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录中国︱横跨高山峡谷的世界纪录:特大桥助力贵州山区脱贫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邵京 张淑凡 王嘉熙 赵撑 焦彤 姜辛宜 刘浩然
2019-11-05 06:5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航拍建设中的平塘特大桥。视频来源:燕春 视频编辑:澎湃新闻 吴佳颖(00:31)
【编者按】

大国工程,彰显力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制造水平,重大工程尤为关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记录中国”特别报道项目第四期,聚焦大国工程。它们有的位于沿海,有的地处内陆,有的已经建成备受瞩目,有的坚持多年尚在推进。

但无论如何,这些大国工程都来之不易,凝结智慧,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民族光荣与梦想的承载。

本篇关注贵州两座世界级大桥——平塘特大桥和大小井特大桥。

合龙前的平塘特大桥  姜辛宜 图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天眼”,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内,在其东北角约25公里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名叫槽渡河。它河面并不宽广,犹如一缕绿丝带穿行在两岸苍翠的崇山峻岭之间,将峡谷中散落的少数民族村寨串联了起来。

槽渡河峡谷正上空百余米处,横跨着一座世界级大桥——平塘特大桥,这座三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全长2135米,桥面宽30.2米。其中大桥的最高桥塔达到332米,相当于110层楼高,是世界第一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塔。

这座世界之最的特大桥主梁由140多个节段的钢梁拼接而成。重达160吨的巨大钢梁被架桥机吊起,经过回转、下落、微调等作业,精准完成钢梁的整体吊装和安装工艺。从空中俯瞰峡谷中的地面建筑,逐渐浓缩成玩具模型般大小。透过山间云雾,三座桥塔宛若巨型的“钻石”矗立在群山峡谷之间。

历经1200多天的建设,9月26日,随着施工人员完成最后一个合龙段混凝土的浇筑,平塘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年底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塘特大桥不仅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还是环贵州高速公路的“闭环工程”。而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则是余安高速的一段,也是环贵州南部高速公路网中一条重要通道。除了平塘特大桥外,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还有另外一个控制性工程——大小井特大桥,它是世界上山区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中国天眼”景区位于两座世界级特大桥的中间地    王嘉熙 张芷涵 制图

两座世界级特大桥不仅是串联环贵州南部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工程,还是贵州“桥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景区位于这两座世界级特大桥的中间地带,而在平塘特大桥南面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的地方,贵州首个“桥旅融合”观光服务区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届时游客来到平塘,除了观“中国天眼”,还能在观光服务区一览平塘特大桥的风采。

走一座桥,看一处景,贵州的桥都在风景里。到贵州来看桥,将成为一股旅游新风潮。

合龙后的平塘特大桥 陈性祥 图

“难度大,技术高”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地无三里平”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使其成为世界上特大峡谷桥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因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难度极大,在贵州喀斯特高原上的2万余座桥梁中,就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世界第一”。

平塘县绿水青山之间“长”出来的平塘特大桥,就是世界“桥梁博物馆”中一员,被业界认为是最高、最美的“天空之桥”。

总投资约15亿元的平塘特大桥于2016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由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与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负责修建。该桥三座桥塔已于2018年11月全部封顶,桥面距槽渡河面高差达300米。

平罗高速12标段项目副经理陈性祥负责平塘特大桥其中一座桥塔的建设,该桥塔高达320米。尽管从事桥梁建筑领域已经有20余年,但是谈及到平塘特大桥的施工难度,陈性祥仍坦言“难度大,技术高”,大桥桥塔建设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段一段往上建设。

作为桥梁中承重与传递荷载的重要部分,钢结构主梁被架桥机吊至桥面高度固定完毕后,仍需要工人们架设爬梯悬吊在高空中,将螺杆穿进主梁之间的孔隙中拧紧,以此连接相邻的主梁。随着主梁一块接一块地被架设,三座桥塔两侧的桥面如同张开的翅膀,向着彼此不断延伸。

