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游戏论·性/别丨游戏也酷儿?

Freya(悉尼大学媒体实践研究生)、刘亭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
2019-11-02 10:0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电子游戏从来不只是有关于消遣。尝试对它加以观察,人们可以投以不同的视角:有一个关于文化的视角,和一个关于技术的视角;可能还有一个关于玩游戏的人的视角,和一个关于游戏开发者的视角;甚至还有一个有关媒介的视角,和一个有关工业的视角;至少有一个关于社会变迁与游戏历史的视角,像缺一不可的两声部,在那名为消遣的河床上奏出一段文化的乐章。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市场”栏目,试图从人文/思潮的角度,尽可能全面考察与把握当下游戏性现实的主要面向,并提出游戏批评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游戏论”系列文章。

这一系列包含“批评的向度”“历史的视线”“文化的逻辑”“媒介与现实性的扩张”等多组文章,邀请中、日、韩相关领域卓有精进的研究者、有志于游戏研究的青年学人以及游戏行业的前辈/从业人员等产学研各方面的游戏同好联合撰稿:尝试提出游戏批评的概念与观点,围绕游戏批评的价值、可能、向度、路径等展开讨论;以历史为向度,在文化与技术、东亚与全球、现代与后现代等脉络下呈现游戏史的源流及面向,梳理与探讨游戏文本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关联,表明游戏在从玩具向文化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性特征;以批评的眼光,考察当下游戏世界的内部性原理。辨析当下中国游戏工业独特的支配性文化生产机制,并在此之外,探寻游戏(业)文化是否存在新的可能;聚焦于游戏对传统媒介的再生产以及现实因为游戏而发生的改变。此外,这一系列还包括关于游戏与性别话题的多篇文章,考察作为推动游戏“进化”的原动力——性/别,讨论游戏中的性/别议题;以及关于游戏的人的多篇文章,聚焦网管、主播、金币农夫、代练、电竞选手等年轻人,他们多是游戏这一领域里的边缘/异色人群;最后还会为读者推介一些海外书目,这些著作以游戏为媒介,讨论游戏背后的宏大构图,曾经并且正在为日韩的游戏批评提供着参照系。

N Gin博士变身前

1996年,在《袋狼大进击》这款游戏中,娘里娘气的 N Gin博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许多电影或游戏里的疯狂科学家一样,N Gin博士爱捣鼓、发明各种仪器,热爱科学。N Gin博士的特点是脾气疯狂、阴晴不定又歇斯底里,他还热爱各种粉色系列的打扮。有一次,N Gin博士向主角抱怨自己不够美丽,于是,主角送给他一件粉红色的蓬蓬裙、一支口红和一双芭蕾舞鞋拖鞋,这让他高兴透了,声称这身粉红色装扮带给了他力量。作为一个可玩角色,N Gin博士的这身装扮只是有了个借口让玩家本身提升游戏实力,但这并不妨碍粉丝们认为这位博士是异装癖,又或是一位躲在柜子里的gay。在这之后的剧情里,N Gin博士又数次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女人。在20多年以后,N Gin博士的性取向依然是老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粉色系列的N Gin博士

N Gin博士算是电子游戏世界里的另类。电子游戏自最初发展至今,都可以称得上一种以异性恋范式主导的媒介文体。游戏里出现男性、女性角色,但凡有跟他们相关的浪漫故事,一般都是围绕异性恋的脚本(script)所展开的。经典电子游戏最大的受众群是异性恋男性,在射击、格斗、通关游戏里,(男性)英雄救(女性)美人的桥段比比皆是。游戏的设计者会假定消费者是一个异性恋男性,很少会设计非异性恋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受到女权主义运动和LBGT运动的影响,许多主流媒体形式,例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酷儿风范的影响,开始尝试作非异性恋的性别气质展演、身体打扮或是故事情节的设计。比如说《欲望都市》里面出现了第一女主角Carrie的贴心gay蜜Stanford,后来出现以都市男女同志情欲为主题的电视剧《威尔和格蕾丝》《同志亦凡人》等等。

令人迷醉的21世纪来临,有的流行偶像公开出柜,有的在二次创造文体的影响下,粉丝乐于主动参与对偶像的言行举止投射酷儿的欲望,为偶像组同性CP。然而,这种种发生的肆意狂欢的一切,却很少蔓延到电子游戏的世界里。

那么,游戏世界里,究竟有没有酷儿的元素呢?答案是,少是少了点,还是有的。我们这篇文章,会结合近代游戏文化史,梳理一下像N Gin博士一样零落散落在各种电子游戏里的酷儿角色。

