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别的科学家用研究帮助别人,而我关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原创: 毛利华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在热搜里,“见义勇为”的故事总是让人又感动又悲伤。但在评论中,往往有人赞赏,也有人说“傻,不值”,或者有人说“没数,不懂量力而行”。那么,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见义勇为或利他的事情?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好处?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毛利华和我们分享《演化让我们“因为自私所以利他”,但人类可以选择更多》。
以下为毛利华演讲实录: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毛利华。
我突然发现,前面的科学家都在讲怎么去帮助别人,而我是来讲他们为什么去帮助别人。
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真正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会帮助他人,但是我们可以去澄清社会上曾经对自私或无私的一些误解。
2007年3月,18岁的维吾尔族青年毛兰江查出了急性肾衰竭,急需换肾,但是他的直系亲属都没有合适的肾源。23岁的汉族姑娘王燕娜听说了这件事,辞去了工作,瞒着家人,主动要求无偿捐献肾脏。一年之后,2008年3月,跨民族的活体异性无偿肾脏移植手术成功举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把肾脏移植给亲人,也有些人会移植给熟悉的人。但是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肾义无反顾地移植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没关系,我有俩,随便拿一个,只要匹配合适。
我的意思是,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非常乐于助人,都愿意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但是如果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你是否还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乐于助人?
事实上,“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存”是个体生存的第一要义,这使得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私的个体。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能够超越这种生物性的限制,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去营救别人。
1982年3月,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出了一个即将被淹死的老农,但自己却没能上来;2009年10月,三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助落水儿童,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仅仅只是为了去救助那些跟自己没有任何基因关系的个体,这是极少有人能做出的伟大行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如此伟大的行为?
1982年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出现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个天之骄子,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农,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其实是:我们是否能够简单地对换生命?
其实不止是人类,动物也存在利他行为。
左边的小家伙是小松鼠,它们会站在高处,警戒时刻到来的捕食者,一旦发现,就会大喊大叫(虽然有时候没有捕食者,它们也会神经质地大喊大叫),提醒其它觅食的小松鼠迅速躲藏。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负责警戒的松鼠被吃掉。中间的小东西是工蜂,它生活在蜂群中,付出了自己基因传承的可能性,一生都会含辛茹苦地帮助母亲抚养它的兄弟姐妹。
最右边看起来很可爱的一群猴子,它们会尽职尽责地帮助种群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猴子抚养后代。
尽管动物有如此多的利他行为,但是在进化生理学家汉密尔顿(W. D. Hamilton)看来,这种看起来的利他其实恰恰是彻头彻尾的自私。他认为,动物界里的绝大多数利他可以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也就是说,这些看起来伟大的行为,其实恰恰是为了让它自身的基因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生物体有两种方式可以传承基因。第一种,大家很熟悉,也很愿意干。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如果你碰巧有一堆兄弟姐妹或叔叔阿姨,如果他们的基因被传递下去,他们的后代能够很好地生存,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你身体的部分基因也会被传承下去。
汉密尔顿用这个公式来描述所谓的“亲缘选择”。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如果你面临着自己生养一个孩子和帮助兄弟姐妹生养几十个孩子的选择,那么你一定要选择后者。因为你失去一个孩子在进化上的损失,远远小于兄弟姐妹失去几十个孩子。负责警戒的松鼠只在附近有近亲松鼠觅食的时候才会发出预警信号,如果周围都是陌生的松鼠,它第一时间就跑了。工蜂从小被大家当作辛勤的劳动模范,事实上,它们跟兄弟姐妹的血缘关系(兄弟共享1/2基因,姐妹共享3/4基因)比跟潜在儿女(共享1/2基因)要近得多,因此它们会选择替母亲抚养兄弟姐妹长大。高等动物,比如刚才说的猴子,虽然它们大部分的利他行为不太容易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但更多地能够被互惠利他理论解释。也就是说,我帮助你看护你的后代,让你的后代更容易存活,目的是希望等我有了后代以后,你也能够帮我照看。这样一来,在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后代就都容易存活,我们的基因都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人类也是如此。事实上,当我们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总是期望能够得到及时或者潜在的回馈,同时也在计算着得失,付出和收获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心理学家们认为,社会交换不仅仅包括物质和金钱,还包括爱、地位和信息。在交换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最大化个人获益,同时付出最少代价,这就是社会交换理论。一个商家无私地帮助顾客,可能是因为想获得更多的利益;一个员工去帮助领导,可能是想升职或者加薪;一个男孩去帮助一个女孩,可能是想把她变成女朋友……社会交换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付出都有一个潜在得到的回报。