坐拥世界第一高钢筋混凝土桥塔,平塘特大桥的建造除了需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外,还要攻克温控技术难题。

来自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王辉是平塘特大桥代建办工程科科长。他介绍,桥梁每次进行浇筑的混凝土量可达上千立方米,相当于一百多辆车的水泥同时浇筑。

在进行浇筑时,混凝土内部升温较快,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辉在工地进行长期实验,专门研究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控技术。

“由于特大桥建设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能催生出许多新技术、新研究。每建设完成一座特大桥,新诞生的研究论文足够汇编成一本专题期刊。”王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为了减少桥梁单跨的跨径,平塘特大桥采用了“三塔双索面斜拉桥”设计,由数百根直接连接到桥塔上的钢缆吊起桥面。

刘兴如是平塘特大桥斜拉索现场负责人,他曾参与过“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斜拉桥”苏通大桥、“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矮塔斜拉桥”中兴大桥的建设。平塘特大桥是刘兴如参与的第四个“世界之最”项目。

与其他“世界之最”相比,平塘特大桥的斜拉索规格更细、更密。刘兴如回忆,设计之初,平塘特大桥主塔塔高原定为328米,而主塔高330米的江苏沪通长江大桥建成后,设计师们又将平塘特大桥的主塔高度增加了4米,使之拥有了最高、最美的“天空之桥”美誉。

参与平塘特大桥建设的多位项目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贵州增加平塘特大桥主塔的高度,并不是简单地要追求桥梁纪录,而是出于“桥旅融合”及脱贫攻坚的综合考量,“世界之最的名头能给贫困山区的旅游带来人气和财气”。

一座座世界级特大桥在贵州落定,也是特殊地形地貌对桥梁结构的特殊要求。“贵州‘地无三尺平’,高速公路作为快速通道,就要求在线位布设方面尽可能的取直拉近,综合建设成本与助力脱贫攻坚等因素,大型桥梁与长隧道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工程人员赵海如是介绍道。

希望

平塘特大桥一端连接着平罗高速隧道,另一端经过平塘县牙舟镇边兰村岜令组。边兰村是平塘县的贫困村,这里背靠大山,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此前村里出村的道路都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

作为环贵州高速公路的“闭环工程”,平塘特大桥建成通车后,边兰村的交通直接连接平罗高速,村民们可便捷往来于都市与乡愁之间。平塘县至罗甸县的车程也将由2个半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直接推动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进一步完善“环贵高速公路圈”的建设。

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设计图    招商局集团官网 图

贵州省首个“桥旅融合”观光服务区——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就设在边兰村。官方资料显示,该服务区设计将高峡桥梁与山地旅游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让“天空之桥”景区成为继平塘“天眼”、“天坑”、“天书”之后的第四项“天”奇观。

平塘特大桥观景台代建办安全负责人李国锋介绍,平塘特大桥和观光区的建设也吸收了当地劳动力,边兰村有的村民就近选择在施工现场做些散工,一天辛勤劳动能赚两三百元的工钱。

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正在施工的石成勇   胡选武 图

49岁的石成勇是边兰村岜令组村民,以前一家人住在土坯房里,生计仅靠三亩多田地和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很紧巴。石成勇说,以前出村的路都是狭窄的山路,一般人进不来,本地人出去也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到牙舟镇才能坐到车。

平塘特大桥动工修建后,因为部分使用土地被征用了,石成勇家拿到了20多万征地补贴。2018年,石成勇拿着这笔补贴盖了一栋两层的新楼房。为了能照顾家人,他没有跟往年一样外出务工,而是就近选择在平塘特大桥工地上做工。

“桥修得好,以后去哪里都近了。”石成勇一边忙着在桥面上拧螺帽,一边向澎湃新闻记者诉说着对平塘特大桥通车的期待,“观光服务区建好后,村里也能吃上旅游饭了。”

和石成勇一样盼着吃上旅游饭的,还有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正下方山脚的拉湾组村民。