LGBT在早期电子游戏中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里极少出现LGBT的角色,很多角色只能像N Gin博士一样,以一种性倾向成谜、暧昧不明的姿态出现在游戏里。有意、无意地留下酷儿的痕迹,留给玩家玩味。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需要了解美国任天堂在1980至1990年代中极端保守的自我道德审查。(全文为Nintendo of America’s Video Game Content Guidelines [circa 1994],见http://www.tanookisite.com/nintendo-censorship/)当时的任天堂在美国电子游戏市场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游戏系统是由任天堂开发的,游戏制作软件归任天堂所有,可以说商店货架上的绝大部分游戏都必须获得任天堂的许可。

当年美国社会也相对保守,家长们将电子游戏视为会腐坏孩童的洪水猛兽。为了安抚这些家长,任天堂自己采取极端严格的家长式的审查制度,防止任何“有伤风化”的元素进入游戏内容。同性恋、性裸露、香烟、酒水等等内容是不会出现游戏里的——这段黑历史,估计任天堂自己都不愿意记得。

这段时间,凡是经任天堂发售的游戏都中规中矩,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直到接近21世纪开头才会偶尔出现一些具有酷儿意味的角色。比如说1988年任天堂发售的《超级马里奥兄弟USA》中,有一只粉红色的、打着蝴蝶结的小恐龙Birdo。

性别成谜的Birdo

自Birdo的角色发布以来,它的性别一直被玩家讨论和猜测。日本手册指出角色的名字是“Catherine”,但她宁愿被称为“Cathy”。在北美发行超级马里奥兄弟2的第一版手册中,Birdo被系统定义为男性,但他认为自己是女性,宁可被称为“Birdetta”。因为这些原因,Birdo被认为是最早出现在游戏世界里的跨性别角色。在很多年后,围绕Birdo性别的争议还没有停歇。一项任天堂官方展开的民意调查中,Birdo被粉丝们选为任天堂游戏中最佳女角色的第八名。同样是民意调查,保守的GameDaily将Birdo列为十大最糟糕的马里奥之一人物设计,因为Birdo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性别 。

在这段时间,唯有一些小众的游戏公司,会开发一些公开有LGBT角色的、以LGBT情欲故事为核心叙事的游戏。其中很典型的一款,是1986年由Infocom出版的Moonmist。

Moonmist的众多故事线当中,有一位叫Vivian的女性艺术家,她与一位将与男人结婚的女人Dierdre是一对爱侣。在故事的开头,Dierdre去世了,关于两个女人热恋的故事只存在于Vivian的回忆里。在游戏中,Vivian因为Dierdre的死亡极端痛苦,她认为是Dierdre的前未婚夫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她决意进行报复,但最终因为主角而被识破并被捕。

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这款游戏仍被奉为经典,因为它不仅是第一款包含女同志角色的游戏,而且它发行时是在同性婚姻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非法的时候。这段时间出现在游戏里的LGBT角色,也很能反映当下性少数群体艰难的处境:不能公开、甜蜜地热恋,一生都生活在阴暗与秘密里。比如说1995年的The Orion Conspiracy里,玩家在里面扮演一个寻找失踪儿子的父亲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这位父亲意外遇到了儿子的同性恋人,才开始真正了解儿子,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对于当时的游戏设计者出于什么原因设计这些边缘性少数人物,相关的报道非常少。当时很多小型游戏开发生存艰难,开发Moonmist的Infocom公司也是一样,正在裁员。我们猜测Moonmist是游戏开发者Stu Galley的一次破釜沉舟的商业选择。毕竟在游戏中推出新奇的人物,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玩家。

The Orion Conspiracy里发现儿子是gay的父亲。

千禧年后:扬眉吐气的LGBT游戏角色

进入千禧年后,各国的同志运动硕果累累,同性婚姻法在荷兰、德国、芬兰等国家纷纷生效,各种同性民事联盟和性少数反歧视法也逐步形成。也即是说在现实生活里,虽然做不到人人都尊重LGBT群体,但至少在一些国家,人们对LGBT人群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游戏开发者可以向电子游戏里加入更多的关于多元性别的设置、LGBT角色和他们的爱情故事。

在2000年前期,关于游戏中角色设置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对于可玩角色的性别和性倾向选择的多元化。比如说,在来自于BioWare的RPG扮演游戏《翡翠帝国》里,玩家可以扮演男性或女性角色,也可以选择和一位异性的或者同性的非可玩角色开展浪漫关系。这让那些LGBT玩家、或者想要体验同性情欲的玩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充斥着异性恋的电子游戏中选择适合自己性向的角色来展开游戏,在当时是一件开天辟地且有趣的设定。《翡翠帝国》的设计者Drew Karpyshyn说的,他想让游戏角色变得独一无二,有血有肉,能够以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到更多的玩家;之所以加入LGBT元素,也只是为了让游戏设定变得更加丰满,这样的多样性、包容性,是新时代的讲述者需要的工具,让游戏内涵能够达到他们所想要表达的高度。同样的游戏设置还有《模拟人生3》和《最终幻想14》里允许同性角色结婚的设置。

