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代人的工作效率,全靠Deadline

2019-11-06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Deadline就在眼前,当你的心脏即将跳出银河系,便是效率的高光时刻。

一边泡枸杞一边喝酒、一边磕保健品一边熬夜、把“活得开心就好”挂在嘴边的年轻人,绝对是地球上最无所畏惧的生物。

要想逼疯这一群人,必须使出绝技——在他们耳边默念:“明天就是Deadline了!”他们保证在3秒内从床上弹射而起、双眼喷发出绝望而又充满斗志的光芒。

年轻人的三大克星:穷、脱发、Deadline。

讲一个鬼故事:Deadline快到了。

Deadline 即“截止期限”,是一条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危险临界线”。

有时候金钱都不一定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但Deadline绝对可以——

因为要在上班时间的Deadline赶到公司,我们会掏“巨款”、比平时多花30元打车;因为“厌工症”发作,我们会在Deadline来临前,选择少赚一笔项目提成;因为闹钟响后想继续睡,以扣工资为代价,请假补觉。

以上都是一次性损失的“小钱”,倘若超过Deadline,将会被领导轰出公司。换来的自由时间里,自然没了Deadline的压力和疯狂,但有的是贫穷和爹妈的唠叨呀。

Deadline当前,啥都不重要。

在Deadline面前,任何烦恼都变成“无所谓”,所有杂念都化为一句话:

快快快!!!

在Deadline面前,我们无所不能

晚上9点,编辑部进入亢奋状态。距离截稿还有3个小时,办公室里传出哀嚎声,3秒后一位同事扯着头发冲向天台,上半身伸出护栏——

点燃了一支烟。

其他同事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又疯了一个。

一个字都没写的我,心里有点小紧张,但在打开文档、敲下标题后,紧张感消失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四舍五入等于写了一半文章。”我这么安慰自己。

今天效率如此高,当然要玩一会儿微信庆祝下。

接下来的1小时是我的社交高光时刻,若遇上另一位同样徘徊在Deadline边缘的朋友,定能畅谈甚欢、难分难舍,恨不得约出来举酒一杯、感恩世上就有此知己。

在Deadline真正到来之前,我什么都想干、什么话题都想聊,除了写稿。

因为我有足够的自信,灵感会在Deadline前一秒钟迸发,让工作质量达到巅峰!一定会的!

每日一骗:打完这一局,我就去工作。/图虫创意

将Deadline视作第一生产力,可不是写稿人独有。

我有一位在广告行业摸爬打滚的朋友,她说:“只有在临近Deadline的时候,我才会发现生活里有这么多好玩的。”

每次写策划方案前,她都堪称“淡定王”:不慌不忙煮上一壶香喷喷的咖啡、将桌面上的文具用品摆放整齐、掏出新买的钢笔,然后,拍一张工作台的照片发朋友圈,配文“今天也是精致而努力的一天”。

仪式感创造完毕,咖啡喝到第二杯了,方案却迟迟未能动笔。

肚子里塞满了蛋糕,屏幕前的文档仍空空如也。/unsplash

什么原因?忙啊!

不间断弹出的微信提醒、新闻推送、朋友圈新评论、热搜更新、电商平台上新提醒,让她的眼睛不受控制地瞄向手机,手指不自觉地点开各个页面。

怎么如此容易分神?她恼火地看了看时间,原来距离Deadline还有5个小时,时间尚早,脑子在潜意识里说:再玩一玩吧。

Deadline来临之前,脑子永远处于不着急的状态,当然憋不出方案。

接下来的4个半小时,她始终保持这样“不着急”的状态:看完了当天所有新闻,在热点话题后面留言若干、发了5条朋友圈、喝完第三杯咖啡、下单买了4件新衣服、给阳台的花花草草浇了一次水,同时,信心十足地在电脑桌面新建了N个文档……

然后,终于,在Deadline到来的最后半个小时里,她正式进入“憋方案”环节。

她说:“那30分钟里,用‘屁滚尿流’来形容我一点也不夸张!”

她不解的是:那天早上,自己明明是“从容优雅”地开始工作的啊!

每一天,都以慢条斯理开始,在慌里慌张中结束。

网上有个段子,大意是说:学习一门大学课程平均需要20个课时,相当于一天学7小时、学3天,就能顺利及格。

看过这段子的人都笑了:这是什么歪逻辑,跟“一天工作24小时、一年只需工作4个月”一样荒唐。

笑后细想,似乎有点道理:期末考前,用一周时间学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是咱们在大学时代的常规操作啊!

