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市食物浪费:内置于商业模式,根植于消费文化
前不久,一则描述某生鲜超市丢弃临期食品的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博主在微博中写到自己的母亲在看到超市丢弃大量食物的场面后,“受到了近年来最大的心灵震撼”。这则微博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纷纷为丢弃的食物感到可惜,认为该超市应该减少进货量,或者把这些临期食物捐给社会福利机构;然而也有网友认为,扔临期食品合情合理,甚至算得上是良心之举,这说明超市注重食品安全,如果把临期食品捐给慈善机构,出了问题谁负责。虽然人们各执一词,这则微博也确实让超市的食物浪费问题进入了公众视野。
近年来,关于国内食物浪费严重的报道屡见报端,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总量达到1700到1800万吨,这些浪费的食物足够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这仅是餐桌上的浪费,有专家估算,在生产,流通,加工到消费全部环节浪费的粮食,能让中国再多养活3亿人。针对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减少食物浪费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大部分相关的倡导和讨论都还只是针对消费者个体,比如动员全民吃光每一餐食物的光盘行动。超市这个食品供给链的中枢环节在食物浪费问题上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超市食物浪费的讨论和研究还比较少,而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超市的食物浪费现象普遍且数量惊人,已经成为媒体报道与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话题。美国每年大约有40%——大约6300万吨——的食物未食用就被丢弃到垃圾填埋场,这相当于每年21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美国超市及餐饮业贡献了食物浪费总量的40%,而且超市浪费量远高于餐饮业(数据来源:NRDC 2012, ReFED 2018)。相关的研究还建议,英国超市的浪费率甚至达到美国超市的三倍。然而,这些估算很可能还低估了超市的食物浪费量,比如,英国非营利机构废弃物与行动计划(WRAP)推算英国超市每年食物浪费量为160万吨,但这个推算的初始数据来自于超市自己的报告,这缺少可信度,因为对于超市来说,它们并不想让人们知道他们扔掉了多少食物,这对它们的公共形象很不利。
与这些抽象的数据相对应的,是西方国家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外堆满食物的垃圾箱。这些体积庞大的垃圾箱内常常堆满了超市扔的蔬菜、水果、面包,包装食品,基本上超市里卖什么,就能在这些垃圾箱里找到什么。这些食物主要是因为临近保质期,外观有瑕疵,或者存货太多而被扔掉,也就是说,被扔掉的食物基本还是完好的,可以食用的。
超市为什么要扔掉这些还可以食用的食物呢?该生鲜超市回应此次丢弃食物事件时也说,哪个企业都不想损耗,不想扔,听上去确实很无奈,超市不可能完美地预估供需,产品总会有进货太多又卖不掉的情况。那超市环节的食物浪费仅仅是因为对订货量和购买量估计不准确导致的吗?不尽然。
首先,超市行业普遍认为货架上商品摆满时,消费者才更愿意购买。于是,哪怕它们知道有一部分产品最终会直接被扔掉,也会在货架上摆放远多于实际需求的产品,营造出应有尽有,选择多样的景象。这种物质丰裕的印象满足了消费者对不同选择的期待,这一方面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能让消费者随时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降低了他们再去其他竞争对手处消费的可能性,保持了消费者的忠诚度。美国连锁超市Trader Joe’s的前董事长道格·劳赫(Doug Rauch)的说法也验证了这一点,他说,“对于很多超市管理者来说,现实情况是,一旦他们发现水果,蔬菜,肉类等易变质食品的丢弃率低,他们会担心,因为这很可能说明超市内备货不足,并导致客户体验很差。”这种为了吸引消费而把货架堆满的“有意为之”的浪费,似乎是一个内置的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对于超市来说,这不算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相信这样的货物摆设导致的损耗已经被因此而吸引来的消费所带来的利润弥补,或者说,这种浪费本身就是成本的一部分。其次,对保质期的认识误区也是导致超市食物浪费的一大原因。很多消费者认为过了保质期的产品就一定不可以再吃了。实际上,保质期指的是产品的最佳食用期,在过了保质期后,产品的风味口感可能会有变化,但产品安全性不一定下降了。产品保质期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便于界定法律责任,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出问题,生产厂家需要负法律责任,而过了保质期,便无法追责;它不是识别食物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食物的品质会根据存放环境,储存方式不同而有所变化。超市担心消费者质疑超市在卖陈旧食品,往往在保质期到期前几天就要会把这些产品下架扔掉,这就造成了大量浪费,因为并不是所有过了保质期的产品都不可以食用。
再者,当今全球化的食物体系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越来越远,消费者并不了解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超市成为食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后,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标准化和统一化的产品,比如在一年四季提供品类差不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外观大小统一的农产品,这样方便超市采购管理,但也更加剧了消费者和生产端的分离。久而久之,消费者的审美观也被培养出来,他们更期望购买外观完美,大小统一,无瑕疵的农产品,认为小的或者形状不规则的农产品就是不好的。同时,消费者的这种长期养成的消费习惯又反向影响了超市,为保证产品的卖相吸引消费者,超市会把一些长得丑的农产品扔掉,另外在运输或仓储过程中受损的产品,即使产品品质不受影响,也会因为不受消费者青睐而扔掉。与此相比,农贸市场等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能更有效地减少食物浪费,一方面摊位小,经营者更好掌握进货量;另一方面,消费者把一些品质卖相较好的农产品挑走后,经营者一般会把剩余的品质一般卖相不好的产品降价销售以挽回有可能将这些农产品扔掉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超市模式,这种面对面的实时交易更灵活,更易按实际销售情况作出调整。