但真正公开的以LGBT角色作为主要可玩角色出现,也还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且每次出现,都会惹到恐同保守玩家的争议(或者被吐槽“过分政治正确”)。比如,2018年,《最后的生还者2》预告片里出现了两位女性角色Ellie与Dina,谁都可以感受到两位女性之间令人迷醉的性吸引力。就在预告片里,两位角色拥抱、亲吻了,这让Twitter上的游戏玩家炸开了锅。有的玩家为此庆祝,也有的忍不住发牢骚——游戏就是游戏,为什么要搞得这么政治化?

《最后的生还者2》预告片

关于LGBT形象的刻板印象

可见,近年来随着社会潮流和LGBT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中的LGBTQ角色逐渐增多,对LGBTQ友好的玩家群体也随之增加。在本文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游戏由来已久的男性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至今为止,游戏世界表现的LGBT形象还是倾向于单一且刻板化的。

在早期,处理游戏中的LGBT角色形象,除了文字设定或者从其他角色口中了解,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性别倒置来揭示他们的性取向。最常见的,就是男同性恋一般都是被设计成娘娘腔的形象(穿着打扮靠近女性,同时具有女性化的行为举止)来体现的,而这些形象的原型通常来源于其他流行文化,比如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诸如此类的对LGBT群体的不了解以及性别刻板印象被带入了游戏当中,使得许多游戏里的同性恋形象都是片面且滑稽可笑的。

当然也有挑战对于LGBT刻板印象的游戏。比如,2017年发表的《梦幻老爹》(Dream Daddy)这款约会恋爱游戏。玩家扮演一位单身父亲,带着女儿来到了一个名叫枫树湾的小镇,与生活在那里的几位父亲开展浪漫的关系(有点像受众主体为同性恋和热爱bl文化的女性群众的galgame)。

梦幻老爹

《梦幻老爹》里面的角色非常贴近生活,有白人、黑人、黄种人可选,有打扮精致的,也有比较随意的,还有一位跨性别者,高矮胖瘦一应俱全。故事大多围绕着单身父亲与邻居们展开,同时强调着人际关系、选择和交往、爱情和亲情等深层次的方面。虽然这是一款恋爱模拟游戏,但父亲们的对话通常都是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爸爸,并且游戏中也多次涉及到玩家该如何扮演一位父亲。比如当发现孩子明显不开心了,你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或者是你是选择给予孩子私密空间,还是对其进行独裁教育。这些内容都渗透在每一次谈话和选择中,让玩家们在与邻居们谈恋爱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出戏,从而忘记自己身为父亲的身份。除了玩家本身这个父亲角色外,游戏对于其他父亲的刻画也非常到位且丰富。比如Damien,他是一位跨性别者,非常热爱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穿着打扮十分哥特,有着一位叛逆的儿子。他与玩家所扮演的角色的情感进展,就是非常浪漫的。从自己的孩子聊到自己的爱好,到邀请去看电影,再到第一次约会、第一个吻,两人之间小心翼翼且朦胧的感情,更能使玩家产生共鸣。这款游戏在发表后能产生如此大社会反响,应归功于其接地气且真诚的故事内容,让玩家们能够看到一位同性恋,也是能成为一名好父亲的,同时和其他父亲间普通又浪漫的爱情,也能让LGBT群体共情和接受。这里面对于LGBT形象的描写,并不是一些仅仅将外表形象进行性别倒置的游戏所能体现出来的。

暴雪游戏的发言人Steven Choo说,“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我们的角色及其身份和背景的多样性有助于创造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整体虚构世界。”像《奇异人生》中的Max和Chloe,《最后的生还者》中的Bill和Ellie,还有像《守望先锋》中的猎空等等,近几年游戏中所展现出来的LGBT群体变得不再那么哗众取宠,而是变得平凡普通,就像是能在生活中擦肩而过的路人,而这些角色的注入,能够让整个游戏变得完整且真实。

《守望先锋》官方漫画里的猎空和她女朋友

作者注:本文游戏资料的整理有赖于LGBTQ Game Archive (https://lgbtqgamearchive.com/),这个归档是由Temple University’s Lew Klein Colleg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的Adrienne Shaw教授开展的公益项目。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