临近期末,大学的图书馆座无虚席。/图虫创意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几乎是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人信奉的真理。

期末论文要拖到最后3天才有灵感、磨叽到迟到前1秒才有一路狂奔的力量、PPT要到开会前2个小时才有动力做、若相约11点碰面就一定是10:59到、会议“闲聊”到下班前10分钟才积极聊正题、期末考试前一晚开始不吃不喝地背单词、借来的图书会在到期前一晚通宵读完……

Deadline仿佛让我们的知识面一瞬间扩大、工作激情成倍增长。

如果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无所不能、所向披靡,那一定是Deadline。

拖延症是病,得治

在Deadline面前我们都犯贱,一边咬牙切齿、抱头痛哭,一边给自己设定无数个Deadline,高喊着“生活还没逼死我,就把自己往死里逼”。

一边厌恶Deadline,一边离不开它,我太难了!/unsplash

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份调查,高达97.1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中国青年报》截图。

在豆瓣上,有一个创立于2007年的小组,叫“我们都是拖延症”。该小组的人气极旺,用“有17.8万个战拖者在此聚集”这句话描述绝非夸张;

早前,在某电商平台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名为“治疗写稿拖延症”的神奇商品,售价6-270元不等。

商家表示,商品内容是为客户制定计划表,一旦拖延症资深写作者购买了这份产品,它就会在24小时内不间断地发送监督和加油鼓劲的讯息,比如“加油写稿哦,你是最棒的!”“稿子没有写完,你好意思吃饭吗?”之类。

原以为这只是商家闹着玩,没想到竟在短短3年时间里卖出了4000多单。

《大河报》截图

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曾试图改变拖延的习惯,Deadline就是那个按停拖延症的闹钟,定时提醒脑子:别睡啦,得思考出一些东西“交差”了。

“如果没有Deadline,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主动思考。”

上文那一位广告界朋友表示,拖延症几乎贯穿在她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如周末偏要拖到凌晨1点才洗澡、赖到中午12点才起床,如果没有给自己设定12点吃饭、凌晨1点睡觉的Deadline,她就不会主动思考吃什么、找点什么玩,脑子一片空白。

有需求就有买卖,可见需靠外力监督的人,还真不少。/淘宝截图

谁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我们依然前赴后继地在“死亡临界线”上挣扎,绝不是“懒癌病发”这么简单,毕竟稍微有点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碌碌无为地“懒死家中”。

除去“懒癌型”,拖延症无外乎以下4种类型——

压力型拖延症:顾名思义,压力越大效率越高、压力没到灵感不来,通俗来讲就是吃软不吃硬,非得等别人“架着刀子威逼”才会激发斗志。

作家雨果曾给自己“架刀子”。据说,他为了强迫自己写稿,命令仆人将家门反锁、衣服全部藏起来,这样他就没办法出门玩耍了。

拖延症“晚期”的雨果,绝对是出版界“公敌”。

恐惧型拖延症:面对一项有难度或陌生的工作,我们会惯性地犹豫一下,一旦没找到操作方法或无法承受预估的坏结果,就会破罐子破摔、一拖再拖。

只要坚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就有拖到最后一刻总有解决方法的信心。

自信型拖延症:知识渊博如我,肯定能在最后1小时完成工作,既然时间尚早,那就再开一局游戏吧!

《流浪女伶》的作者、法国小说家科莱特是一个特别自信的“拖延症患者”。每次写作前,她都会慢悠悠地帮爱犬洗澡、将它每一寸皮肤上的虱子清除干净,似乎从未担心来不及交稿。

完美主义型拖延症:为了将工作做完美,花很多时间研究边角资料、纠结各种细节,最终主线任务来不及做,只能在Deadline前通宵赶进度。

达芬奇是“完美主义型拖延症患者代表”。某一次,教皇要他画一幅画,他心中大喜:这活要是干好了,一定会获得嘉奖。为了让画作的每一个细节均呈现完美效果,达芬奇花费大量的时间研发出一种真实感更强的新染料。这么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他最终没有按时间上交画作。

