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代“五大经济中心”,为何只有成都持续繁荣?
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对西汉时期的重要都会地位进行了明确记载,将西汉至新莽时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称为“五都”(长安除外),这五大城市是: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
三星堆文明
金沙文明
杜甫草堂
1、西汉新莽时期的五都,成都是西部唯一
莽乃下诏曰:‘夫《周礼》有赊贷, 《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 张五均, 设诸斡者, 所以齐众庶, 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 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东市称京, 西市称畿, 洛阳称中, 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 钱府丞一人
这段话出自《汉书》。意思是,(新莽)朝廷将长安东市改为京市、西市改称畿市;将“五都”所设的市称为中市和东、西、南、北市,即洛阳中市、临淄东市、成都西市、宛南市、邯郸北市,并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的“交易丞”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司市钱府”。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商务部、工商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部门在五个大城市设置了分支机构。
显然,这里的五都,并非五个副首都,也不是陪都,而是强调城市的经济地位。记载中设立“五市”的年代背景为公元9年,新莽时期,距今2010年整。根据上下文推测,“五都”应该在西汉时期就已确立,而城市的积累和建设,从先秦就开始了。
长安加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到新莽时期的“一线城市”。宋代的《太平御览》这样说道: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意思是,只要去了五大都市,就可以买到全天下的货物了。这种情形,就像今天,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各种新款商品,往往最先聚集于北上广深一样。
其中,成都十分特殊:它是唯一不在中原腹地,位于西部地区的。
2、2000年前的“西都”,究竟有多繁华?
从建城的那一天起,成都从未改名,城址也几乎没有变迁。
成都之富饶,被冠以“天府之国”。实际上,历史上有多个地方先后被视为富饶的天府,但持续繁荣的只有成都平原——天府也几乎成了成都的代名词。繁荣一时的邯郸、临淄,后来均走向了衰落,与其同为“五都”之一的成都则长盛不衰。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出自晋代《华阳国志》这段话说的是,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文明,从古蜀时代的迁徙不定,进入稳定发展的成都时代。
成都,居四川盆地西部,西、北两面大山,东有龙泉山脉,中间一块水系纵横的平原——成都平原,成为四川盆地的之中的一个富饶的小盆地——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奠定了它长盛不衰的基础。
西汉时期,成都人口有7万6千户,约合40万人,其繁华程度,跟东方的都会临淄遥相呼应。
成都出品的“蜀锦”,热销海内外
成都不仅在人口方面突出,而且在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全国领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的锦官城代指成都,它最早是西汉在在成都设立的管理丝织手工业的机构“锦官城”,用民国四川文人李劼人的话说,这是最早的“特别工业区”。从2000多年前开始,“锦官城”园区主打产品就叫“蜀锦”,是名副其实的地理标志产品,行销大江南北。
“五星出东方”护膊——产自成都的蜀锦
成都所出的漆器,比织锦更早打出了名堂,战国时期已流通到中原及部分海外地区。公元前139年,当时尚未打通丝绸之路,首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在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夏(今阿富汗)等地发现,这里竟有从身毒(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转运过来的蜀布、邛竹杖——从描述可看出,这两款产品都来自成都平原。汉代朝鲜半岛的乐浪郡故地和蒙古国的考古发现中,均曾发掘出带有“蜀郡工官”的漆器。其中,一款叫“金错蜀杯”的成都漆器是热销款。
3、文化不输齐鲁,为中国培养了诸多大家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创立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汉武帝时,这一办学模式在全国推行。当时的“教育学成都(蜀郡)”,仿佛就像后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改革开放学深圳”,道理相同。