由此可见,超市行业食物浪费的造成并不仅仅只是供需平衡和管理效率的问题,食物浪费问题内置于这个商业模式中,也根植于我们当今的消费文化内。
除此之外,作为食物供给链的中间环节,超市的巨大市场影响力也让其对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产生影响。《卫报》今年七月份的一份报道显示,大约有10亿英镑本应在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在还未离开农场时,就被扔掉或者用来喂牲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农产品不符合超市的品质标准,如长相丑陋或者个头小,而被超市拒收。而在美国,如果超市可以降低品相标准,同意采购农场收获的全部农产品,而非只是挑其中一部分品相较好的农产品,这样可以降低大约900万吨的食物浪费。虽然有一些农产品,如长得不好的番茄,可以被加工为番茄酱,但很多被超市挑选剩下的品相不好的农产品,农民卖不出去,投入人工成本来收获不划算,这些农产品就只能留在地里腐烂。而针对消费者,超市的包装尺寸、推销策略(如买一送一),也变相了促使了过度消费,从而造成消费端的浪费。
食物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焦点话题,不仅仅是我们从小接受的珍惜食物的教育,让这个话题牵动我们的神经,还因为它对我们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食物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会造成大气与水体污染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当食物浪费产生时,不仅这些资源被浪费,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污染,比如,被丢弃到垃圾填埋场的食物,以及被超市拒收的农产品,在地里腐烂时都会释放出大量甲烷,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化的食物体系中,富裕国家对食物不切实际的消费需求,导致了一些落后国家的生态灾难。比如,近些年美国及欧洲对牛油果的需求猛增,这直接导致了其产地之一智利佩托尔加省内一些河流的干涸,这些水被截取用来浇灌牛油果树,而当地居民连基本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
因此,食物浪费不仅仅是食物的浪费,在这背后还有更多的看不到的自然资源、劳动的浪费,以及对落后国家的土地和人的剥削。面对超市和食物供给链上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西方国家也正在兴起一系列的社会创新项目和社会运动,比如,从生产端,加工厂,超市等收集临期或过剩食品,并低价销售的Daily Table;卖超市拒收的外观有瑕疵的农产品的Imperfect Produce;丹麦,英国还开了几个废弃食物超市,它们的产品来自于一些大型超市的捐赠。除了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之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从垃圾箱拯救食物。西方发达国家超市外垃圾箱中丰盛的食物吸引了很多人来觅食。这些超市外的垃圾箱体积庞大,来觅食的人往往需要爬到垃圾箱中去,在垃圾包围中翻找可食用的食物,就如潜入海底寻宝一般,因此得名垃圾箱潜水(dumpster diving)。垃圾中翻找食物的行为被大多数人不齿,在很多地方甚至是违法的,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网上还流传着各种垃圾箱潜水的入门指南和攻略。这些垃圾箱潜水员通过从垃圾中营救食物大大地降低在饮食上的开支,比如,赫芬顿邮报曾报道了威廉·里德(William Reid)的故事。威廉是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的一名研究生,靠从不同超市的垃圾箱中捡拾来的食物为生,他一年只在买食物上花了2.75美金。威廉在报道中说,他从垃圾箱中捡拾来的食物丰富多样,保证了他饮食的健康均衡,而且他也从未因为吃这些食物而生病。
实际上,垃圾箱潜水的盛行,远不止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需求,它还有更高的政治诉求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些垃圾潜水员不通过购买,而通过垃圾箱中免费获取食物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当下大肆盛行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他们还通过垃圾箱潜水获取的食物帮助其他人,比如Food Not Bombs (FNB)是一个成立于80年代的食物免费分享组织,分支遍布美国和加拿大。它会把其志愿者从垃圾箱中捡来的农产品做成素餐,免费提供给流浪人员和穷人,以此来反抗资本主义体制下不公正的食物分配体系。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会运动都在想方设法地帮助减少食物浪费,但这仅减少了扔到垃圾填埋场的食物量以及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从源头减少过剩生产,这样才能彻底杜绝食物浪费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问题以及其他负面影响。
生鲜超市扔临期食品事件把超市的食物浪费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2017年国内超市行业的规模已达到4.5万亿人民币,其巨大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超市也在逐渐取代农贸市场等传统渠道成为国内食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这也使得关于国内超市食物浪费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性。超市目前的食物浪费问题严重,但它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也有可能让它为减少食物浪费做贡献。然而仅仅靠超市提高自身效率并不足够,改善超市食物浪费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提高企业丢垃圾成本)和全社会对时下消费文化的反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