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对陌生人抱以微笑的人,一定很善良吧”
中南屋
“非洲,在我印象里一直是个充满神秘感的大陆。或许因为那里是身边人从未踏足的地方,亦或许是因为几年前大火的漫威电影《黑豹》与非洲有关,我总是不止一次地幻想,真实的非洲大陆跟我所听说的有何不同。”
现在回想起来,我一开始只当这是一趟旅行,就像一般宣传片里那样哄哄孩子、搭搭房子、买点东西捐过去罢了,只是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10天是怎样的经历。首先,中南屋的第一次行前线上课程“狠狠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因为之前我没有好好对待过项目,背景资料没有打开过,项目描述也没有细看。
开课时,中南屋创始人黄泓翔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希望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了解非洲现状,并打破自己的成见,以最好的理解来帮助非洲女性赋权。打开项目老师发来的背景资料和课上ppt,我被里面丰富而又覆盖面超广的资料吓得一愣,一边感叹中南屋对学员如此负责,一边开始着手阅读资料。
▲中南屋线上资料因为我对医疗方面比较感兴趣,而背景资料并没有包含太多肯尼亚医疗卫生的知识,所以还有许多资料需要我通过查询网站来获取。
可越查询,越觉得非洲的状况“触目惊心”。埃博拉、艾滋病肆虐,人们没钱看病,那里的妇女们还需要通过性来换取卫生巾……如此种种,对于如今处于小康生活的我们,是想都不敢想的。
▲肯尼亚贫民窟 图源网络所以说实话,那时,在调研小组讨论过搜索的资料之后,我们自认为就是去“拯救世界”的。而我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迎接我想象中满目疮痍的肯尼亚。
1
初到肯尼亚
有时候,我们需要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2019年7月15日,经历13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降落到了这个神秘的国家——肯尼亚。
▲我们的行李过安检时,我担心自己带的小零食包装袋不合格,也担心因为带塑料被海关扣下来。肯尼亚虽然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可它却在为了减少世界的塑料垃圾而努力着。肯尼亚2017年颁布的禁塑令有效地减少了肯尼亚的塑料排放量,他们的禁塑令甚至比发达国家执行的都要好,这一点非常值得让人敬佩。
因为我们是早上降落肯尼亚的,导师们为了照顾飞机上没有休息好的同学,第一天并没有安排太紧凑的行程,而是带我们探访了肯尼亚的国家博物馆,也是为了在调研开始之前先深入地了解一下这里的人文风情。
当然导师们不会轻易放过我们(手动狗头),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一下午的时间内,找到一位当地的居民当朋友。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跟陌生人交朋友难免会遇到被拒绝的尴尬。
▲肯尼亚博物馆 图片来自七月之行中南屋纪念片当我终于厚着脸皮鼓起勇气跟博物馆的安保人员搭话的时候,她很自然地握住了我的手,说出了她自己的名字。我很惊讶,自己居然没有被拒绝,毕竟如果我在国内的大街上被人搭话一般都会选择开溜。
虽然记不清小姐姐的名字了,但有一个细节我却记得很清楚。她跟我讲话的时候,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笑,看着我的眼睛笑。那种真诚的笑容让我觉得很舒服,给我很大鼓励去问大胆交流。
现在回想,或许那个陌生人的微笑,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勇气,让我打开心扉,使我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更加勇于提问和交朋友,作为调研小组的组长,好像也突然有了底气。晚上课题讨论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开始跟组员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也渐渐发现大家都只是慢热。
我们的小组有些特殊,组员诗奕是一位大学生,而阿因则是一位就业20多年的医学工作者,两位都比我大了一些,只有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女孩,但因为签证问题晚到了。我当初还会有些害怕说话没有人听,没有共同语言,或者作为最小的领队会不会有失威严感。
可是查资料的时候,阿因开始帮我们“开小灶”,诗奕也主动帮我规划明天注意事项和调研问题,分工明确,大家的相处很舒服,我也放下我认为领导应该有的威严感,逐渐与大家契合。
