保驾护航。
因为上海有与科创板相辅相成的另外两大任务——自贸区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临港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无疑需要科创板的大力支持。新片区的政策,也为科创板未来的开放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长三角产业结构正在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科创板的资金支持。而长三角的广阔腹地,更为科创板准备了大把的上市资源。登陆科创板,已成为不少长三角企业的目标。在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占据四成;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长三角企业更是接近半数。
上海全力支持科创板,科创板也会反哺上海。科创板的诞生,已经让上海这座城市再次拭亮自己的初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
这一点,在上海发布的《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作为上海支持科创板落地制定的配套文件,上海希望通过完善一套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的协调推进机制,搭建科创企业和政策工具两个资源库,服务企业孵化培育、改制上市、并购重组三个关键环节,集聚金融市场、股权投资、长期资金、中介机构四类资本要素,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为科创板不断提供上市资源。
另一方面,在这一服务过程中,上海也能提升资本市场各类要素主体能级,引领本地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和企业,促进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上海无疑将牢牢抓住这次机会,培育一批代表上海科创实力、体现上海科创潜力的优质科创企业,集聚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中介机构,营造规范、有序、透明、高效、公平、开放的国际一流投融资生态体系。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落实。其中提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
“我们力争用五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中心。”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表示。相信五年之后的科创板,一定会在中国资本市场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记者手记:厚积薄发是最佳状态
1971年纳斯达克刚刚成立时,没有人想到会有如今8000点的高度。在这些年里,纳斯达克有过惊人的泡沫,有过失意的低谷,但最终诞生了诸多闻名世界的科技上市公司。只是,这一路,走了近50年。
对于刚刚开市过百日的中国科创板,也许有人会认为涨幅不及预期,市场热情不如想象中高涨,但短期内的股价涨跌,是市场各方力量的博弈结果,市场时沸时冷,更是投资者趋于理性的写照。科创板正在为中国资本市场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条路,还很长。我们当然要用发展的、长期的眼光,来看待科创板的每一步。
帮助科创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每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都能成长为诸如腾讯这样的公司。科创企业往往有着技术迭代快、投入周期长、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特点,所以企业的发展往往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有业绩波动、股价涨跌都很正常。
资本市场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科创板初期上市标的较少,发行集中,出现发行价高估、首日高开、之后走低的情况也在意料之中。随着未来新股供给进一步增加,科创板的估值将逐渐回归理性。同样,目前科创板的一系列创新制度还处在实践的初期阶段,作用和效果还需要时间去进一步验证。此时更需要市场各方保持定力,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这块宝贵的“试验田”。从这一百多天来看,科创板的诸多创新已经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实现了预期,显示出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空间。
科创板,这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儿,才刚刚开始上路。对于科创企业和科创板而言,多一些时间去积累,去孕育,去沉淀,厚积薄发,才是最佳状态。
(原题为《践行嘱托一年间|厚积薄发,科创板为科技创新梦想插上腾飞翅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