当教皇满怀欣喜地准备看达芬奇的画作时,他面前出现的是一个仅仅沾上染料的画作“初稿”……试求教皇的心理阴影面积。

电影《达芬奇的一生》剧照。

达芬奇的拖延症,还体现在耗时4年的《蒙娜丽莎》、3年的《最后的晚餐》。他把对Deadline的执着发挥到了极致:直到去世,他都还有五六幅画作没有完成。

总结起来,拖延症的“病原”就是Deadline太远、不足以唤醒强大的生产力。具体病症:缺乏注意力,经常坐立不安、精神涣散,容易被各种无关事物影响。

许多人将缺乏注意力与思维跳跃、脑子灵活归为一谈,并自称“拥有艺术家的脑子”,艺术家听到后恐怕连棺材板块压不住了。

一边聊天、一边刷微博,可不叫脑子灵活。/unsplash

真正厉害的人,是了解很多知识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联想到多种事物,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给人感觉思维横跨了银河系;缺乏注意力的人,只是单纯地被毫无关联的事物吸引,任凭性子想东想西。

拖延有可能是超量工作下的忙碌之举,但在大多情况下,工作计划都会预留合理的执行时间,若每一次都拖到Deadline前一秒“交差”,那你是真的缺乏注意力,怪不得分配工作的人。

朋友,因缺乏注意力导致的拖延症是病,得治!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才怪!

有人说,没点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拖延症虽让我们偶尔“发疯”,但不影响主要的生活,还能成为爆发灵感、高效工作的推力,为什么还得治?Deadline成为第一生产力,有错吗?

确实,高压的坏境能让工作能量和意愿提高,在短时间内完成实质性的进展,但这一切归功于我们真正切断了与社交、游戏的联系。

其次,人的智商不会在一瞬间变高,知识和灵感更需要长期积累、思考,在匆忙中生产的作品,只是在无意识地套用过往模版、“拷贝”而成。

明白了吗?

虽然Deadline让你的短时效率大升,但总这样临时抱佛脚,很容易考出个不及格哇!

高质量的工作,是让长期知识积累、主动集中注意力的成果,绝不是靠划定一条Deadline就能做到的。

那些看似突然迸发的灵感,都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思考。/unsplash

Deadline的存在,只是在提醒我们离“死亡”还有多远,最终想不想活下去、活得好不好,还得问自己。

英国《自然(Nature)》曾就“如何顺利熬过Deadline的痛苦时期”这一话题,采访了许多丰富“赶论文经验”的博士在读生。让人意外的是,他们总结出的应对方法朴素得让人惊讶:

做好风险预判及预留缓冲时间、指定详细的时间表、减少不可控的因素、提前“开工”。

从计划制定到时间管理,每一步都不能松懈。/unsplash

这些老生常谈,甚至被归类为“鸡汤”的方法,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略。

或许,这就是我们总在Deadline面前方寸大乱的原因吧。

满足于在Deadline边缘徘徊,你永远在快速地、流水线地生产一份份“垃圾”,并躺在“垃圾”上沾沾自喜:嘿,看我多高效!

都9102年了,还把“不超过Deadline”视作终极目标?/unsplash

“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话,我们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怎么放在自己身上,就只剩下“十年磨一剑,就是不肯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秒钟”呢?

工作繁忙导致无法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仍能改变缺乏注意力、过分纠结、过度自信等坏毛病,例如趁大脑里的“玩乐细胞”不注意,快速进入工作场景——

想刷微博?不要给自己任何机会,立刻开始干活;

写不出文章?双手放在键盘上自然能敲出字来;

纠结PPT背景色?PPT做完了背景色自然出现;

不喜欢眼前的工作、不敢面对坏结果?不敢辞职就别拖拉。

千言万语,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汇总成一句话,就是:Deadline是弹簧,你弱它就强。

赶紧想想,你还有几项工作没收尾的?还不赶紧去做!

【1】那些活在deadline的年轻人,就快活不下去了 Jenny乔

【2】Deadline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我要WhatYouNeed

【3】Deadline只是给了你交出狗屎的勇气 新经典

【4】你的拖延症治不好,是因为...... 南方周末

【5】博士生的deadline血泪史,这是一份来自Nature的避坑指南 磐创AI

【6】那些大师级拖延症患者:海明威拖稿两年、达芬奇直到去世还没交稿 楚尘文化

【7】花钱治拖延症,靠谱吗? 共青团中央

作者 | 颖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