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让每一个“城市细胞”都焕发活力
上观新闻客户端11月5日消息,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有一个6300多平方公里、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有机生命体”——上海。
一座城市的日常运转,如同生命体在呼吸律动。只有保持肌体健康,城市这个“生命体”才能迎接各种挑战。如何让超大城市有规律地“新陈代谢”,克服老龄化、交通拥堵、旧城改造、垃圾分类等难题,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
“越是大城市越要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殷殷嘱托。铭记总书记要求,如今上海这个“有机生命体”正把治理“养分”输送到“四肢末端”,用智能化“大脑”高效统筹治理,让每一个“城市细胞”都焕发出活力。
今年国庆期间,为确保外滩大客流通行安全,上海警方首次启用三角形环岛“雨刷式”导流措施。本文图片 上观新闻客户端让广大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一年来,上海致力于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既算“成本账”,更算“大账”“长远账”,让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
旧区改造,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今日的旧区,也曾是风光一时的“新城”,只因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气派的手拎红漆木马桶如今已和现代化卫生间格格不入。住在旧区的人们,都盼早日圆“新居梦”。为此,上海在不断努力。
“老猫跳到房顶上,房子跟着抖三抖”,这是57岁的朱洪兰住了53年的屋子:黄浦区福佑中南块基地老旧住房密布,空间狭窄、商居混杂。今年7月8日,福佑中南块基地旧改签约正式公告生效,基地内的大屏幕上定格签约率达“98.70%”。“住了半个多世纪,终于可以搬新家了!”朱洪兰难掩激动。
这样的故事,一年来在上海各旧改基地频频发生,今年上海旧区改造明显提速:黄浦区6月底就提前完成全年旧改8000户的目标任务,预计今年旧改将超万户;杨浦区今年旧改目标任务是7000户,已基本完成;虹口区今年旧改目标任务6000户,现已完成4540户;静安区今年旧改目标任务3500户,现已完成3000余户……
民生工作,一枝一叶总关情。老人和孩子,更是需要重点呵护和关心的两大群体。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成了上海推进养老工作的精神指南和行动方针,“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已成上海持续探索的课题。
“看,这个老人昨天21时30分上床睡觉了,夜里起来2次。”在南昌路44号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养老管家”沈洁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她服务的30位老人的活动数据。除了日常上门服务,如果老人的夜间数据稍显异常,沈洁就要上门了解情况。老人口袋里还装着一个按键器,发生意外时按一下就可联系到值班的“养老管家”。目前,上海已重点建成集全托、日托、医养结合、助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80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也已建成155家。
幼有所育,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托育服务“1+2”文件,建立托育机构管理长效机制,并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鼓励集体办托儿所增加托班供给,将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黄浦区作为先行试点区进行了整体推进,在五里桥街道,一个小区配套用房被改建用于开设托育园,由区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承担场地租赁费、前期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部分费用,目前已开展托育服务,广受社区居民好评。
乡村振兴,事关上海城市未来发展,事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7月,上海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既定任务,各村在村容村貌提升更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社会治理迸发活力等方面亮点频现。而今,第二批28个示范村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今年上半年,上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07元,同比增长9.3%。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幅超大城市郊区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垃圾分类在上海成了“新时尚”。让城市“大脑”更智能高效
越大的城市“有机体”,照顾到“四肢末端”就越难。要让资源精准及时配送,靠的是科学的配送路径、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和高效的配送手段。牢记总书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上海正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垃圾分类,是上海这一年来的热词。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目前来看,整体成效好于预期,市民普遍参与日常垃圾分类,部分居住区的居民习惯养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
在上海,垃圾分类和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了起来。崇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内,一个“大脑”里藏着全区所有湿垃圾末端处置站点的实时监控、当日收运量和收运情况等数据,这个“大脑”便是区“智慧环卫”大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和全区20多个湿垃圾处置站点联网,重点监控站点进出口、卸桶点和操作间等处,一旦发现湿垃圾重复过磅“刷数据”、上榜垃圾桶颜色不对等问题,可及时“喊话”提醒。
不只垃圾分类工作有“大脑”,社会治理其他领域也都涌现了智能化“大脑”和高速反应的“神经元”,提高精细化程度。
在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一个街道装了上万个传感器,居民楼就像有了“鼻子”,“嗅”到烟雾就会报警;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办公楼内,“社区大脑”屏幕上一个红点闪动,原来是“汾西路216弄1号人行道上窨井盖长时间移位”,监控人员立即通知街面巡查员查看。
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背后,归根到底是“人性化”。管理技术的创新突破不是为了“耍酷”,推广平台式、“大脑式”的集成管理也不是为了“玩概念”,而是为了解决好社会治理中的点滴琐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给城中之人带来安全和方便。
开关和雨刷器,和治理交通有什么关系?在应对繁忙路口的交通安全隐患时,上海创新思路,用“开关式过马路”和“雨刷式过马路”科学疏导交通,缓解拥堵问题,不仅“管得好”,更“管得巧”。“开关式过马路”,指的是民警站在人行道前面,将行人与机动车隔离,绿灯亮时,民警在路口斑马线两侧拦起两道人墙,让行人可在中间安全穿行。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为确保外滩大客流通行安全,上海警方对“开关式过马路”进行了升级,首次启用三角形环岛“雨刷式”导流措施,人墙像摆动的雨刷一样引导人流,形成往来人流单循环,避免对冲,确保安全。
金山廊下举办长三角农民丰收节,沪苏浙皖朋友共品丰收宴。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专业规范
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工作,很多事项“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个“城市细胞”的参与积极性,创新参与方式、拓宽参与领域,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才能让治理效果事半功倍。
今年国庆假期,青浦金泽莲湖村80岁的村民陆引华很忙,他穿上镇里统一发放的红色马甲,给青西郊野公园的游客当志愿者,帮助疏导大客流:“怎么坐公交?跟我来”“去哪儿吃饭?走,我带你去最近的农家乐”“想拍个视频发抖音?来,手机给我,我的摄影技术很不错”……
莲湖村位于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大莲湖畔,是个“长在公园里的村庄”。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村里注重“村园联动”,瞄准“游在园中,消费在村里”的目标,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老陆到公园里当志愿者,便是“村园联动”的有效方式之一。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不是“外行看热闹”,而有着专业、规范的流程。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探索从自治、法治角度,解决社区治理难题,街道与业委会联合会发放了半淞园社区《住户守则》。全程参与制定这份守则的律师王德杰说,守则的基础是民主协商,并将分散在各个法律法规中的规定进行了整理,可有效管理业主拖欠物业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等难题。
愚园路是上海的历史风貌街区,沿街小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此前的排查中,政府相关部门发现这段路上有40多家店的店招店牌存在安全隐患,街道拆掉了这些店招店牌进行钢结构加固。后续如何更新?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而是采取了全新的自治方式——党建引领下,街区成立了自治联盟,商家自主聘请设计师,进行“一店一策”设计安装。这种方式让街区活力与秩序并存,让百年老马路在管理有序的状态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化保留。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还需要向基层充分赋能。针对居委会资源有限、居民区党支部力量薄弱等问题,静安探索了网格党建的三级架构:街镇总网格—居民区网格—微网格。其中“微网格”的设置与居民区党支部对应,将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分布较集中区域也纳入其中。“微网格”的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的隶属关系,将区域内所有的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统筹纳入,做到“大事小事一网打尽”。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牢记总书记谆谆教诲,上海这个超大“有机生命体”正历久弥新,以最大努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各项突出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题为《让每一个“城市细胞”都焕发活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