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胡适留学日记在沪展出,“大道”呈现百年名人翰墨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9-11-04 11:5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展览现场。(01:01)

11月3日,“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孙中山、廖仲恺、黄兴、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胡适等百余位现代知识精英的103件信札,其中不少均为历史关键时刻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澎湃新闻发现,此次展览展品中,以胡适的作品数量、质量为最,几乎可以说是包含着一场“胡适手迹展”。尤其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胡适留学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胡适在美期间生活、交游的情形以及情感与思想的变化等。主办方当天下午还举办了“《胡适留学日记》的前世后身:《大道·东亚珍遗》”专题座谈会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展出现场

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每次在鼎革之变下,都会在思想文化领域迸发出极为耀眼的火花,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历次思想文化的变迁中,对今天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要属清末民初时期。“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将这一个时代的“大先生”的书法作品进行甄选和集结,呈现出一幅幅珍贵的墨迹。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呈现的103件函札、手札,俱系近年由拍卖行所流出,引发关注的部分,所涉人物或为民初政元,或为“五四”风云翘楚,或则享誉海内外,引领一时风气、垂范至今、推为政学各界重镇者,时间则跨度20世纪上下半叶。

现代知识精英的翰墨手泽

展览汇集孙中山、廖仲恺、黄兴、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胡适、陈独秀、陈寅恪、王国维、罗振玉、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郭沫若等百余位现代知识精英的翰墨手泽,观众可以从这些书法、信札中勾起历史的人和事。

展览现场

走入展厅,最先进入观众眼帘的是廖仲恺的对联,紧接着是孙中山为战友钱化佛所书写的楷书“无量佛”。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展览策展人丁小明表示,“由于孙中山是基督徒,很少写佛教题材的字,而钱化佛由于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孙中山为其写了’无量佛’。”

廖仲恺书法

溥仪 ,御笔“蹈仁”

在孙中山的书法《无量佛》旁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作品。溥仪旁则是其讨厌的政要冯玉祥的作品,后者就是把溥仪赶出皇宫的人。

袁世凯《致朝鲜大臣金昌熙丛札及文稿》

在近现代史中,公私档案、报刊书籍乃至各类未刊文献之繁多,难以想象。这些客观条件,极其有利于个案研究,有利于从细节上再现历史情境,然而却增加了宏观把握的困难。同时,由于学术理念的进步,人们愈来愈重视社会史与群众史的研究,特别是下层群众的研究,而许多此类研究又属于起始阶段,这样不免增加了研究视角“细化”的权重。面对纷繁研究材料,要既能有对所关涉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同时亦要有对史事细节的钩沉与精审考订,要能大中不遗其小,小中以见其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

例如,陈独秀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现在平心去看,无论在当时及今天,均意义非凡,值得深思。以当日而论,陈氏实有总结平息由张君劢于当年初在清华演讲所引发的“科学与人生观”争讼未已的意曲,希冀通过评述论战各方的机会(卷入讨论者有张君劢、丁文江、梁启超、任鸿隽、胡适、孙伏园、林宰平、张东荪、章演存、朱经农、唐钺、王星拱、吴稚晖等),做一总结,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他看来,“科学与人生观”不是什么“永恒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到某特定阶段被注意及引发人们困扰、思考的一个问题。

罗振玉 王国维,《题秦敦盖拓片》,水墨纸本, 立轴

此外,今年恰逢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研究甲骨文的知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而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这“甲骨四堂”的作品,包括罗振玉、 王国维,《题秦敦盖拓片》,董作宾摹写的甲骨文及郭沫若、汪辟疆题延光四年砖拓片。

董作宾,《摹殷墟出土武丁逐豕骨版拓片》

郭沫若、汪辟疆,《题延光四年砖拓片》,水墨纸本 立轴

展览现场:老舍,《楷书诗三首》水墨纸本,屏风

老舍,《楷书诗三首》背后题跋“ 天上人间会相见”,题跋者为川端康成

展出现场
一场以《胡适留学日记》为代表的“胡适展”

在展厅中,澎湃新闻记者发现,此次展览展品中,以胡适的作品数量、质量为最,可以说是一场“胡适展”。

胡适是民国学界的泰斗,也是文学革命的先锋,其性虽温和,在倡导白话文中,却以《新青年》为阵地,所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如“孤胆英雄”般掀起了文字学的滔天巨浪。事实上,胡适的“文学革命”与“语言改良”的思想并非突发奇思,而是早已萌芽。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以《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讲授》为题,可见早有思考探索。