更重要的是,她们也教会了我非常多的技能,比如怎样应对挫败,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甚至使我对未来专业的规划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而且,我们之间也丝毫没有因身处异乡而显得冷冷清清,反而打打闹闹聊得很开,迅速熟络了起来。
▲查资料的阿因 图片来自刘芷菡在被某个笑话逗笑的时候,我看着大家开心的笑容不禁想:或许有时候,就是要勇敢地迈出那第一步,无论是来肯尼亚,还是跟陌生小姐姐搭话,一些充满勇气的决定,总是不会让我后悔的。
2
肯尼亚医院探访
有时候,“亲眼所见,亦非真实”
在肯尼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当地一所医院调研肯尼亚医院的环境和各项指标。
在前往医院的路上,我真正感受了“尘土飞扬”这词的精髓,行走在原生态的沙路上,当车辆呼啸而过,黄沙漫天,我们就这样跟着一路黄沙开到了医院。
▲文中描述的黄土路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到了医院,正如我们猜测的、也正如我们担心的那样,这个在本地已经算高级的医院并不大,也没有那么干净。地上是黄沙和砖头,人们坐在棚子里等待叫号,孩子们则直接坐在地上。作为一所医院,这里的卫生状况和医疗能力让人非常担忧。
▲医院大门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可是接下来医院负责人的讲解,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我们对肯尼亚医疗卫生的误解。
医院负责人在讲解中提到,为了避免国民因看不起病而酿成悲剧,医院的很多治疗和大部分药物都免费供应。肯尼亚HIV的死亡率相比以前已经大大降低,并且肯尼亚的预防(药物、避孕套)和治疗也都是免费的。防治的药物也都非常有效,吃一次就管用,而且他们还提供防止孕妇把疾病传给孩子的免费治疗。
同组有医学背景的阿因告诉我们,这跟几十年前的中国很像,国家提供钱公费医疗,如果当地医院治不好就转去更高级的医院。
▲负责人正在为我们讲解 图片来自刘芷菡不过关注女性赋权课题的我,对这位医院负责人是女性感到很讶异,在肯尼亚大多数人都认为女性不能在职场上担任重要职位,所以女性面临很多的压力和争议。而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非常温文尔雅且思路清晰的女性,她在职业生涯中打破常规的勇气让我非常钦佩。
▲停车场和我们听演讲的小屋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根据我们在国内查到的数据显示:肯尼亚有65%女性没有卫生巾可用。但是,当我们问起院长时,他直接否定了这个数据,并且另一位跟队的肯尼亚导师Terry也表示,用性换取卫生巾这个行为是极少的个例,在中国的许多报道与肯尼亚的实际情况不符。
讲解完毕后,院长提出带我们参观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院长说:“就算设施简陋,也足以应对所有常见的疾病和小型手术了。”
▲医院等待区域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医院的药品储藏室里存放了很多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进口药物,阿因作为医生,粗略地看了看告诉我们,医院的药品比较全、也很符合要求,这是我们没想到的。
那天晚上,调研小组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因为在医院的调研完全推翻了我们之前查资料的推测。虽然不是没有仍然需要帮助的地方,但那些都已经不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瞬间,我们有点手足无措,因为那意味着要换调研课题了,这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于是,我们决定再慎重确认一遍“65%妇女买不起卫生巾”这个报道,心想就算不能核实,至少试着找到数据的源头,可这么一找,我们傻眼了。
国内网上所有“65%”这个数据,最早出现在2018年9月18日的一篇报道中,那篇报道说数据来自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出的调查报告,可是追踪到UNICEF的官网,却什么都没找到。
▲网上关于肯尼亚卫生巾现状的报道 图源网络后来我们又查询了关于艾滋病以及医院医疗系统的相关资料,都没有找到经过证实的“数据”或者信息源头。在为这些数据“搅黄”了我们的课题而难过的同时,我们也为国内目前对非洲的相关报道的真实性感到担忧,因为这将会影响着我们对非洲的认识和看法。