实际上,亲缘选择也可以解释人类的很多利他行为。譬如看我演讲的各位同学,你们朝气蓬勃,对科学充满热情,所以我非常喜欢你们,但是我可能不会把我的肾给你们。我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弟弟需要我的肾,我会先给他,你们要靠边,因为他是我弟弟。除此之外,你会发现,人类总是倾向于对有亲缘关系的人无私奉献。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而恰恰是因为有血缘关系。
同样,互惠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倾向于对那些和我们关系比较近、比较熟的朋友产生帮助或者利他的行为,因为你很熟悉他,你知道会有很大概率得到回馈。而对一个陌生的个体,你从来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见到,因此很难真正伸出援助之手。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人类具有各种高贵的品质,但是在他身体内依然深藏着不可磨灭的低级本能的烙印。我们是生物性的个体,生物性决定了我们一切。传承基因的使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使得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必不可少地跟它绑定在一起。我们对美丽的欣赏,对爱的追逐,对性爱的喜爱,对食物的享用,我们去破坏规则或者是遵守规则,我们去伤害别人或者去帮助别人……所有的行为其实最终都指向了生存和繁衍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物性本能。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飞速的社会化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等级关系使得我们的大脑进化出更多的结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更多的社会性本能,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共情。
在大脑进化出的复杂系统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做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MNS)。这个东西很简单,其它的群居动物群体里面也有。所谓镜像,其实就是模拟其他个体此时的动作和表情。当一只猴子看到另外一只猴子伸手拿香蕉,它大脑里神经激活的模式跟自己伸手拿香蕉完全一样;当你看到一个人露出笑脸,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在大脑中模拟你露出笑脸的那一刻。此时此刻,你看到这个图片,之所以觉得很困,不仅仅是因为昨天晚上花前月下太晚,或者觉得演讲内容太无聊,更重要的是,你的镜像神经系统在模拟这张图片中的东西。心理学里面有一个面孔表情反馈假设:当面部的表情肌肉组合成某种特定表情的时候,这种表情会被大脑当作线索来解释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虽然你现在觉得很无聊,但是如果你勒着嘴角变成笑脸,那么你就会觉得毛老师的演讲非常棒,因为你的大脑觉得你在笑,应该是很开心的。
所以,当看到一张笑脸或一张哭脸时,镜像神经元系统会让你感受到类似的情绪。人脑中有一个非常中枢的脑区,叫做内侧前额叶,它跟很多社会运动功能,以及自我表征和自我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内侧前额叶跟镜像神经元系统结合在一起,人类就具备了另外一项无与伦比的能力——共情。
在共情的一刻,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另外一个个体此时的感觉,他的情绪,他的想法,他所处的困境——这样,我们更容易产生所谓的利他动机,更愿意去伸出援手帮助他。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物性的个体,生物性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缠绕着我们几乎所有的行为。但是,对于人类来讲,生物性是基础,但并不是全部,也不代表它一定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因为人性一定会有更加伟大之处。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传承基因来到世界上,也为了这个使命不断努力。然而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发达的前额叶使得我们具备了意识,意识使得我们从此拥有了选择,选择给原本稳定的进化方程中引入了独特的扰动变量,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解,使得每个个体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在无穷的可能性当中,我们必定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更何况,我们还发展出无比强大的科技,来协助我们帮助别人。同时,我们传承的文化也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选择帮助,以及用什么方式会更好。另外,我们拥有的宗教能够平复我们内心的恐惧,让我们更加平和、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几百万年前的一天,人类的祖先抬头仰望星空,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一刻预示着一个新物种的诞生。而越来越多的人在星空下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相互扶持,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开启了一个物种文明的崭新篇章,也同时给予这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以及关爱他人的能力。好,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毛利华:《演化让我们“因为自私所以利他”,但人类可以选择更多》作者:毛利华
编辑:麦芽杨、凝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