从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沿着陡峭曲折的山路,一直往下开便到了槽渡河边的拉湾组。隶属于通州镇平里河村的拉湾组有40余户人家,近两百人,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植水稻和水果蔬菜。

钟大方简绘的规划图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路不通,那个时候也没有沙子水泥,只能挖土路。”57岁的拉湾组组长钟大方介绍,过去村民去通州镇需要步行两个半小时,种植的水果蔬菜也很难外运销售,即便运到最近的通州镇集市,在路上也会损耗一大半。

1980年代,为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拉湾组修通了一条可以通车的土路。2016年秋天,平塘特大桥施工队的到来改善了拉湾组的交通状况,施工队在土路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过往的汽车开始增多。

“这个路,我搞了20年都没搞好。”曾担任过拉湾村(后合并到平里河村)村支书的陈国书坐在钟大方家门口,望着门前的水泥路多次感慨道。

陈国书回忆,以前拉湾就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屋前屋后都是山,一下大雨的时候就涨水。尽管现在村前通了水泥路,但是村民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搭上平塘特大桥的旅游顺风车。

“现在的设想是等平塘特大桥修好以后,添一条从拉湾通往观光服务区观景台的路,把观光服务区的游客吸引到村里来。目前,拉湾组已经向上级政府部门打了申请报告。”陈国书满怀期待地说道。

不过,陈国书也坦言,现在拉湾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筹集资金困难。

钟大方将拉湾组村民的愿望简单绘制在一张信纸上。图中规划了通往拉湾组每户人家门口的道路,其中一条道路与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相连,路两旁还规划了采摘园……

拉湾组的这份愿望也纳入了驻村扶贫干部杨育军的工作计划中。2018年4月,平塘县派出2000名干部下乡扶贫,担任县科协副主席的杨育军被分派至平里河村驻村帮扶。

杨育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地政府正在和交通主管部门磋商,计划在平塘特大桥观光服务区修一条旅游公路连接平里河村,结合平塘的天坑、天眼、天书、天桥“四天”旅游品牌,打造平里河山水田园旅游观光路线。

“游客来看天桥(平塘特大桥),还可以观山景看村落,赏山上红叶,品乡村原生态美食,体验平里河村的农耕文化……” 杨育军介绍道。

大桥风景线

全长93.4公里的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除了平塘特大桥外,还有另外一个控制性工程。

大小井特大桥  姜辛宜 图

从平塘特大桥驾车向西南沿余安高速和省道行驶约两小时,就到达了黔南另外一座世界级大桥——大小井特大桥。

大小井特大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境内,横跨大小井河。2018年6月30日,这座大桥顺利完成合龙,一跃成为世界上山区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该桥全长1.5公里,主跨跨径450米,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度差约250米,是中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

大小井特大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世界级大桥。它的建设单位是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施工。

作为世界级大桥,大小井特大桥的建设也有一定的施工难度。大小井特大桥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最大净吊重达160吨。建设过程中,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经过精确的移动被拼接在一起。大小井特大桥的合龙精度为毫米级,是贵州造桥技术精湛的又一个集中缩影。

今年10月通车后的大小井特大桥本身也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内。从远处眺望,整座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红白相间的桥梁犹如一座“天桥”;横跨大小井河的红色拱圈,在绿水青山中格外瞩目,仿佛就像一个红色的相框,将风光旖旎的大小井风景定格在其中。

大小井风景区天坑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图

大小井风景区位于罗甸县东北部沫阳镇境内的大山深处,因喀斯特地貌而闻名,坐拥90多个溶洞、约1.2平方公里的坡贡石林、数个大小天坑以及大小井河流等风景,被誉为 “东方洞穴博物馆”,风光可与法国著名风景区伏克留兹泉相媲美。

尽管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但受此前交通状况的掣肘,大小井风景区的“好风景也怕巷子深”。

