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如今他们打招呼都变成“滨江去了吗”
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
这是如今描述上海杨浦滨江最为贴切的一句话。杨浦滨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集中了瑞镕船厂、杨树浦水厂、第五毛纺厂、杨树浦纱厂等重要工厂。
城市更新让这里换上新颜,百年工业文明与滨江岸线有机结合,让市民多了一个品味历史与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据新华社报道,11月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结合视频和多媒体演示听取黄浦江两岸核心区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基本情况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汇报。
习近平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11月3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对近距离接触总书记并参与互动的部分居民、滨江建设者代表,进行了回访。
2019年11月3日,杨浦滨江夜景。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打招呼从“晚饭吃了吗”到“滨江去过了吗”
“总书记来的前一天,我们还坐在电视机前听他的讲话,2号那天竟然在家门口的滨江握到了总书记的手。”家住杨树浦路的陶友福说,见到总书记,自己内心充满了幸福感、荣誉感。
今年79岁的陶友福与76岁的妻子孙珊凤已经走过金婚。这些年,黄浦江两岸的点滴变化,对于生活在江边大半辈子的夫妻俩来说,再熟悉不过。
陶友福与孙珊凤退休前,俩人都在学校工作,陶友福做党务工作,妻子则在一所中学教语文。
陶友福回忆,年轻时,尽管杨树浦路上的家离江边就一两百米的距离,但是看不到江,彼时工厂林立,江水多数都被厂房挡住了。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还江于民”渐渐实现。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4年,《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出炉,计划3年时间集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迈入2017年,沿江的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都铆足劲推动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在杨浦滨江,杨树浦水厂、宁国路轮渡站等难点节点逐一完成改造,修缮中,杨浦滨江还还原出了基于工业记忆的历史感。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约15.5公里,其中,南段滨江5.5公里是重中之重。
2017年10月,位于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码头的沿江约2.8公里岸线率先实现贯通。2019年9月,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杨浦大桥至杨树浦发电厂)也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随着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开放,陶友福说,自己的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是奔80岁的人了,平时还能到江边散散步、看看江水,去服务站量量血压”。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他还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走出弄堂,人家问我‘爷叔,菜买了吗,晚饭吃了吗’,现在人家都问‘爷叔,滨江去过了吗’,可见去滨江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人们漫步在杨树浦水厂的亲水木栈桥上。IC 资料“共产党员是奋斗终身的”
陶友福提到的服务站全名叫“人人屋党群服务站”,这是一个位于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小木屋,既可供市民游客休憩,同时具有党建服务功能。
走进小屋,座椅上放着温馨的抱枕,桌子上摆放着各类阅读书籍,中间的“全息沙盘”展示着杨浦的百年工业和红色杨树浦的历史,除此之外,小屋里还提供直饮水,配置了血压计、除颤仪等等。
2019年11月3日,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据新华社报道,11月2日下午,习近平向服务站工作人员和居民详细询问这里开展基层党建和公共服务情况。
“总书记的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像一位长辈,很耐心地向我询问了服务站的基本运作情况,鼓励我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基层党建做贡献。”杨浦区大桥街道党建办专职党群工作者徐捷说,平日自己会在服务站进行讲解,并配以全息沙盘的展示,把党建与历史、人文融合在一起,依托滨江智慧党建平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区域化党建资源。
2019年11月3日,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11月2日当天,在“人人屋”被总书记询问的还有老劳模黄宝妹。老人已经年近九旬,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
“以前的杨浦是工业区,现在是创新区。我曾经就在这里的工厂工作,本来这些地方都是杂草、仓库,从来没想过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一天会变得这么美。我现在经常来滨江,特别是夜景,我喜欢看。” 黄宝妹说,虽然工作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退休,共产党员是奋斗终身的。现在,她依然闲不下来,继续学习党章,给身边的党员、居委以及街道讲党课,“每个岗位都要有奋斗目标。我入党已经67年,我的身体还可以,我还要继续奋斗”。
2019年11月3日,杨浦滨江夜景。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会有更多公共空间开放”
继续奋斗的还有滨江建设者们。
“还能为老百姓提供什么服务,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思考。”滨江建设者左卫东说,11月2日当天,他告诉总书记,看到滨江从生产岸线变成生活岸线,滨江的建设者们都感到很光荣。
左卫东介绍,在先行贯通的2.8公里杨浦滨江, 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可谓是将整个工业风和历史工业特色保留得非常明显的一个公共空间,同时把生态理念也融入了进去。“原来远东第一大鱼货市场就在这里,我们在公共空间用钢铁做的人像,仿佛能看到人用鱼篓在背鱼,其实就是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把曾经的城市记忆都留在了这里。”
建设者章琳琳全程参与了杨浦南段滨江5.5公里的现场工程管理。她回忆,参与之初,各个区段的环境各不相同,有些区段甚至只看得到防汛墙和一片废墟。此后,所有的工程都围绕着“历史、生活、生态、智慧”这八个字推进。工程大都采取“低冲击开发”,对原有地貌不做大的改建、新建,而是在原有地貌上进行优化设计建设,最小程度地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杨树浦水厂这段,原本有一辆打捞部门的吊机,当时还停着他们的打捞船,随着滨江开放,打捞船移开,吊机就成为了这里的一个景点。在植物配置上,我们尽量保留滨江沿岸原有的植物种类,进行绿化种植,整个种植偏向自然野趣。随着科技发展,滨江的智慧功能也在不断更新。” 章琳琳说。
“我比较激动,大声叫了‘总书记好’,总书记的手宽厚、温暖。” 回想起见到总书记,杨树浦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继称,自己的内心久未平静。
李继说,接下来整个滨江公共空间开发建设上,将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后续整个空间布局、功能设置上,包括方案设计,都将以服务人民为首要宗旨,把项目做好,让人民满意。“滨江开放后,白天主要来的是周边商务楼里的白领,晚上是周边的居民,到了双休日则是以家庭为主的游览、游玩。接下来安浦路以北,特别是杨浦大桥以东,都会有更多向老百姓开放的空间以及服务设施建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