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大留声机|扛鼎首个农业微生物学专业——俞大绂

2019-11-06 20: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农大留声机(第二期)

本文节选自《念兹在兹:中国农大强农兴农的十个篇章》第一篇章《人民农大 开基立业》。

俞大绂

扛鼎首个农业微生物学专业

1948年11月29日,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了平津战役。此时,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隆隆的炮声,在北平城的上空滚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风驰电掣般地开到城下,把北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个夜晚,在北平西郊罗道庄的北京大学农学院的校园里,漆黑一团,空荡荡的校园显得格外寂寥荒凉。

在校舍一区,有位中年人,躬身聆听着远处零星的枪声,像是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他,就是当时的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植物病理学家俞大绂。

俞大绂(1901—199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俞明颐虽然晚清时期在湖南和东北地区担任过总办和镇守,但受新学影响,思想开明。其母则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孙女,通晓诗文。

1915年,俞大绂考入复旦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主学农科,兼修化学,打下了坚实的理科和生物学的基础。

1928年,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念赴美深造,攻读动植物病理学,获得了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Sigma-Xi荣誉会员。面对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他婉言谢绝了美国教授的邀请,毅然归国,将自己所学撒在这片积贫积弱的土地上,希望能够结出希望之花。

1932年,回到南京的金陵大学农学系的俞大绂,继续从事着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禾谷类作物抗病育种以及种子的消毒研究等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发展中国植物病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俞大绂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科研工作,随南京金陵大学一起入川,后又辗转来到昆明。但即使是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还是发表了《中国植物病毒病害的观察》《豌豆耳突花叶病毒》《蚕豆细菌性茎枯病》等多篇研究论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俞大绂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此时的学校满目疮痍,在这样的废墟上重建校舍,其艰难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俞大绂亲眼看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像一轮喷薄的旭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发出灿烂的光芒。

1949年12月,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继续带领师生致力于植物病理学、菌物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在这里,他建立了农业微生物专业,使北京农业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所拥有微生物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新组建的昆虫学系、植物病理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和土壤学系都是国内第一次单独成系。

1951年,东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苹果树腐烂病,并迅速蔓延。俞大绂带领防治小组奔赴病区,对发病规律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后又奔波于华北、西北等地,采集标本,反复试验,最终找出了药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的有效措施。

“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把系办好,重要的是选好系主任,并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这是我一贯的办学思想。”俞大绂认为创办高水平大学,解决好带头人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优秀的教师是建设优秀学校、培养优秀学生的先决条件。北京大学农学院重建时俞大绂在“选人”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精心挑选的各系系主任均为国内甚至世界最著名的学者,其中很多人与俞大绂并无交往。这些科学家既是促使北京大学农学院快速发展的栋梁,亦是后来北京农业大学各重要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汤佩松在自传《为接朝霞顾夕阳》中提及:“由于当时生物系已有遗传学大师陈桢在任,我犹豫了一下,结果使我打算邀请的在英国留学的遗传学新秀吴仲贤被大绂先我一步将他聘请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去了。”《北大化讯》1947年3月1日刊文:“新农学院历史的遗产中最丰富的是同学,最少的是教职员。……因此北京大学的传统习气,这里是感觉不到的,北京大学所能给予的人物虽然很少,而国内农学界的人才却在这里风云聚会,在俞大绂院长的领导下开辟一个农业教学和研究的园地。来这里的都是国内农学界的第一流人物,教授的阵容可说是全国最强的。”

在1956年全国评聘的第一批186名一级教授中,北京农业大学共有10位,其中由俞大绂聘任至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就有林传光、熊大仕、黄瑞纶、李连捷和周明牂等5位。国内农学界的人才都在这里风云聚会,与俞大绂一起开辟农业高等教育的园地。

美编:卜初阳

文字整理:欧文婷

原标题:《农大留声机|扛鼎首个农业微生物学专业——俞大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