成都这一文化现象得到了当时史学家的关注,班固在《汉书》中的评价精辟而中肯:“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意思是,巴蜀地区喜欢文雅的风气,就是从文翁办学开启的。《华阳国志》描述当时的蜀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意思是,麒麟般的精英人才辈出,“蜀学”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堪比孔孟所在的齐鲁地区。
扬雄画像
汉代成都,贡献了扬雄、司马相如等文化大家,前者是当时全国知名大儒,被誉为“西蜀孔子”,集思想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于一体。司马相如擅长作赋,被称为“汉大赋第一人”,堪称全国最会写文章的人。才女卓文君巾帼不让须眉,与司马相如上演了一段爱情佳话——这对出自成都的CP,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熠熠生辉。
成都制造的产品影响了当时国内外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还影响了后来中国人民的信仰。作为本土宗教,道教滥觞于成都平原。道教祖师张陵,在成都鹤鸣山学道,受蜀人严君平著作《老子指归》影响,在《老子想尔注》中首次提出“道教”。青城山,成为道家第一个著名的大型道场。
扬雄《蜀都赋》中说,西汉成都城有城门18座,街巷400余条。晋代中原人左思《蜀都赋》这样歌颂三国蜀都成都:“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喧哗鼎沸,嚣尘张天”——此时其他四都,已经开始下坡路,而成都依然维持着汉代的繁荣。
沧海桑田,带走了长安洛阳的绝代风华,带走了邯郸临淄的绚烂盛世,却没有带走锦官城的丽影。临淄、邯郸的繁华掩藏在废墟中,而成都尽管也多次经历战火洗礼。但它在地层中埋了一层,再生一层,生生不息,且城址不变,名称不改。至今,原址上的它。依然以大都市的姿态,繁荣着、安逸着。
2000年前,汉代成都城中,遍布飘香的酒坊,其中有卓文君、司马相如夫妇所开。今天,成都的小酒馆,依然是网红。两千年了,岁月带不走的,只有你,成都。
4、“五都”中,只有成都持续繁荣
我们会发现:曾经同为西汉经济“五都”,也就是五大经济中心的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只有成都持续两千年长盛不衰。
洛阳,曾为多个王朝都城,如今是地级市。邯郸,曾为赵国都城,西汉五大经济都市之一,如今是地级市。临淄,曾为齐国都城,西汉五大经济都市之一,今为县级区。宛,即南阳,曾为西汉五大经济都市之一,今为地级市。成都,从古蜀中心到蜀汉、成汉、前蜀、后蜀都城,无论国家中心如何变迁,成都的地位几乎从未下降。
提到成都,必然绕不开“天府之国”。所谓天府,就是对富饶之地的一种赞誉。
天府,本为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天,天空,指上而言。府,聚集处。鼻通天气,聚处为府为库,后引申为“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也曾用作官职,如《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后,天府又被扩展为“天府之国”,比喻及其富饶之地。
今天提到“天府之国”,被视为成都的美誉,其实它一开始并非仅指四川。从先秦到清代,文献记载中有9个地方被视为“天府”,分别是:北京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太原盆地、江淮以南(太湖平原)、凉州绿洲、福建沿海、台南平原、沈阳平原。
但是,历代一直被视为天府的,恐怕只有成都平原。直到今天,成都曾先后有“第四城”“新一线城市”等美誉,曾经的古老天府,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持续火热的网红城市。从古到今,成都都如此出众,底气来自哪里?
一、盆地环境,安定安全
成都,居四川盆地西部,西、北两面大山,东有龙泉山脉,中间一块水系纵横的平原——成都平原,成为四川盆地的之中的一个富饶的小盆地——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奠定了它长盛不衰的地形基础。
二、土地肥沃,水热充足
有了安定的环境,还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这两点成都都具备。发源于川西高原的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成都平原,是盆地中最平坦的一块。这里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而且四周山体阻挡了寒流进入,这样的环境,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还要优越。
三、平原河网,水旱从人
原本经常泛滥的成都平原,早期没有固定的文明中心,经过李冰父子治水,都江堰工程完成了使命,不仅形成了发达的平原灌溉河网,也让这些河流变得温顺起来,所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形成了。
四、地质稳定,地震少发
很多人说,你这不对啊,汶川地震就发生在成都附近。是的,成都周边有龙门山断裂,临近地震带,但是平原上很少发生大的地震。这一点十分难得。
俯瞰成都平原
俯瞰成都全景
如此富饶也就罢了,跟让人羡慕的是——在成都,足不出户,晴好的天气,从家中的阳台就可以望见西部众多雪山。成都,也成为中国少有的可以用肉眼看到雪山的城市。
这正如杜甫诗所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可以通过江水直通江南,西可以仰望百公里外的雪山,这样的大都市,世界范围,恐怕也只有成都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