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极行·队员日志|“老南极”:首次上岛曾签“生死状”
随着“雪龙”号的一路南下,船上的科考队员已经逐渐适应了海上的生活。
最为明显地就是,大伙儿的胃口越来越好了,刚开始有人晕船厌食。现在,每天餐厅几乎剩不下多少饭菜,如果碰上牛肉面、糖醋小排之类的“爆款”,那基本上在半个小时内就会被队员们吃得干干净净。
不管晕船与否,船上的各类活动还是不间断进行,比如两天一次的“南极大学”讲课,还有篮球投篮比赛,以及临时党委和各党支部的学习活动等。
有时候学习结束了,大家互相交流南极参加考察任务的感受。现场有不少人都是“老南极”了,比如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他已经是第10次来南极执行考察任务了。还有直升机组的刘晓平,他基本是每隔一年就来一次南极。但他们都比不上队上的安全督导员吴林,吴林是今年船上唯一一名参加过首次南极科考的队员,至今已经参加过22次南极考察,可谓是“元老级”的南极考察队员。
吴林给我们讲起了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经历,当年他仅有24岁,是“向阳红10”船的一名普通水手。第一次去南极既激动又紧张,吴林在出发前一边学习英语,一边查看南极资料,观看国外南极考察记录片。他也正是从纪录片里了解到,当时国际上南极考察队员的死亡率是5%。
南极大陆一片素净,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言语无法形容的绝美。而镜头外,困难与挑战并存,是人类探索南极的无畏和勇气。我国首次考察队出发前,队员们都签下了“生死状”。此前我在采访老队员时也听说,当年“向阳红10”船上甚至备有大的塑料袋,万一有队员不幸牺牲了,就装在袋子里放到冷库冰冻起来。这颇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南极乔治王岛建设长城站。1984年12月底,船只抵达乔治王岛,由于科考船不能直接靠乔治王岛,吴林和其它队员驾驶着小艇一次次地运送人员和物资。
对于吴林来讲,这是他们从未涉足过的水域,在其中一次运输中,小艇碰上了一块石头搁浅了,没有任何犹豫,吴林和其他队员全部跳下艇,冰冷的海水瞬间湿透了棉衣,队员们坚持着将小艇推到了岸边,将物资及时卸下。
小艇靠到岸边后,因为还没有码头系缆,所以吴林就负责在岸边看守小艇,以防小艇被吹跑。“当时我们每人会发一卷小饼干当做正餐,吃的时候就着冰冷的雪水下肚,其他考察队员也是这样。”吴林说,晚上队员们就住在帐篷的睡袋里,早上起床后,睡袋外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寒冷浸透心脾。
“跟过去相比,现在我们的考察站可是相当于‘五星级’宾馆了。”吴林感叹地说,长城站建成初期,条件十分简陋,房间内下方冷、上方热,地上干、屋顶潮,当年就是这样的条件下,考察队员完成了越冬,而现在的长城站、中山站经过多年的建设,生活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wifi网络可以上网、有24小时的热水可以洗澡、有健身房可以健身……
中国首个南极考察队建设长城站从普通水手到水手长,再到如今的安全督导员,当年的小伙儿如今即将迈入花甲。吴林笑着说,明年就退休了,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南极了。我问他退休了有什么打算,是不是要出去旅游一下。他笑着说,哪里也不会去,如果极地中心同意,他还会到极地中心帮忙做一些相关工作。
30多年来,吴林在南极待过的时间甚至比在家里待的时间还要久。我想,南极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恐怕很难割舍掉了。
像吴林这样的考察队员还有很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见过和听过很多“老南极”的故事经历,例如第一个徒步到达南极点的秦大河,驾驶雪地车冰海逃生的徐霞兴,驾驶“雪龙”号脱离冰区围困的王建忠……一个个科考英雄的形象,在一次次与狂风巨浪的搏斗中,在一次次冷酷冰原的历险中,愈发熠熠生辉。
中国首个南极考察队登陆南极这些科考队员,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普通的凡人,但在南极环境下却是英雄,无论漫长坚守,还是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坚守渴求和信念坚守。
从1984年至今,我国已经开展了35次南极考察,并跻身于国家极地科考大国行列,今年更是首次执行“双龙探极”考察任务。我想,中国在南极的伟大科考历程,值得每一名国人自豪,而这些“极地人”的事迹和精神,也值得更多国人了解和学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