于是我们的新课题也就在那时萌生了:澄清肯尼亚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
3
贫民窟探访
黑暗中努力生长的麦苗
在肯尼亚,我们还拜访了当地的贫民窟。虽然那时的我,已经在肯尼亚生活了好几天,也意识到不能自以为是地妄下定论,但还是忍不住会对贫民窟有脏水乱流、垃圾遍地、混混大白天上街的想象。
▲肯尼亚贫民窟 图源网络在走进贫民窟时,我的包里相比前几天多了一个口罩、一个手机袋(防止手机被抢),还有一瓶防狼喷雾,因为对贫民窟的安全问题有所顾虑,所以我当时有些忧心忡忡。
当然,这个顾虑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下车后我碰见了一个当地妇女,叫Prisilla,她穿着一身蓝色的毛衣,头发梳成了一个时髦的样子,带着肯尼亚人特有的热情迎接了我们,让人很温暖。
▲我,Prisilla和她的孩子 图片来自刘芷菡起初,因为调研课题,我硬着头皮去找的她问问题,但我慢慢发觉,有时候不需要我的提问她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的坦诚和毫不保留让我非常感激,而她的个人经历更让我佩服不已。
Prisilla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军事家庭,爸爸是军官,妈妈是全职主妇。她大学毕业之后家人建议她去医院工作,但因为个人的选择,她拒绝了父亲朋友抛出的橄榄枝,离家出走了。
可就在她离家出走期间,家里遭遇了反政府组织的攻击,她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沦落到了贫民窟。因为丧亲之痛,一次她在酒吧喝醉了之后被强暴了,很讽刺的是她发现,在这里维权无用,因此她堕落在了那个小酒吧,以酒度日,赚了上顿没下顿。
▲贫民窟的厕所,有人守在门前收钱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幸运的是,她具备一定的HIV相关知识,懂得使用避孕套和预防艾滋病的药物,也会经常去政府组织的艾滋病演讲现场领取药物和避孕套,于是在那个艾滋病泛滥的地方,她得以躲过一劫。
三年过去了,她厌倦了那种生活,转而做起了卖水生意。没想到,因为自己的经商头脑和贫民窟的市场需求,她的生意越做越好了。在旺季的时候,Prisilla甚至两个星期就可以赚到300-500美金,这样的数字对贫民窟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大数目。
▲贫民窟的小卖部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Prisilla的故事听着像小说,但她眼神里的悲伤与勇气,是没经历过的人模仿不出来的。或许是因为她悲伤的过去,或许是敬佩她的勇气,我开始有点哽咽,很难想象,她是怎么一个人走出那种绝望的谷底。
现在的Prisilla开了小店自给自足,我打内心觉得,就算她生活在贫民窟比不上以前的生活,但是她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却值得我们敬佩。
谈话过程中,Prisilla的一位“仍徘徊在谷底里”的朋友,看到我们在谈话,便跑过来打招呼。我礼貌性地握住她的手,自我介绍,她向我亮出了一个笑容,并说欢迎来到肯尼亚。
那一口大白牙就像她干净的笑脸,突然间晃了我的眼睛,当意识到自己带着的口罩(来贫民窟前无意中的举动),我无地自容地取了下来。
▲我和prisilla的孩子 图片来自刘芷菡或许贫民窟的确有那种“十恶不赦”的亡命之徒,有那些不上进自认为自己就该被无偿帮助的人,但这并不是贫民窟的全部居民。他们中,有更多的人为了生活而努力着。
我还记得Prisilla的一句话:“我最喜欢贫民窟的一个地方就是我卖水的小广场,在那里所有人都是上进的,都在为明天而努力。”
像Prisilla一样,这里有很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顽强生活的女性,命运对她们不公,但她们绝不妥协。女性赋权,对于她们来说,如此重要也如此必要。我从贫民窟带走的或许有这次写论文要用到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追随的光和信仰,鼓舞了我。
“还有,能对陌生人抱以微笑的人,一定很善良吧。”这是我对肯尼亚人最深刻的印象。我也很高兴Prisilla告诉我,我帮她打破了很多她对中国的偏见。
4
进入马赛部落
世俗固然可怕,但要尽一己之力挑战它
▲马赛部落的牛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我们去的马赛部落是当地比较大的一个部落群,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那里仍然存在着残忍的割礼习俗。(割礼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仪式,要把女孩子的外阴整个割下来,以防止女孩沉迷于欲望。手术过程没有麻药,残忍且对身体有极大危害。)
