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写|诺奖得主游浦江:中国古老而崭新,年轻人引领科学未来

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陈思
2019-11-02 09:48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诺奖得主游浦江(01:58)
10月31日19时许,黄浦江夜风习习,其昌栈码头的“水晶公主”号游船亮如白昼,几十位客人已经登船:他们是来自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诺贝尔奖得主与科学家。

过去三天里,他们就物理、化学、医学等各个领域进行了科学讨论与交流,而在黄浦江的夜幕中,他们讨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中国、年轻人与好奇心。

多位科学家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这次论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换思想的机会,也为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次论坛很特别、也很有趣,因为当这么多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的时候,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讲真话,比如一些略显尖锐的问题”,2019年新科物理诺贝尔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说。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于10月31日闭幕,此次论坛主题为“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据悉,共有44位诺贝尔奖科学家,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等杰出科学家参与其中。

“中国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崭新的”

“水晶公主”号船行至东方明珠塔,二层甲板上的风凉了起来,但多位科学家仍为黄浦江的绚丽夜景开启“疯狂拍照”模式。

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意大利数学家阿莱西奥·菲加利被东方明珠塔一侧的现代建筑群吸引,“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上海的夜景”,菲加利举着手机边拍照边说,“那(东方明珠塔)上面的风景一定很好”。

黄浦江夜景

当话题转到数学与科研,菲加利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如果你看一下世界顶尖科学家和诺奖得主,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在钻研‘那一个顶尖研究(the top research)’,而不是同时在做很多‘好的研究(good researches)’”,菲加利表示,这就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这需要研究者所在的机构科学地决策,给科学家自由、时间和耐心。

菲加利说,中国近些年科研水平提升得越来越快。他同时表示,想要有更多顶尖研究成果,就要容忍失败,接受“零回报”的可能性,“我们今天的论坛上讨论了为什么中国籍诺奖获得者比较少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大学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我们愿意信任一些真正有想法的人,让他们去做很深入的研究,而不是一直催着他们发表、发表(学术论文)”。

在10月31日的莫比乌斯论坛上,针对“中国诺奖得主太少”这一尖锐问题,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回答称,在未来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会是中国人,中国在基础研发方面的支持会带来很好的发现和科学成果。

同样站在二层甲板上欣赏风景的奎洛兹对菲加利的观点表示同意。他说,在论坛上他认识了很多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将在未来推动世界科学的发展,“我希望他们能走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多交流。”

看着宽阔的江面两岸,现代的浦东建筑与外滩的老建筑形成的鲜明对比,奎洛兹有感而发:“这就好像中国,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未来有无限可能性。”

小酌了一些波尔图红酒的奎洛兹显然对于夜游浦江很是兴奋,相距不远的江面上驶过一艘游船,动感的音乐声和船上手舞足蹈的人吸引了奎洛兹的目光,他转头微笑着对记者调侃道,“你看,诺贝尔奖得主不干这种事,我们都太老了。”

事实上,奎洛兹现年53岁,是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今年10月8日,奎洛兹与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各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四分之一,因为他们“发现一颗环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奎洛兹在甲板上笑得十分开心

“这只是故事的开头,一段长故事的开头”

被问及对此次论坛的印象,船上的多位科学家首先作出的回答都是:独特。

“我从没来过这样的论坛,聚集了这么多顶尖的科学家,我也很享受从别人研究的领域中学习:物理学家的、化学家的、经济学家的”,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教授威廉·凯林(William George Kaelin)表示。

这是凯林第二次来到上海,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作为新晋诺奖得主的凯林十分谦虚,“与别的领域的科学家做的研究相比,比如找寻新的星球,我觉得我做的研究十分‘渺小’”。

今年10月7日,凯林和同为美国科学家的格雷格•伦纳德•塞门扎(Gregg Leonard Semenza)、以及来自牛津大学的英国科学家彼得•约翰•拉特克利夫(Peter John Ratcliffe)一同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他们革命性的发现让人们理解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气的基本原理。

菲加利则表示,此次论坛的“独特”之处除了聚集了很多科学界“大牛”,还在于会议形式的新颖,比如莫比乌斯论坛、“桌布论坛”的形式,“在这里我们有更多机会可以和别的科学家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学生交流,我觉得这很重要。”

10月31日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莫比乌斯论坛现场

10月31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莫比乌斯”论坛举行,该论坛的创意源自数学及哲学概念∞,即无穷大。论坛上70位顶尖科学家采用每人独立发言3分钟的形式,对学术环境、未来科学、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我觉得这里是故事的开始,一段长故事的开头”,奎洛兹进一步表示,他还不够了解中国科学家,而论坛的闭幕恰恰意味着更多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开始。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夫妇

除了凯林、菲加利等第一或第二次来中国的科学家,还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对中国相当熟悉,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早在1989年就与夫人第一次来到上海,并于2012年成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在上海也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

2014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学家梅-布莉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也是上海的”老朋友“。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早在1999年她就来过上海,“当时我结识了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蒲慕明教授,他从1999年开始担任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那时我也受邀来到上海”。

莫索尔表示,中国从21世纪初至今,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蒲慕明及其团队领导的“中国脑科学计划”与相关研究具有“先锋性”,能够代表中国的脑科学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在徐徐江风中,莫索尔微笑着对记者说,论坛结束后她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要回去消化一下我在这个论坛学到的东西,很多讲话都很有趣、很有启发性,这或许能够促进很多跨领域的合作”。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