大小井风景区内竹排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图

从省会贵阳自驾过来的一名颜姓女游客在受访时表示,由于此前交通不畅,大小井风景区如同桃花源一般,多年来不太为人所知,“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景区,在贵阳只知道罗甸的鱼多,朋友经常来罗甸钓鱼,大小井还是不太出名。”

修路迎客

走进大小井风景区,碧绿清澈的河流穿过村中,岸边停着几片竹筏。抬头就是远处的大小井特大桥,如同一道通体赤红的彩虹。道路一侧是稻田,秧苗青翠茁壮,排列整齐,远处青山如黛;另一侧是一排农家乐店铺,门口各自贴着自家的招牌菜式。

大井村农家乐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图

黄光学夫妇是大井村最早一批从事农家乐生意的村民。2013年,36岁的黄光学在大井村的路边建了一栋四层高楼房,一楼挂上了饭店的招牌,另外三层则装修成客房。

近些年,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黄光学家里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周围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不下雨的话,每天村里能看到几十辆车,大巴车、小轿车都有。”黄光学嘴角上扬说道。

据黄光学回忆,二三十年前村里的风景也是如此,但很难见到外面的人进来。村子的贫瘠,让外出打工逐渐流行了起来,年轻人纷纷选择离开村子。当时他去了一千公里外的广东,在一间瓷砖厂当工人。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黄光学又回到了大井村,种起了瓜果蔬菜。

2006年,大井村从河边修了一条通往沫阳镇的水泥路,逐渐开始有了游客。黄光学开始做起了竹筏生意,从家门口前的河流出发,带着游客绕溶洞转一圈,当时划一次竹筏能赚五块钱。如今,竹筏生意成了村里的致富宝典,几乎每家都做起了竹筏生意,划一次竹筏的收入也增长了近十倍。

2013年,盖了新房的黄光学正式做起了农家乐生意。他直言,当时的生意“一般般”,因为高速公路未开通,从贵阳到大小井风景区需要四五个小时,到村里的游客并不多,一年到头只有几万块钱的收入。

2015年,惠水至罗甸高速公路(断杉至罗妥段)正式通车,贵阳到罗甸县城的车程由原来的5小时左右缩短到1小时20分左右,到大小井风景区的游客慢慢开始多起来。

“惠水至罗甸高速公路开通之后客流量就大了。”黄光学受访时说,每到节假日,家里的20多间客房都能住满,有时还需要提前两三天预定,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招聘临时工,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逐渐回到了村子,开起了农家乐。

黄光学的农家乐招待过来自各地的客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批批来自“中国天眼”景区的游客。“中国天眼”距大小井风景区50多公里,途经省道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天眼景区”游客外溢到大小井风景区,这是当地旅游市场近年来的新现象。

在黄光学看来,除了优美的景色,家乡最吸引游客的就是特色菜。和其他农家乐一样,他在店门口挂上了“黄豆鸡、牛干巴、酸汤鱼”等特色菜的招牌。

为了获取新鲜的食材,黄光学每月都会开车到平塘的山里收购土鸡。由于通往平塘县的平罗高速尚未开通,他只能通过省道前往,单程就要花费两三个小时。黄光学总盼着平罗高速早点通车,“通了之后一个小时就到平塘了”。

2018年底,平罗高速(沫阳至纳散段)通车运营,大小井风景区正式进入“高速公路时代”,游客可以通过平罗高速快捷进入景区,往来于景区的游客也日益增多。2019年底,平罗高速全路段将竣工通车,大井村的村民们盼望着它能带来游客人数的井喷。

为了迎接这一刻,黄光学已经开始谋划客房的翻新装修,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入住。

而大小井特大桥作为平罗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村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它的修建进度。 “它今天又成这样了,明天又多了一节”,黄光学每次走过,就会抬头瞧一瞧。

看着家乡多年的变化,黄光学已经舍不得离开村子了,他做旅游生意也越做越有劲。当被问及以后是否会去罗甸县城居住时,黄光学感叹“还是家里好”。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