马赛部落的一位负责人亲身经历过那种手术,她向我们描述割礼中女孩的哭声,满地的血和那种绝望的眼神,带着哭腔。
听着那种震撼人心的悲伤和绝望,让我久久缓不过神,难以接受。
▲马赛部落女权负责人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被割礼的女孩子一般都只有12-15岁,割礼意味着“成年礼”,经历过割礼的女孩意味着是一个成年女人,可以结婚了。
在本应是上学的年纪,这些女孩被强行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同龄的我们还坐在朗朗书声里获取知识的时候,她们被关在家里,跟其他同为老婆的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养育孩子,做苦工、做家务,忍受丈夫的婚内强奸。
我们在负责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救助中心的院长,院长说她见过的被割礼迫害的女孩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痛。
▲当地受到过帮助的妇女们在制作无烟炭来赚钱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聊天中院长提到,她曾经是一位老师,看着女学生们一个一个退学,她起初觉得自己很无力,力量太薄弱了,什么都对抗不了。可有一次,当面对着一个从家里逃出来的小女孩的苦苦诉求,看着那双含泪的眼睛,她说她无法不做点什么了。她藏起了那个女孩,帮她躲避家里的追查,开导她,甚至帮助她上了大学。
后来,随着帮助的女孩越来越多,她成立了救助中心,专门接收那些逃离割礼的女孩,还帮助受过割礼的女孩进行治疗。
▲救助中心的标志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面对村里那些恶言相对的人,她一次也没有退缩过,她承诺一定会用她的一生来改变这个习俗,并击垮它。
这一切让我不禁感慨,院长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外面没有人理解她,学校里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养活,面对一个个心里受过重创的孩子,她需要安抚她们每一人的情绪,但30年来,院长从没喊过累。
在肯尼亚最可悲的是,割礼这个残忍的习俗导致女孩们的社会地位一味地被打压,她们甚至被剥夺应有的权利。女孩们或许怕疼,或许知道割礼这件事不对,但她们中的很多人无能为力,更没有勇气反抗。
▲救助中心的女孩们为我们唱歌 图片来自组员阿因借用大火电影《哪吒》的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在马赛部落里,如果不割礼,她们就是“怪物”,是“不检点的女人”,是“不守妇道”。语言是把锋利的刀,无形中把马赛女孩伤得体无完肤,而现在有人愿意顶着流言蜚语为她们撑起一片天。
在探访救助中心和学校的时候,那里的孩子们说她们以后想成为医生、飞行员、老师……她们实现梦想的路途或许比一般人要艰难得多,但至少,她们现在得以想象其他孩子都在想象的未来,因为她们背后有人支持。
▲辅导救助中心的女孩们功课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这片土地上,一些伟大的女性用共同用信念为年轻的马赛女孩筑起了保护伞,从此她们的前途变得光明,她们的人生也拥有了无限可能。现在的她们或许固然贫穷,固然封建,但她们用自己的力量活出了意义。
最后
这次非洲之行,我收获了朋友
▲可爱的组员 图片来自刘芷菡见识了非洲草原的美丽
▲马赛部落的围巾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了解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非洲遗产之家摆放的传统乐器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妇女救助中心的扎染艺术品 图片来自组员Connie当然我感受最深的是:打破偏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了解别人。永远不要去judge别人,那些你不了解的人,都坚守着尊严为了自己而活着。
所以如果你也对女性赋权感兴趣,想去了解真实的肯尼亚女性的故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她们实现女性赋权,却有人说“你为什么要去帮助那些跟我们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之类的话,告诉他们:
这是一种互助
帮助她们,也是在认识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