此次展览中,有胡适1960年7月在柏克莱为余小仙题句,及同时稍后致《时代周刊》《财富》《生活》三大杂志创办人、“时代之父”亨利·鲁斯的英文函,对于研究胡适当时的处境、心境、晚年境遇,均大有帮助。这是胡适生前最后一次出国之行,也是他晚年最令他烦扰不已的肇始,他于1962年2月24日突发心脏病遽然奄逝,与此行有莫大关系。

胡适,《飞行小赞》,水墨纸本 镜框

上款人余小仙女士(b.1927)与胡适先生1960年相识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别后适之先生书此见贻,并由余小仙女士珍藏至今。余小仙女士和其先生乔治·坎特于1957-58年间,寓居香港搜集博士论文资料。期间,坎特夫妇大量旅行,遇到许多孜孜向上的学生、艺术家和当地杰出的学者。返美后,坎特先生于1961年获得柏克莱大学东方语言博士学位。1962-66年,他为罗切斯特大学创建东方语言系,随后转至加州大学艾尔文分校,创建东方语言系。该系发展为今天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乃国际知名的人文科系之一。

胡适,行书《秘魔崖月夜》诗节录

在《秘魔崖月夜》中,胡适所写的“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是与妻子争吵后,胡适离家出走,借宿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翠微山秘魔崖下友人家中,心中的苦闷、感伤和凄凉无处排遣。

胡适,《行书录顾亭林诗》,水墨纸本

展厅末端展现的是《胡适留学日记》,也是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2015年,《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以下简称手稿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也是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的时隔近百年后首次公开面世。

展览现场《胡适留学日记》展区

日记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文体。倡导新文学运动的胡适尤其注重日记体,他称自己的留学日记为“留学时代的自传”。80多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胡适在美期间生活、交游的情形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变化,或者把和朋友谈论问题、通信或面谈的大概写在其中,有时也将自己的问题、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记在里面。胡适写日记之勤令人钦佩。早期的留学日记多是流水账,只有两三句,但由于其连续性,读者读之并不觉得枯燥。海外留学、读书、忧国思乡成为胡适日记的三大主题,现在读之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情之真,意之切。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胡适于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1939年4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藏晖室札记》收其留美期间的部分日记和读书札记,共分为17卷,编为4册出版。胡适在《自序》中说:“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一册就寄给他看, 请他代我收存。”又说:“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它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作提要,札记,写信,谈话,演说,作文,都有这种作用。”胡适说:“这几十万字是绝好的自传。这十七卷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

《胡适留学日记》

随着手稿的出现,对胡适研究和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研讨会:《胡适留学日记》的前世后身

在开幕结束后,一场名为“《胡适留学日记》的前世后身:《大道·东亚珍遗》”专题座谈会在宝龙美术馆2楼的多功能厅正式开启。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学者王兴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陈子善,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陈麦青,文汇报编辑陆灏,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丁小明等就《胡适留学日记》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看法。

研讨会现场

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学者王兴康认为,作为《胡适留学日记》出版的见证者,他讲述了当初的来龙去脉,并对此表示非常惊喜和荣幸。王兴康表示,“《胡适留学日记》是对已经出版的胡适日记的补充,亚东在出版时删除了很多信息,比如剪报等,在后来的出版中将其还原了。”文汇报编辑陆灏则认为《胡适留学日记》的出版,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他也惊讶于日记中胡适先生的“字”,“胡适先生的‘字‘’是仔细且认真的楷书,只因胡适先生认为给人写字用草书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日记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态,手写也能感受到时间感和沧桑感,希望引起手写和电脑打字关系的思考。”

《胡适留学日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陈子善说,《胡适留学日记》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本雅集。对他来说,有幸见证这本真迹,实在难能可贵!《胡适留学日记》中不仅有日记、简报,还有照片和胡适先生的手绘图稿,资料可谓是超乎想象的丰富,“胡适哪天结婚的?别的把本可能没有,而这本日记上记载了他结婚的场景。”此外,陈子善还表示,《胡适留学日记》对于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是一件具有高价值的事情。而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陈麦青则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见过胡适先生的字和胡适先生的几张墨宝,可能较为常见,但是一本内容如此丰富的日记则少之又少,非常珍稀。同时,他也认为对于当时的影印技术来说,能将这样的宝作出版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把收藏展出供大家研究成为当下的一种观念。”

开幕式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由上海明轩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与宝龙美术馆联合举办。展览将展至2019年11月10日。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